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教案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造型·与表现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领域: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常用绘画基础知识和工艺设计制作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
2、教学难点:辅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建立链接并拓展,达到理解与积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选自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课本。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注意力强的发球得练习安排在课的一开始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把以游戏形式、趣味性较强的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三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3、三年级的学生,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学生乐学,爱好运动,而且大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情境、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活动中掌握颠球方法。
2.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灵敏、柔韧、速度素质,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3.心理健康目标:通过各种玩球方法的创编和游戏教学,建立学生自信──我能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发球变化时的要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怎样接球。
教学过程:
(一)语言激励,导入课题[1′]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要用手中的器材来创编一些玩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你们创编的好玩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你们有没有信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二)仿生练习,提高创造能力[3′]
1.设情景:今天有一些动物们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它们都是谁呢?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想象一下是什么小动物?先说出动物名字,然后再模仿。看一下哪些小朋友想象力丰富,而且模仿形象。
2.学生先听音乐,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进行模仿。
3.教师参与活动,并且指导评价学生的模仿。
(三)乒乓模仿,感受动作[5′]
1.教师领做发球模仿操,语言提示,并适当口令。
2.学生随音乐节拍进行各种模仿动作练习。
3.教师小结做操情况。
(四)玩法创编,熟悉球性[5′]
1.教师语言引导提示。
2.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看哪小组玩法多、动作美。
3.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活动。
4.学生随机进行汇报表演。
(五)花样发球与接球练习,提高兴趣,发展能力[15′]
1.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发球接球的尝试练习。
2.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
3.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
4.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活动。
5.择优进行表演。
6.组织学生进行发球比赛。
7.能力较弱的学生做具体指导。
(六)游戏:“打电话”[6′]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与规则,并示范。
2.教师引导学生先打应急电话和常用电话号码,然后再打学校及家中的电话,后组织学生进行打电话比赛。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打电话,然后进行练习与比赛。
4.小结游戏情况。
小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教案5
一、能听懂会说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应用以下单词。
peach桃,pear梨,orange橙子,watermelon西瓜,apple苹果,banana香蕉,strawberry草莓,grape葡萄,like喜欢,some一些;某些thanks多谢hungry,yes,please,taste,queen,quiet,fruit,certainly,more,rainbow, rain,snake,tiger,taxi
二、let’s do (听懂会做p45动作)
a b c d e, clap with me.跟我一起拍手。
e f g h i, close your eye.闭上眼。
j k l m n, show me ten.出示10。
l m n o p, listen to me.听我说。
look at me. i can say from a to t.我可以从a说到t。
三、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子。
1. do you like peaches?你喜欢梨吗?yes,i do.是的。 no,i don’t.不,我不喜欢。
2. what about pears?梨呢?oh,i like them very much.我非常喜欢吃。
3. let’s have some peaches and pears.咱们吃些桃和梨吧。
4. have some fruits.吃些水果。 thank you.谢谢。
5.do you like bananas?你喜欢吃香蕉吗。sorry, i don’t like bananas.对不起,我喜欢吃香蕉。
6. can i have an apple?我可以吃苹果吗?certainly!当然可以!
7. have some more?再吃一些?no, thank you.不,谢谢。
四、文化culture
doggy bag打包
unit 4 do you like pears?
class one
teaching contents:part a let’s learn let’s play and let’s say
teaching aims:
1.能听说、认读本课的四个单词peach, orange, pear, watermelon。
2.初步掌握回答别人是否喜欢这样东西的回答:yes, i do. no, i don’t.
3.复习上个学期学过的颜色。
4.培养孩子听、说、读、写字母oo, pp, qq,并能听懂由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orange, peach, pear, queen, quiet.
