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少年闰土》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闰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闰土》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并背诵;
3.理清本课写作顺序,能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体会人物外貌描写方法,感受闰土的人物特点;
5.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并背诵;
2.理清本课写作顺序,能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的审美感觉;
2.感受闰土的人物特点。
3.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除了单元整体学词时的哪些字词,你还有哪些词是不太理解的?
聚焦文言词:其间、仿佛、素、如许、单
聚焦陌生词:家景、一件大祭祀、值年、忙月
(文言词放到品读语言时讲解;陌生词随即解决。)
二、整体感知闰土形象。
1.你觉得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见多识广、淳朴天真……)
三、走入文本,细谈闰土形象。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闰土的句段。
外貌、动作描写:
A.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B.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结合这两段文字,说说对闰土的认识。(参看自己的批注)
理解:其间、小毡帽、银项圈
指名朗读这两个片段。
思考:
1.我和闰土见第一面的情景是哪一个?(B句)
2.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是作者亲眼所见吗?
那为什么作者把这个想象中的情景放在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安排,你读出了什么?(“我”对闰土农村生活的向往。)
3.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A.在我眼中,闰土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预设:
多彩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自由的——一望无际的
有趣的——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将身一扭、逃走
B.而同龄的我们,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文中有没有哪句话,隐约透露出了“我”的生活。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理解“他们”——和“我”一样的少爷们
我们在做什么?——读书、写字,被关在高高的院墙之内。
插入相应的文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再见),我的蟋蟀们!Ade(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觉得作者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情绪?(不满的、羡慕的……)
批注:这段话,既写出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极度不满,也表达了对闰土农村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读一读
4.关注语言描写。
A闰土的生活中,只有看瓜刺猹这件事让我羡慕吗?
课文还写了与闰土有关的哪几件事?(用四个字概括)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条鱼儿
B默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你有什么发现?
闰土的语言都是大段大段的,而我就只有那么几个字。(在闰土面前,我这个少爷显得那么的无知。)
C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出卖罢了。
理解:素、如许、单(闰土的见多识广和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我心中,对闰土充满了羡慕和钦佩。)
C角色朗读。你觉得当时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D再次出示:“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读一读
四.话别,想象三十年后的闰土。
1.三十年后,闰土和“我”再次相见,大家想一想,他们见面会说些什么?
2.出示相关的文字: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的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选自《故乡》
3.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4.是什么让闰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少年闰土》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指定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少年闰土
二、交流字词的学习
解词:
其间:其中。
素:向来。
便是:就是。
无端: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希奇:稀奇。
三、指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题目
闰土:
1、身份;
2、年龄;为什么叫“闰土”?
二、朗读课文,师生分析
1、“我”与闰土的相识的原因:
⑴ 不同的社会地位:“我”──富家少爷;闰土──穷苦农民的儿子。
⑵ 闰土的外貌描写。
2、“我”为他的到来感到高兴,为什么?
⑴ 年纪相仿。
⑵ 捕鸟、月下看瓜、捡贝壳、看跳鱼。
3、教师总结。
三、学习第三部分
“我”与闰土的关系很好,“我”的心情:
由盼到见。
“我”第一次见到闰土时,他的外貌描写。
四、文中两次写闰土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文闰土给“我”讲了几件事
总结闰土的性格特点。
(勇敢机智、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无穷无尽的事”指什么?
“我”与闰土相比,有什么不同?
六、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总结学法:
快速阅读。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少年闰土》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体会“我”与闰土的友谊,对他的怀念之情。
2.理解“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句子的含义。
3.能练习用词组概括闰土告诉“我”的四件事。
教学重点:感受少年闰土热情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体会“我”与闰土的友谊。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鲁迅简介)生读内容。
今天学习的课文节选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一段。(出示“少年闰土”)
2.课前,带着两个问题预习了课文。
出示:
1)读读课文,说说你对闰土、“我”有哪些了解?
2)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我”和闰土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反馈问题一:读读课文,说说你对闰土、“我”有哪些初步了解? (边交流边帮助学生梳理闰土、“我”的身份、年龄等内容。)
1. 闰土的身份——“忙月的孩子”; (出示词语理解: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值年——封建社会的家族分若干房,每年轮流主持祭祖,轮到的叫“值年”。
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国旧时有一种迷信,一个人诞生的年月日时,各以天干地支相配,合成所谓八字;这八字在五行中各有所属,用以推断人生的祸福吉凶。如果五行俱全,主吉;五行缺土,主凶。因此后文有“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的说法。)
2. 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3.连起来介绍一下闰土。
4.大家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闰土和“我”的了解,齐读课文第2~4小节
反馈问题二: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我”和闰土的感情如何? (“我”和闰土感情很好,是好朋友。)
三.以“‘我’和闰土为什么会有深厚的友谊?”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身份截然不同,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找到最能帮助你理解的一小节,把它读出声来。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1. 指名读
2. 再读句子,根据这句句子提提问题
( 学生可能会提“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有哪些?“往常的朋友”指谁?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是什么意思?)
