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6-20 12:27: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学写“图、够、物、且”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相互欣赏与支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语讲述“嫦娥奔月”)爱画画的小松鼠看见这圆圆的月亮也产生一个奇特而又大胆的愿望,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2、可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小松鼠怎样也够不着,它伤心极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松鼠实现这个愿望,让它高兴,好吗?

  二、师生共研,合作学习

  1、请大家默读课文5一7自然段,读时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熊先生是怎样帮助小松鼠的?(学生默读课文第5一第7自然段)

  2、(给一位同学戴小松鼠头饰)孩子们快看,伤心的小松鼠来了。(学生扮演小松鼠做伤心状)哪位熊先生愿意帮我呀?

  3、“熊先生”你可真会关心人呀!谁来在把这句话读一读?

  (出示熊先生说的那句话,请几个同学读出关心的语气)。

  4、听了熊先生关心的话语,你有什么疑问呢?

  5、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6自然段。

  6、为什么瓷盘能当作圆月亮呢?(教师拿出“圆圆的”词语卡片)

  谁来读读这个词?你们还能说“圆圆的”什么?(体会“白白的”词语同上)

  7、(教师拿实物瓷盘)你来摸摸看有什么感觉?课文中哪个词能写出你的感受?(白润又光洁)

  8、(拿出词语卡片“又白润又光洁”)谁来读读这个词?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词带到课文中,把这段话再来读一读,在小组里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9、来,让我们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段话吧!(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10、(教师问小松鼠)此时你还伤心吗?

  小松鼠:我现在不伤心了,因为我可以在圆月亮上画画了。

  11、小松鼠在月亮上画了什么呢?(看图)

  12、看,小松鼠画啊画啊,画了这么多美丽的画,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教师拿出“一大串”词语卡片,指名读词。)

  13、同学们,你们看,小松鼠画了一大串满是画的圆月亮,美吗?让我们一起把这幅美景读出来吧!(教师引读第7自然段)你画了这么多美丽的画,此时你心里最想什么?

  14、你的想法热心的熊先生早就猜到了,看,它正在四处张贴海报呢?

  (教师戴熊先生头饰,四处贴海报。)

  15、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忙碌的熊先生说些什么?(教师扮演熊先生、学生说。)

  16、师:不用谢,因为“我”为小松鼠帮忙,让小松鼠得到了快乐,我也快乐了。

  17、师:是啊,由于熊先生热心周到的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了这些海报都来参观这个有趣的画屉,它们会说什么呢,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1——14自然段。

  18、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得很好,我还想请同学们扮演森林里的小动物亲自来参观这个有趣的画展,谁先来试试。

  19、小动物们都被这有趣的画展吸引住了,我们再来读读11——14自然段吧!(配乐朗读)

  20、(教师问小松鼠)你现在心情怎样?

  三、角色体验,拓展延伸

  1、小松鼠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快乐,让我们也来分享一下想象的快乐吧,你想在圆月亮上画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愿望也画在圆月亮上吧!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画一画。

  (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白圆形纸片上画,放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学生把画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3、就这样画展开了三个月,小松鼠的伙伴们都学会了在圆月亮上画画,而且一个比一个画得漂亮,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四、指导识字写字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帮小松鼠实现了它美好的愿望,还互相合作在圆月亮上画画,多有趣啊!看,连星星也被吸引了,它把我们带进汉字王国,这些生字大家都认识吗?一起读读吧!(出示生字“图、够、物、且”)

  (1)“够”是什么结构的宇?

  (2)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什么?

  (3)还有哪个字也是左右结构?

  (4)“图”这个字你怎样记?还有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其他生字呢?(学生识记其他生字,教师总结识字方法。)

  (5)我们一起来写“物”字。

  (教师范写“物”字,指导书写要领。)(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2、同学们写完后,可在小组里互相评一评谁的字写的好?好在哪?(学生在小组里评议所书写的生字)

  五、小结本课学习,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师:同学们,美丽的夜景让人陶醉,圆圆的月亮更是让人遐想联翩,快看,这位小男孩也被这圆圆月亮所吸引,让他情不自禁地想到早上缓缓升起的太阳,想到星星在寂静的夜空调皮地眨着眼睛,圆圆的月亮更会使人想到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吃月饼赏月的情景,看到月亮还能想到什么呢?把你们想到的下课后给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说一说,写一写,有兴趣的还可以画一画。

  【板书设计】

  16画满画儿的圆月亮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8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字加油站了解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的性质,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2、通过字词句运用了解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及新词在句中的意思。

  3、通过发问,了解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4、通过交流讨论,学习图书角的建立和管理,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5、阅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6、阅读《最大的“书”》,体会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句子中相关联的词理解新词的含义。

  难点

  体验阅读中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二。

  讲授新课

  一、识字加油站

  1、分别出示两组生字词: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研究所派出所哨所诊所

  2、交流:你们知道这些地方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3、摘星星游戏。通过摘星星游戏,加强学生对新学生字的认知。

  4、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管所?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举例:图书馆、纪念馆、供电所、托儿所

  二、字词句运用

  交流讨论:你们能准确的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写出来吗?试一试吧!