5.能用i like them very much.表达自己非常喜欢的情绪,学习句子let’s have some peaches and pears.
teaching importants:学会本课的四个单词,并掌握发音。
字母的发音及句子的掌握。
teaching difficults:watermelon比较难发,及yes, i do.no, i don’t.句型的初步掌握。
teaching aids:录音机,教学图片
teaching procedures:
小学三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认识墨的焦、浓、重、淡、清。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
2、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3、工具的使用。
4、用笔、用墨的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毛笔、生宣纸、砚台、画毡、墨、装水的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并结合课本插图《小鸡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让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
3、新授:
教师边实践边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一得阁、中华;墨块:收藏、欣赏。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用盘子。
4、在认识工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练习,探索、体验焦、浓、重、淡、清的画法。
2、画一幅有浓、淡变化的水墨画。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做画,敢于用水、用墨、敢于下笔。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五、组织学生清理卫生,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小学三年级教案7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小学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了解认识家庭成员:father、 mother、 grandpa、 grandma 、sister、这些单词。
2、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句型:This is my…这个句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去“爱”,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我们的地球这个大家庭。
2、运用句型:This is my…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T:hello, 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 today we will learn Module9 Family unit1 this is my mother. (板书课题出示单词卡family,理解单词意思,跟读,生自读)
2、Make students in four teams:father team,mother team,sister team ,brother team
二、呈现新知与操练
1、出示图片说明一个家庭的基本成员有哪些同时引入新单词“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grandma,grandpa”。老师可以邀请几个课前做了充分预习的`学生当“小老师”,戴着头饰扮演一家人,手拿单词卡片向全班教授新单词,老师在一旁提供指导和帮助。
2、出示Smart一家的图片,指着各个人物向学生提问,例如:Who is
he?Who is she?引导学生识别出Smart一家的成员:Ms Smart,Mr
Smart,Sam,Amy和Tom.对学生说:“Sam家里还有两个成员,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任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自学与展示
1、播放录音请学生认真听,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听过第一遍录音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课文的具体问题,例如:“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sam s family?”请学生带着问题听第二遍录音后,老师可以请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内容的学生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例如:“Who are they?”听第3遍录音时,请学生看着书跟读,画出生词,并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
2、小组长带领组员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Ms Smart和Amy,Sam和Tom的父母;三个孩子中,Amy是姐姐,Sam是弟弟,Tom是小的弟弟,他们的家庭中还有爷爷和奶奶。
3、让学生再听录音,模仿跟读课文。其后,请学生带着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扮演Ms Smart,Mr Smart,Grandma,Grandpa,Amy和Tom的学生虽然没有台词,但是他们可以随着“Sam”的介绍走到讲台中间和全班同学打招呼。
四、巩固与拓展
Now, Let's make a chant.
爷爷、爷爷grandpa,grandpa胡子一大把。
奶奶、奶奶grandma, grandma眼睛有点花;
爸爸、爸爸是father, father形象很高大;
妈妈、妈妈是mother, mother美丽又持家;
姐姐、妹妹sister,sister眼睛圆又大;
哥哥、弟弟brother, brother淘气不听话。
五、总结
1、听录音熟读课文。
2、自己绘制“Family tree”展示给家人看。并向他们进行讲解。
小学三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学习他在重编《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通过重点段的教学,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时珍。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救死扶伤 疑难病症 世代行医 本草纲目 诊费
(四)作业。
1.书写生字及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习2、3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2、3自然段,用“——”标出“父亲”对李时珍学医不同态度的两个句子,再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意思相反的词,用“△”标出。即不愿意和同意。
2.学生标画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想一想,有什么疑问吗?
3.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组织学生讨论:父亲“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同意”又是为什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4.谈话导入:李时珍不仅有远大的志向,还有实际行动,使得他22岁开始给病人治病。课文除了写李时珍立志学医,还写了什么?板书:编书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1)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
(2)李时珍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结果如何?
2.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一个问题:即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说明这个问题?
(2)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将第4自然段分成三层,思考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3)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4)在学生初步了解层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1至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全文。
(二)学习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二个问题:李时珍是怎样编写《本草纲目》的?
1.为了写这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学生速读第5自然段回答。李时珍从两方面作准备:一是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二是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李时珍是怎样到各地去采药的。
3.谈话导入: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后人是怎样评价它的呢?
(三)学习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答问解疑第三个问题: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结果如何?