(二)重点解决“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1.各自默读第6——17小节,用圈划的方法找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的词组,简洁的概括闰土给我讲了哪些希奇的事。
交流板书: 雪天 沙地捕鸟
夏天 海边拾贝 月夜 瓜地刺猹
潮汛 沙地观鱼
2.闰土讲的这么多的希奇事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反复诵读,想想为什么。
3.交流:读文、谈感想。
4.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5.分角色读课文第6——18节。(一人读闰土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插叙)
(三)了解“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的内容。重点解决“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1.出示第13、16、18小节。这三段插叙描写了“我”内心的感受,读读想想,它起了什么作用。
理解“素”、“单”在句中的意思。(从来、只)
2.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出示)师生对答:
3.闰土告诉我的新鲜事,在“我”和“我”的朋友的生活中是没有的,在他们的书本上是看不到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4.(出示院子和海边的图片)说说现在你读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5.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6.听写:
闰土生活在海边广阔的天地里,而广阔的天空在我眼里只能看到狭小的一块院子里的'天空,就像是“坐井观天”,我们的视野狭窄,知识贫乏,不象闰土见多识广。 7.小结:少年闰土热情活泼,他的生活让“我”羡慕、向往。他的希奇事,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虽然“我”和他身份悬殊,但这不能阻止两个纯真少年的友谊。因此,“我”和他成了好朋友。
四、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3、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4、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板书 少年闰土
闰土 (好朋友) “我” 忙月的儿子 少爷
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雪天 沙地捕鸟 并不知道 夏天 海边拾贝 素不知道 月夜 瓜地刺猹 所不知道 潮汛 沙地观鱼
聪敏能干、见多识广 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佩服、向往)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五色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 “我”从来都不知道
《少年闰土》教案4
《少年闰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导入
新课。
(1)教学过程
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
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
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少年闰土》教案5
课前谈话:我们绍兴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大家来谈谈。
一、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是一位农村少年,他的名字叫闰土。(出示插图)来大家一起来打个招呼(闰土)。他啊就是大作家鲁迅先生写的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去预习了课文,大家都会读了吧?还有同学在预习本上提出了一些有关词语难以理解的问题,现在老师把他们放在语境中来帮助大家。
出示句子:(请大家自由读句子,根据大家的预学情况,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已用黑色标出。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想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中间,带同戴)
2.啊!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希同稀稀少奇怪)
3.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家境)
4.我也很高兴……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差不多,现在通常解释为好像;xing)
师:你们能理解吗?很厉害(真不错),能运用现代词汇(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5.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轮到的那一年,如值日)
6.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就是没有理由)
7.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向来不知道如此这样只知道)
师: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期。所以读鲁迅先生这一代作家的文章,你会碰到许多这样的词汇。不过你们很了不起,不仅读的准确,而且还能用近义词,现代词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读懂它们。)
三、理清思路,感知整体
1.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容学生稍作思考,然后说,有些难是吧?不急,老师这边有几个词,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排一排。
(相识离别回忆相处)回忆——相识——相处——离别
2.师:闰土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请快速地默读课文6-16小节,看看他都给我讲了哪些事?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板书)
引导学生用什么地方干什么概括
先从水平低一点开始叫学生
(雪地捕鸟哪里在写?(6)请把它写在后面
海边拾贝(8)瓜地刺猹(8,9,10,12,13)沙地看跳鱼儿(15))
如果有另外合适的,也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写在语文书上。
四、学习稀奇事,重点学习“瓜地刺猹”
1.你发现文中的“我”觉得哪一件事最有趣?印象最深?(看瓜刺猹,因为写的最详细)
2.学习“看瓜刺猹”
1)老师已经把“看瓜刺猹”这部分的对话都已经打在大屏幕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说说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闰土是个怎么样的农村孩子?
