勾股定理教案

时间:2024-07-14 18:13:26 教案 我要投稿

勾股定理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勾股定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勾股定理教案(常用15篇)

勾股定理教案1

  学习目标: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通过实例应用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学习重点:

  1.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46页到第47页,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图(1)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法时给出的。图(2)是在北京召开的.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20xx)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你能用不同方法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2、剪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用上面得到的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下图所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能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方法(请逐一说明)

  二、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

  (二)思索、交流:

  拼图填空:剪裁出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如图①.(1)拼图一: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②③的形状,观察图②③可发现,图②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三)应用、探究:

  1、如图 ,为了求出湖两岸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四)巩固练习:

  1、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

  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 _________ 。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2②图

  四.自我测试:

  五.自我提高:

勾股定理教案2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勾股定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本题意图在于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证明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

  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本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能把已有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3、能熟练掌握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并会根据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及其三边,从而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于图形解决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探索勾股定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想一想: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 1 -

  (二) 探索交流,得出新知

  探讨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如图,在Rt △ABC 中,∠C=90° ∠C 所对的边AB :斜边c ∠A 所对的边BC :直角边a ∠B 所对的边AC :直角边b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a 、b 、c 三条边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1)我们先来探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2500年前已经有数学家发现了,今天我们把当时的情景重现,A

  C

  a

  B

  请同学们也来看一看、找一找。

  如图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S A +SB =SC

  即:a 2+b2=c2

  也就是说: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议一议:如果是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还会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

  分析: SA +SB =SC 是否成立?

  (1)正方形A 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S A = 个单位面积。 (2)正方形B 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S B = 个单位面积。 (3)由上可得:S A +SB = 个单位面积 问题:正方形C 的面积要如何求呢?与同伴进行交流。 方法一:

  “补”成一个边长为整数格的大正方形,再减去四个直角边为整数格的三角形 方法二:分割成四个直角边为整数格的三角形,再加上一个小方格。 综上:

  我们得出:S A +SB =SC

  即:a +b=c

  2

  2

  2

  C

  - 2 -

  a

  B

  也就是说: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概括: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语言描述:

  如图,在Rt △ABC 中,a 2+b2=c2

  (用多媒体简单介绍勾股定理的名称由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及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x 的长度 5

  注意:要根据图表找出未知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勾股定理要用对。

  从上面这两道例题,我们知道了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即勾股定理的变形公式: 如图,在Rt △ABC 中

  (1)若已知a ,b 则求c 的公式为:c =(2)若已知a ,c 则求b 的公式为:b =(3)若已知b ,c 则求a 的公式为:a =

  a +b c -a c -b

  22

  22

  2

  C

  a

  B

  2

  例2: 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C=900, A

  (1) 已知: a=5, b=12, 求c;

  (2) 已知: b=8,c=10 , 求(3) 已知: a=

  3, c=2, 求 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学到的勾股定理及推论解决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

  电视屏幕:

  解:在Rt △ABC 中,AB=46厘米,BC=58厘米

  由勾股定理得:AC=

  ?

  D

  A

  46AB

  2

  +BC

  2

  2

  =46+58

  2

  ≈74(厘米)

  ∴不同意小明的想法。

  - 3 -

  58厘米

  C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两边,可以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 (2) 运用“勾股定理”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要利用图形找到未知边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②看清未知边是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哪一边; ③勾股定理要用对。

  (五)练习巩固

  (1)、如图,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8米处断裂, 树的顶部落在离树跟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

  (2)、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经常有同学为了少走几步而走捷径,于是在草坪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这样走少走了______步.