1.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2.齐读第7自然段,加深理解。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达到总结全文,回归整体的目的。
(1)因为李时珍( )所以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2)因为李时珍( )所以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3)因为李时珍( )所以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4)因为《本草纲目》( )所以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5)因为李时珍( )所以说他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小学三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读、演演中认识秋天的特征。培养学生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树叶落下来后谁会把它当做什么。
教学难点:“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一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识字一部分描写秋天的词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感受秋天的美
(一)初读课文,把难读词句读通。
1、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倒168页,轻声地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读的时候你觉得比较难读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句子多读几遍。
2、汇报
l老师先表扬学生刚才读得很认真把认为比较难读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词句读一读。
l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错误,特别是“黄澄澄”和“当做”
黄澄澄:老师直接给予纠正并告诉学生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后面两个字是一样的,那么这后面相叠的'两个字要读第一声。
当做;请多个同学读这一句,然后请学生找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同的,再根据拼音判断哪位同学的发音是正确的,最后一齐说两遍。
小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 、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 、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②生列式,师板书③生试做 ,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 ,生板演②交流汇报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三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三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标准》指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在本学段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奖牌给哪组”是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奖牌给哪组”是一个有趣而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的信息都呈现在统计图中,但在统计图中还隐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两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能够发现这一信息,才可能否定以小组投中总数论胜负的评判办法,同时想到用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才是公平的。所以,教材是通过读统计图,引导学生把认识平均数与“奖牌给哪组”这一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运用计算和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投篮比赛吗?
生:玩过。
师:你们的水平怎么样啊?
生1:我经常能投中,有时还投中3分球。
师:哟,你真是个投篮小高手。
生2:我刚开始投总是投不中,后来慢慢练,就能投中一些了。
生3:我把手抬高一点就容易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投中。
师:嗯,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们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
师:你们一定懂得投篮的一些规则吧?
生1:投篮比赛是有时间规定的。
生2:投篮比赛是要站在一条指定的罚球线外投篮的。
生3:我看电视上的篮球比赛每边都是5个人。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赛的。
师:三(1)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举行了两场投篮对抗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生:想。
师:(动画演示)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组来仔细观察一下。
李师: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孙同学投中最多,周同学投中最少。
生2:我发现罗同学和李同学投中一样多,都是投中4个球。
生3:杨同学和周同学投中的总数正好是孙同学投中的个数。
生4:第一组的同学一共投中了3+5+2+4+4=18个球。
师:同学们是怎么看出第一组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的?
生5:图上一个☆代表投中一个球。统计图横线上面表示的是小选手投中的个数;横线下面表示的是投篮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接下来还有一场比赛。
(动画演示,师生合作把第二场比赛的结果制成统计图。)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我想请大家来作裁判,评一评每场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你们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吗?
生:乐意。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观察仔细,发挥小组的优势,看谁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要给优秀的小裁判发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反馈意见。)
师:第一场的比赛是怎样评的?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说说理由看。
生1:我们觉得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第一组投中的总数是18个,第二组投中的总数是14个,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裁判评判得怎么样啊?
生2:我觉得他评判得对,(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我们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这样评判的,第一组的罗同学、李同学和第二组的朱同学、何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周同学和第二组的吴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杨同学和第二组的蒋同学投得一样多,最后看第一组的孙同学比第二组的高同学投得多,所以也可以看出是第一组赢。
师:真会观察,逐个对应来比是一种巧妙的评判方法,(鼓掌)优秀小裁判的奖牌送给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评判方法?
生3: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从两个统计图的下面往上面看,第一横行都投得一样多,第二横行到第五横行每一横行第一组都比第二组多投中一个球。
师:你们也是对应着比,可比较的角度跟前面一个同学说的不同,又是一种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也是优秀的小裁判!