2)交流体会,朗读(你来读读这一段)
月亮地下……轻轻地走去……(动作轻点,读的轻点,这猹可机灵了,别把猹吓跑了)
有胡叉呢……倒向你奔来,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动作快点,读的快点,别让猹跑了)
3)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文中我的话,你们来读闰土的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是啊,闰土说的看瓜刺猹真惊险、真有趣,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30年,当我回忆起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1.出示第一段
2.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读出这一副美丽的画面。
3.请一个学生读第一句,随机说说:你看了怎样的画面?生说
师:读着这个句子,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出现了句子所描绘的画面。(同时PPT出现)有天空,圆月,沙地,西瓜。还有美丽的`色彩词。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学的什么描写?(环境描写)
4.请一个学生读后面两个。(语速快)(生读的不好,师示范读)读出闰土的机智勇敢。这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这里的动词有“捏”、“刺”“扭”“逃”。
师: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4.齐读第一小节。
六、小练笔
师:作者写得好,接下来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请大家模仿课文第一小节,运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将景、物、人三者相结合,写一段话。
1.出示《锄禾》图。简单指导:你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怎样的环境?(炎热)我们可以通过炎热的环境来体现农民的辛苦,勤劳。
2.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请两个人说(23,10)
如下雨天交警叔叔在指挥交通,烈日下环卫工人在扫地等等都可以写。
3.生写
4.师巡视,交流点评。
5小结: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几件事来感受闰土的个性特点。
七、背诵第一自然段。
《少年闰土》教案6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
17课《少年闰土》
二、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
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还有,写文章的年代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五、教学重点:
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学习四件事,揣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我介绍,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老师猜学生的年龄,出示图片引出课题: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以“趣”导入,通过互相猜年龄,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介绍主人公的生活背景,
2.根据阅读提示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闰土向“我”讲了几件稀奇事?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能力。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
3.师:在这四件事中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雪地捕鸟)
(1)指名读文。
(2)用横线画出描写闰土动作的词语。(扫、支、撒、拉)做动作
(3)课件展示闰土捕鸟过程
(4)完成动词词填空
(5)有感情的齐读
师: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根据这些动词做出动作,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师: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生:看瓜刺猹)
(1)自由读文,找出表现闰土勇敢的句子。
(2)课件
出示(“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师:月亮底下,猹来了,请同学们轻轻的读,不要把猹吓跑了。(练习朗读)师:还从哪可以看出闰土很勇敢?(生读13段)
师:虽然猹会咬人,而且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敢而且机智,分角色朗读
师: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所以虽然三十年过去了,“我”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这个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瓜刺猹”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同时多媒体展
示画面并配乐朗读,体会文章意境的美。】
5.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1)课件展示海边贝壳图全班齐读
师:我们知道在海边的生活丰富多彩,捡贝壳是件多么有趣的事啊!老师这有许多漂亮的贝壳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课件贝壳
潮汛来时看跳鱼儿,看大屏幕展示跳鱼儿指名读。
师:你觉得闰土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多识广
【设计意图:在教学“海边拾贝”时,(出示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我采用欣赏、谈感受来体会闰土的知识丰富,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教学“看跳鱼儿”用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6.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闰土心里的四件稀奇奇的事,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真啊!
【设计意图:自由填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体会鲁迅心中的感叹。】
7.正因为这样,所以鲁迅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分别时是多么地难舍难分啊!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交流讨论:令你难忘、羡慕、佩服的朋友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畅想未来
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四、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凸现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看瓜刺猹机智勇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见多识广
《少年闰土》教案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检查学习情况:
⑴ 生字中的特殊部首:
拜(手);允(或儿);畜(亠)。
⑵ 正音。
⑶ 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
(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
(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
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⑵ 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
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
(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少年闰土》教案8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与我们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
2、师: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适时点评。)
3、师:我们对闰土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说大膨润土,作者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引读:深蓝的天空中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干什么呢?谁能继续描述这幅画?