  (每两步约为1米) 3 (3)、已知:Rt △ABC 中,AB =4,AC =3, 则BC 的长为___________。 (六)作业

  1. A、B 、C 组:课本第69、70页,习题18.1 第1, 2,3题. 2. A、B :练习册33、34页

  3.A :课本第71页“阅读与思考”,了解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法。

勾股定理教案6

  教学课题: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时间

  (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 学目标: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一些具体情境,也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组织数学活动。比如,把课本例2改编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一架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0.5m,你认为梯子的底端会发生什么变化?与同学交流 。

  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问题学生常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学生可能的结论有:底端也滑动 0.5m;如果梯子的顶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顶端则滑动8m,估计梯子底端的滑动小于8m,所以梯子的顶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动小于0.5m;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梯子滑动前、后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动约0.61m的结论等);通过与同学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中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的乐趣 。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组织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问题二 从上面所获得的信息中,你对梯子下滑的变化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吗?与同学交流。

  设计问题二促使学生能主动积 极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思考、比如,①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总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②因为梯子顶端 下滑到地面时,顶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动4m,所以这个变化过程中,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不一定比顶端下滑的距离大;③由勾股数可知,当梯子顶端下滑到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6m,即顶端下滑2m时,底端到墙的垂直距离是8m,即底端电滑动2m等。教学中不要把寻找规律作为这个探索活动的目标,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例题教学

  课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把课本习题2.7第4题作为补充例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把“32+b2=c2”看作一个方程,设折断处离地面x尺,依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就把它转化为熟悉的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3、如图,一块草坪的形状为四边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这块草坪的面积。

  四、小结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就可以依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从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只要 依据问题的条件把它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就把解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勾股定理教案7

  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

  【活动方略】

  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

  【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

  AB2+AD2=32+42=9+16=25=BD2,得∠A=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

  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

  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

  ∴△ABD为直角三角形,∠A=90°.

  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

  ∴△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问题探究3】

  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

勾股定理教案8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应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解析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从三角形边的数量关系来识别三角形的形状,它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综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在应用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准确画出几何图形,再熟练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状及求边长、面积、角度等;

  目标(2)能先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大部分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鼓励学生以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知识为载体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反思,引出课题

  问题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请说出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追问:你能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举手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来引入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 点击范例,以练促思

  问题2 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师生活动: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梯次性问题的展示,适时点拨,学生尝试画图、估测、交流中分化难点完成解答。

  追问1: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已知两种船的航速,它们的航行时间以及相距的路程, “远航”号的航向——东北方向;解决的问题是“海天”号的航向。

  追问2:你能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中画出示意图。

  追问3:在所画的图中哪个角可以表示“海天”号的航向?图中知道哪个角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海天”号的航向只要能确定∠QPR的大小即可。组内讨论解答,小组代表展示解答过程,教师适时点评,多媒体展示规范解答过程。

  解:根据题意,

  因为

  ,即

  ,所以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

  。因此

  ,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课堂练习1。 课本33页练习第3题。

  课堂练习2。 在

  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

  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方向以每小时15海里速度前进,1小时后甲船到达

  岛,乙船到达

  岛,且

  岛与

  岛相距17海里,你能知道乙船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规范化的解答过程及练习中,提升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认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3。 补充训练,巩固新知

  问题3 实验中学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

  若每平方米草皮需要200元,问学校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购买草皮?

  师生活动: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若学生有想法,则由学生先说思路,然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对学生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总结;若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从所要求的结果出发是要知道四边形的面积,而四边形被它的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即可。启发学生形成思路,最后由学生演板完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 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下面两个方面,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相互交流:

  (1)知识总结:勾股定理以及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2)方法归纳:数学建模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法,体会思想。

  5。布置作业

  教科书34页习题17。2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小明在学校运动会上负责联络,他先从检录处走了75米到达起点,又从起点向东走了100米到达终点,最后从终点走了125米,回到检录处,则他开始走的方向是(假设小明走的每段都是直线) ( )

  A。南北 B。东西 C。东北 D。西北

  【设计意图】考查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甲、乙两船同时从

  港出发,甲船沿北偏东

  的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

  岛驶去,乙船沿另一个方向,以每小时12海里的速度向

  岛驶去,3小时后两船同时到达了目的地。如果两船航行的速度不变,且

  两岛相距45海里,那么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设计意图】考查建立数学模型,准确画出几何图形,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如图是一块四边形的菜地,已知