生4:我们认为奖牌给第一组,因为在图上把第一组孙投中的一个给周,这样第一组每个人投中的`就是3个多一些,把第二组朱同学和何同学投中的一个都给高,这样看出第二组每个人投中的还不到3个。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评出了第一场第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冠军是第一小组,奖牌送给第一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再看第二场的比赛怎样评呢?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
生1: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共投中了25个球,第四组共投中了24个球。
生2: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四组少了一个人,投中24个,如果也是5个人,肯定会比第三组投中得多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投中的总数比第四组多1个。
生4: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球,25除以5平均每个人投中的是5个球,而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球,24除以4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就是6个球,所以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多。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根据投中的总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三组;另一种是根据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四组。
生5:老师,这两组的人数不一样,奖牌给哪组,人数不同是个关键。
师:对,两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以总数的多少决定胜负是否公平?
生:不公平。
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公平地评出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呢?
生6:把第一组的赵同学去掉,这样每组就都是4个人了。
师:你想去掉投中个数最少的赵同学啊,他也是第三组的一员,去掉谁都不好。
生7:我不去掉赵同学,但是把他投中的4个分给组里面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第三组也可以变成只有4个同学参加比赛啦。
师:这样啊,那第三组还是5个人参加了比赛,我想第四组同学是不会愿意的。
生8:那重新按人数相等的情况再比一次呗。
师:时间有限,不允许再比啦。
生9:那给第四组再加上一个选手,记下他的成绩。
师:比赛已经结束了,不可能再比了。其实,人数不等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赛的特殊情况,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应该比什么才能看出谁的投篮水平高?同学们不要着急,小组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主意?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讨论的情况?
生10:现在我们组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人数不同,光看总数看不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而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1: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虽然第三组投中的总数多,但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三组要多。
生12: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要看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应该比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3:我们从图上看出,把第四组徐同学投的一个补给梁同学,第四组每个人都投中6个球;把第三组王同学投的一个球给赵同学,第三组每个人就都投中了5个球。
师小结:(边演示边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好方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第四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球。现在看出来,其实是哪一组的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想出的把多的补给少的,都正好拉平啦,这种方法好不好啊?
生:好。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
(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
师:要知道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师:要求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想一想,怎么算?
生:(5+6+5+4+5)÷5=5(个)。
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先记下来,再合起来,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最后算出来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平均每人投中5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我们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
师:其他同学能试着算出第四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生:(6+5+6+7)÷4=6(个)。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最后是谁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平均数很公平、公正。
生2:我觉得平均数很有用,特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小学三年级教案14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合作练习、掌握技能
学习内容:实心球接力练习
学习步骤:
一、快乐的游戏
教师活动:
1、提出队列练习的要求。
2、组织队列练习。
3、提出游戏练习的要求。
4、组织游戏。
学生活动:
1、和同伴合作完成队列练习。
2、积极的进行游戏的练习。
组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难点: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实心球的.练习要求。
2、示范徒手的动作,同学们观察后进行动作的讲解。
3、组织进行徒手的练习。
4、提出借助排球进行前抛的练习。
5、组织小组进行自主的进行练习。
6、组织进行小结。
学生活动:
1、积极、大胆的进行发言。
2、自主的进行徒手模仿练习。
3、小组自主的进行练习。
4、大胆发言,总结自己的经验。
组织:
三、接力练习、提高身体素质
教师活动:
1、提出接力练习的要求。
2、讲解接力的方法。
3、组织练习。(方法:做25个仰卧起坐后进行10米的往返蛙跳)
学生活动:
1、懂得练习的方法。
2、小组合作积极的投入比赛中去。
组织:
场地器材:
课后小结:
1、在实心球的练习时女同学的力量不足。动作做的很差。同时很多的同学存在着投掷的角度偏低的现象。
2、在接力练习的时候同学们通过各种起跑姿势的变换而提高了起跑的反映速度。
小学三年级教案15
一、教学详案:
1、教学内容:6种小动物: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rabbit。和模仿这些小动物所做的动作。
2、学科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掌握六种小动物的名称: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rabbit。
B、能力目标:能够听懂一些指令,如:Act like a ……,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3、延伸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美好情感和了解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代表性动物。
4、教学重点:
A、能听说、认读一些常见的动物单词:monkey , dog, cat , duck , panda , rabbit。
B、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5、教学难点:
A、让学生正确掌握6个动物名称单词的正确发音。
B、能基本说出四个国家的国名及这些国家的代表性动物,了解我国的国宝————熊猫。
6、课前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玩具小动物、图片、卡片
注:T=Teacher S=Student Ss=Students
7、教学过程():
(一)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Miss Shen。
T: How are you?
