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优秀

时间:2024-06-11 15:40:1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案优秀

伤仲永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教案优秀2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本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里,由一个奇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作者借事说理,强调了“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的观点,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学生分析

  我校虽地处县城里,但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素质整体而言较差,并且大都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原因是:文言作品难学,无论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认为上文言文课非常枯燥、乏味。不过这篇文章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可引导学生参考注释自己读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三、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学更为重要,我改编情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质疑,正音,释字;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再次,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最后,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给他写评语,探讨人才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准确地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参照工具书,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

  2、翻译课文,复述故事。

  3、思考,仲永由奇才变为平庸的深层原因

  (二)导入

  可由勤奋的名言导入,学生思考回答,也可老师提示。

  韩文公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知的,无疑是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不勤奋,不努力,那么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家作品简介:(大屏幕显示)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检查预习(大屏幕显示,生读、正音)

  1、生字正音: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2、翻译课文(一生翻译)

  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大屏幕显示,生回答)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目的——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四)反复朗读、复述课文(生自由读、齐读,然后请一生进行复述)

  (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大屏幕显示问题)

  1、方仲永的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讨论交流明确: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

  “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理解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六)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

  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学生表现很积极。

  2、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师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设计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七)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八)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告诉我们:后天教育对于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言简意赅,说理严谨。

  对于这样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精品文,如何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需要我们教师课前做好准备的。而对于本课的讲授,我一直期待着。

  班级中有许多很聪明,但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却惹事生非,与其他班不爱学习的学生走在一起,实在令人忧心。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勤奋的名言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设计让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班上的学生很积极,很快写出来,并且争着发言。根据学生对方仲永的评价,我进行小结,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的人才观。同学们经过讨论,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本节课,我采用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另外,能将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

  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朗读方面也应该着重指导。

【伤仲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伤仲永读后感02-04

永陵导游词01-03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01-22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优秀11-22

两败俱伤成语故事11-23

春优秀教案08-30

约分优秀教案08-31

母鸡优秀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