  1、出示含字:结构:上下

  2、出示迎字:结构:半包围

  3、出示留字:结构:上下书写

  指导小结:

  (1)“含”字上半部分是“今”,不要多写一个点。

  (2)“迎”字第3笔是横折钩,不要多写一个撇。

  (3)“留”字第3笔是点,不要丢掉。

  4、出示荡字:结构:上下

  5、出示满字:结构:左右

  6、出示敬字:结构:左右书写

  指导小结:

  (1)“荡”字注意三点水要在草字头的下边。

  (2)“满”字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外边。

  (3)“敬”字注意反文旁在草字头的外边。

  7、小组合作学习:

  (1)认真读句子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2)读加点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3)交流探讨:跟同学们说一说怎样解读词语的含义?

  (4)猜猜画线词语的意思,和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1)他并没有明说,只是用眼神暗示我。这句话中,“暗示”的反义词是什么?解析:“暗示”也就是不明说,那么“暗示”的含义是什么?“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2)这件事情你可得保密,不能泄露半点儿消息。这句话中,“泄露”的反义词是什么?解析:“泄露”也就是没有保守秘密,那么“泄露”的含义是什么?“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3)渔船靠岸了,原本安静的码头一下子喧闹起来。这句话中,“喧闹”的反义词是什么?解析:“喧闹”也就是没有不安静,那么“喧闹”的含义是什么?“喧闹”喧哗热闹、吵闹。小结:在理解生词的时候,可以从句子中找到关联的熟词,帮我们理解新词的意思。

  4)练一练★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一定要镇定。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这条路平平整整,那条路却坑坑洼洼。坑坑洼洼的反义词是什么?坑坑洼洼:状态词。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三、写话小组合作学习

  1、大自然真是其妙啊!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藏着很多“问号”?把它们写下来吧!

  2、交流探讨:写完后可以做成卡片,问问小伙伴知不知道答案。

  3、出示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进行讲解。

  4、你们还有哪些关于大自然奥秘的问题能想出来?大家一起说一说吧!鸟类的嘴为什么多种多样?蚊子冬天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冬季没有雷声和闪电?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圆的,有时弯弯的?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

  四、展示台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你们班级的图书角是如何建立和管理的?

  2、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3、建立、管理图书角

  (1)分享图书等于分享快乐。

  (2)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建设图书角,同时也享有借阅图书的权利。

  (3)所有图书都是大家的财产,要珍惜、要爱护。

  (4)学生借阅图书由管理员负责,到管理员处登记,借阅图书时要轻拿轻放。

  (5)借阅图书要登记清楚借阅时间、归还时间。

  (6)学生每次借书只能借一本。

  (7)图书角不向其他班级和校外开放。

  (8)图书角借阅时间为:每天上午;归还时间:每天下午。

  (9)若丢失或有破损要么买同样的书偿还,要么按图书价格的三倍赔偿。本公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望全班同学共同遵守,互相监督监督

  4、我的收获

  (1)通过借阅《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读《鲁滨逊漂流记》,我知道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面对、克服困难才能更好的生存。

  (3)通过读《昆虫记》,我了解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增长了很多知识。

  (4)通过学习,我知道在野外迷路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播放录音,带学生学习读诗。

  3、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春种一粒粟,—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收万颗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农夫犹饿死。—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4、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提示:通过对这首诗小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

  5、拓展延伸。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古诗的含义:锄禾日当午,—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滴禾下土。—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谁知盘中餐,—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粒粒皆辛苦。—每颗每粒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

  (2)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这首诗告诉我们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节约食物,反对铺张浪费。

  六、我爱阅读:《最大的“书”》

  1、自由读短文,说一说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

  2、短文品读地质勘探队员眼里岩石就是“书”这本书里有字、图画,还有很大的作用。字:雨痕、波痕、矿物图画:树叶、贝壳、小鱼这些说明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本书的作用: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等,可以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宝藏。最终告诉我们:一层一层的岩石就是厚厚的书,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3、这篇短文主要讲的什么事情?要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指名读交流通过游戏让学生识记更多生字词。通过拓展,了解更多功能性场所的意义。通过书写指导练习,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明说保密安静慌张平平整整首先认读两组生字词,然后认读字词中的生字,在认读的基础上,了解词语表达的地方的性质和意义。通过观察新词,从句中找出与画线词相关联的词语,也就是反义词,然后结合反义词理解新词的含义。通过解释文中提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通过探讨班级图书角的建立、管理及收获,让学生体会到图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收获,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学习阅读古诗并背诵,增加学生对诗词的掌握。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古诗词,同时了解《悯农》这首诗的含义,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从中领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堂小结

  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只有我们用心去观察,才能不断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为社会的发展增添美丽的笔画。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观察身边事物的特点,提出问题展示台交流讨论班级图书角的意义日积月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物质不攀比、比德行、技艺等我爱阅读《最大的“书”》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6-0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1-07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5-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04-08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1-20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2-09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成数》教案11-20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