Ss: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T: Very well, thanks。
(二) Presentation:
(1) T: Now, boys and girls。 Let’s go and meet some new friends!(让我们去认识几个新朋友吧!)
Look, children。 Who are they? (它们是谁呢?)
T推出摆有6种小动物的小车(6种小动物 “cat ,dog, rabbit ,panda ,duck ,monkey”)分开排列,课前不让Ss看见。
Ss在座位上叫着:Cat ,dog (这是许多学生早就知道的几种动物)
T: Very good! We can see cat, dog and other animals。 (T边说边指)
Now, let’s go and meet them one by one。 (让我们一一去认识一下)
(2) What’s this?
T: Woof! Woof! (T拿着玩具狗边做动作边模仿叫)
Ss: Dog! Dog! (大部分学生喊着)
T: Yes。 It’s a dog。
T出示图片,带读。(用升降调)
T: Dog Dog
Ss: Dog Dog
T: This is a white dog。 (边指边慢说,加入颜色词)
Is this a white dog?
Ss: Yes。
T: Good。 Act like a dog。 (T先示范做)
Ss跟做
(3) 同法教单词 cat, rabbit, panda , 并有意识地将发音进行归类,如发音,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方法。
(4) Play a guessing game。
T show Ss the cards of dog, cat, rabbit ,panda。
Ss read them once first, then T hold them back。
T take one of them in the right hand and let Ss guess what it is。
(分Zoom, Zip 两大组来比赛,猜对的组得个good )
(5) 在玩这个游戏时,加入新单词卡duck。
T用升降调带读。
T: Duck Duck
Ss: Duck Duck
再让Ss以开小火车形式来读。
T: Wonderful。 Now, let’s act like a duck。
让Ss发挥想象,以不同形态,动作来表现duck。
如:叫声,走路摇摆的样子。
T叫几个学生上台表演。
T: Duck likes swimming (动作) in the ……
Ss: 水!
T: Great! They like swimming in the water。
(T出示一张鸭子在水里游的'图片)
(6) Act and guess。
T call S1 to the front and tell him/her a word。 (耳语)
(Suck as dog/duck) Let him/her act like this animal, others guess what the animal is。
(猜对者可根据T说的单词模仿表演另一种动物,让另一生来猜,以此类推)
(7) 表演完以上所学的几种动物,T对一生耳语最后一个动物单词:monkey (猴子)学生表演完后,T就顺势教单词:monkey (方法同上)
T: Act like a monkey。
Ss do together。
T: Where do monkeys live? Do you know? (你们知道猴子生活在哪儿吗?)
Ss: 森林,丛林。
T: Yes。 That’s right。 They live in the forest or the jungle。We should protect them。
(8)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三)Practice
1。 Listen and show the cards of words。
2。 T say and Ss show the toys of animals。
3。 T throw the toys to Ss one by one, the student who catching the toy should stand up and say the word with acting。 (T把panda 放在最后扔)
(四) Culture
1、 从上述游戏引出:
Panda 是China的代表性动物,更是 China 的国宝。
2、让Ss看地图,找出 China 的位置。
3、T 让Ss说说其他国家的代表性动物。
如:Australia(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是kangaroo(袋鼠)。
America(美国)———————— eagle(鹰)
Canada(加拿大)———————— beaver(海狸)
T 让Ss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的位置,并让 Ss说说:对于这些动物,我们应怎么做?
Ss:我们要把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要好好保护它们。
T: I believe you。 (我相信你们!)
You’re all good students。 (T伸出大拇指表扬)
(五)Homework
1、听音,跟读。
2、去了解另外国家的代表性动物。
【小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5-22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案05-15
小学三年级安全教案05-17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08-09
小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04-04
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案11-08
小学三年级语文《饭钱》教案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10-1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