  求这块菜地的面积。

  【设计意图】考查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巧妙地求解。

勾股定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理解数

  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拼图,探求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动手实践能力也比较强,在班级上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班风,估计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探索归纳勾股定理。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介绍勾股世界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首先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

  (二)讲解新课

  1、探索活动一: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1

  9

  9

  18

  图2

  4

  4

  8

  2、探索活动二:

  (1)观察图3,图4

  并填写下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3

  16

  9

  25

  图4

  4

  9

  13

  你是怎样得到上面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2)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3、议一议(合作交流,验证发现)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定理呢?

  教师指导第一种证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第二种证明方法。

  可得:

  想一想:大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表示?

  想一想:这四个直角三角形还能怎样拼?

  可得:

  4、例题分析

  如图,一根电线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电线杆顶部落在离电线杆底部12米处,电线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解:∵,

  ∴在中,

  ,根据勾股定理,

  ∴电线杆折断之前的高度=BC+AB=5米+13米=18米

  (三)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从边的角度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又一个特征.人类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驴桥定理”等等

  .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五、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做一做

  勾股定理

  议一议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六、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实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普及与推广,实际上,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归纳证明等活动,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也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可以动手做实验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欲高的特点,在充裕的时间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归纳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让实验走进了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了实验的巨大作用。

勾股定理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和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外星人时,用什么语言进行沟通”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而华罗庚建议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图形进行和外星人沟通,为什么呢?通过一段VCR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从而较自然的引入课题。

  新知探究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1、2、3面积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讲述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A、B、C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C?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A,B,C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探究交流归纳

  拼图验证加深理解

  如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个单位面积,我们分别以a,b,c三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回答以下内容:

  (1)想一想,怎样利用小方格计算正方形P、Q、R的面积?

  (2)怎样求出正方形面积R?

  (3)观察所得的各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4)将正方形P,Q,R分别移开,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边长a,b,c有何数量关系?

  由以上两问题可得猜想: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而猜想要通过证明才能成为定理

  活动探究:

  (1)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拼图

  (2)多媒体课件展示拼图过程及证明过程理解数学的严密性。

  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进行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

  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合作意识。

  1、经历所拼图形与多媒体展示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2、加强数学严密教育,从而更好地理解代数与图形相结合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应用新知这个环节,我把以往的单纯求解边长之类的题目换成了几个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古算题。

  把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丰富变幻的图形世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探索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在最后的小结中,不但对知识进行小结更对方法要进行小节,还可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图案毕达哥拉斯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其实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发现数学的另一种美。

  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必做题:

  1. 完成课本习题1, 2,3题。

  2. 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之间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选做题:

  3. 课后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

  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既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索,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

勾股定理教案11

  复习第一步::

  勾股定理的有关计算

  例1:(20xx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题)下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

  析解:图中阴影是一个正方形,面积正好是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因此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边长平方为:172-152=64,故正方形面积为6

  勾股定理解实际问题

  例2.(20xx年吉林省中考试题)图①是一面矩形彩旗完全展平时的尺寸图(单位:cm).其中矩形ABCD是由双层白布缝制的穿旗杆用的旗裤,阴影部分DCEF为矩形绸缎旗面,将穿好彩旗的旗杆垂直插在操场上,旗杆旗顶到地面的高度为220cm.在无风的天气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图②.求彩旗下垂时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

  析解:彩旗自然下垂的长度就是矩形DCEF

  的对角线DE的长度,连接DE,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

  得DE=h=220-150=70(cm)

  所以彩旗下垂时的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为70cm

  与展开图有关的计算

  例3、(20xx年青岛市中考试题)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

  析解:正方体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反之,一个正方体也可以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是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在矩形ACC’A’中,线段AC’是点A到点C’的最短距离.而在正方体中,线段AC’变成了折线,但长度没有改变,所以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就是在图2中线段AC’的长度.

