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教案

时间:2024-07-10 07:48:0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比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比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比例教案

解比例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解比例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解比例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解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0-20

《比例的意义》教案07-07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02-21

反比例函数教案05-21

《比例尺》数学教案07-04

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06-09

比例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02-21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7-01

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