  在矩形ACC’A’中,因为AC=2,CC’=1

  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C’=.

  ∴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为

  复习第二步:

  1.易错点:本节同学们的易错点是:在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时,分不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另外不论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就用勾股定理;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在解题中,同学们一定要找准直角边和斜边,同时要弄清楚解题中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例4:在Rt△ABC中,a,b,c分别是三条边,∠B=90°,已知a=6,b=10,求边长c.

  错解:因为a=6,b=10,根据勾股定理得c=剖析:上面解法,由于审题不仔细,忽视了∠B=90°,这一条件而导致没有分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错把c当成了斜边.

  正解:因为a=6,b=10,根据勾股定理得,c=温馨提示:运用勾股定理时,一定分清斜边和直角边,不能机械套用c2=a2+b2

  例5: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错解:因为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根据勾股定理得:第三边长的平方是32+42=25

  剖析:此题并没有告诉我们已知的边长4一定是直角边,而4有可能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正解:当4为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第三边长的平方是25;当4为斜边时,第三边长的平方为:42-32=7,因此第三边长的平方为:25或7.

  温馨提示:在用勾股定理时,当斜边没有确定时,应进行分类讨论.

  例6:已知a,b,c为⊿ABC三边,a=6,b=8,bc,且c为整数,则c=.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剖析:此题并没有告诉你⊿ABC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运用勾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拼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拼图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联系前面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自己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1.1.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1.1.2 B);

  第三张:例题(记作1.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曾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其中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

  [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从公式的左边就可以推出右边.例如(a+b)(a-b)=a2-ab+ab-b2=a2-b2,所以平方差公式是成立的.

  [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来推出.例如:(a+b)2=a2+2ab+b2.我们可以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为a和b的长方形可拼成如下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又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a+b)2=a2+2ab+b2.

勾股定理教案13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教案14

  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在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注意分清斜边和直角边,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致错;

  (3)注意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长.即c2=a2+b2,a2=c2-b2,b2=c2-a2.

  2.学会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验证,依据是对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面积不变的原理.

  如,利用四个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拼出如图2所示的三个图形.

  请读者证明.

  如上图示,在图(1)中,利用图1边长为a,b,c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则图2(1)中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a),面积为(b-a)2,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4×ab=2ab.

  由图(1)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的面积,即c2=(b-a)2+2ab,则a2+b2=c2问题得证.

  请同学们自己证明图(2)、(3).

  3.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问题转化为化长为无理数的线段长问题.第一步:利用勾股定理拆分出哪两条线段长的平方和等于所画线段(斜边)长的平方,注意一般其中一条线段的长是整数;第二步:以数轴原点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顶点,构造直角三角形;第三步:以数轴原点圆心,以斜边长为半径画弧,即可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该无理数的点.

  二、典例精析

  例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13cm和5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分析:欲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则求得另一直角边的长即可.根据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可求得.

  解:由勾股定理,得

  132-52=144,所以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2.

  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5=30(cm2).

  例2如图3(1),一只蚂蚁沿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从顶点A爬到

  顶点B,则它走过的最短路程为()

  A.B.C.3aD.分析:本题显然与例2属同种类型,思路相同.但正方体的

  各棱长相等,因此只有一种展开图.

  解:将正方体侧面展开

勾股定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会简单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的基础上,探究勾股定理,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问题1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并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理解会徽图案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2、探究勾股定理

  观看洋葱数学中关于勾股定理引入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问题2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转铺成的地面图案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观察下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一分钟后,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图形中两个蓝色正方形与橙色正方形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便于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问题3:数学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既然我们得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那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在下图的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中,这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也同样成立。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难点是如何证明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

【勾股定理教案】相关文章:

勾股定理教案05-30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04-22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05-17

教案06-23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案例02-03

赵州桥教案09-22

坐井观天教案06-22

《串珠》教案06-27

《篮球》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