全班一起描述。
从内容和画面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景和人)五分钟
二、学习“看瓜刺猹”部分过渡:
文中的“我”和闰土仅仅相处了一个月,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三十年过去了,回忆起闰土便想起这幅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文字具体描述了这幅画?用“-----”画出来,并圈点词句谈感受。
学生汇报:
1、出示句子:(月亮地下,你挺,拉拉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一柄胡叉,轻轻地走去)
抓住“轻轻地”,体会到闰土的机智,动作轻巧有经验。
闰土把我们带到了西瓜地里,那我们读一读,可把猹吓跑了。(生读)
2、还有哪些句?出示句子:“它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范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走……看见……你便刺(勇敢)
指导读你便刺-----快而重(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这畜生很伶俐,反从胯下窜了:用猹的狡猾伶俐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看瓜刺猹”的经历是那样的惊险刺激,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三、过渡:
文章还写了哪些希奇的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请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读读从中感受到闰土什么特点?把自己的感受和小组的同伴进行交流。
师:学生汇报。
雪地捕鸟
句子:“我们沙地上……蓝贝。”感受到闰土的聪明能干。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他聪明能干?(动词)幻灯出示标明。
小结:闰土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而且这段话抓住动词把不鸟过程说清楚,更能体现他聪明能干。我们要读出什么感情?(佩服)作者的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疑问)
用动词描写一件事的方法真好,我们也能用上一连串的动词写一件事。“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xxx,放学了同学们xxx。
小结: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写一件事的方法真好。
现在我们再来读雪地捕鸟的句子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导语:此时此刻作者的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海边拾贝、出示句子:“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拾贝壳去……观音手也有。”
闰土见多识广。
生活怎样?(快乐、丰富多彩)作者的生活呢?(乏味、单一)作者多么(羡慕)闰土呀!读句子后回读:“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拾贝壳去……观音手也有。”
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看跳鱼儿
句子: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闰土见多识广
作者没有看过,可闰土却知道“我们沙地里”生接读可见他是见多识广。
让作者心中不由得慨叹: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四、观察两个人的表情、动作闰土讲得怎样?我又听得如何?
①闰土讲得眉飞色舞……
②“我”紧咬嘴唇听得津津有味……
设想:你就是作者,此时心里会想:(感受)
2、句子:啊!闰土的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读,“他们”指(作者的朋友)。“他们”都是写什么人?(富家子弟,少爷之类的人。)
②那他们不知道哪些事?
“四角的天空”指(狭小的空间)
作者对闰土的生活十分向往,十分羡慕。(情感)
⑤过渡:“我”为什么会对少年闰土如此佩服,对闰土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课件:(引读,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此美丽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可以捕鸟,而且捕到很多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五、小结:
正因为这样,“我”把少年闰土当成是难得的朋友,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就要走了。
①读17自然段。
②看插图,用一个词概括此时两人的情况(难舍难分)(课件图片)
小结: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六、作业
运用外貌、语言来反映一个人的特点,写一段话。
板书:
17少年闰土
闰土“我”
《少年闰土》教案9
设计理念:
1、注重以读为主。本节课采用较多形式的读,其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是希望通过读,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促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与教材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知识积累。读一篇文章能读懂是目的之一,但重要的是要把知识进行积累达到运用。
3、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的延伸。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只是一篇。老师找的资料也不是包罗万象,更重要的是要促动学生自己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跨下、厨房、刺猬、畜牲、明晃晃”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汇报交流 激趣导入
1、交流: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材料并阅读资料袋。)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3、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出示练习: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4、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学生描述。
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引导背诵(可以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观看插图,想象表演
1、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
2、读一读17自然段。他们会怎样话别呢?
3、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板书:难舍难分
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出示: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脸,他就是闰土。
想不想知道闰土变化的原因,课外去读一读小说《故乡》,然后交流读后的感想。
《少年闰土》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重难点: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ppt
五、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学生搜集鲁迅资料,师归纳介绍。
师:本组课文就让我们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师:让我们先翻开导读,看看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导读中的要求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拿出预习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 (小组共同交流预习学案的内容)
师: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们小组内还有哪结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质疑问难)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导学案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内共同交流,合作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二)小组汇报交流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这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他的样子:他正在厨房中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让我们来看一个闰土的形象。谁能具体地说一说闰土形象特点。
生2:从小毡帽的“小”字,我体会到他很年轻。
生3:从“圆脸”我能体会到很可爱。
生4:课文中说他是紫色的圆脸,我想问,为什么他的脸会是紫色的呢?
生5:我认为他肯定是经常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
2、闰土向“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个小组先来读一读。
(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
师:这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已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呢?
(师示范读第一段)
师:月亮底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哪位同学起来将你的感受读给在座的同学听一下。
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师: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2)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生: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生: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生: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师: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生: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捉泥鳅、捉蝴蝶、打陀螺??)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师: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在闰土奔驰在海边瓜地的时侯,在雪天捕鸟的时侯,在海边拾贝壳、潮汛看鱼的时侯??而我和我的朋友们只看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生读第16段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五、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少年闰土》教案11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少年闰土》教学反思,少年闰土,希望对你有帮助!
《少年闰土》教案12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办教材,课文记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并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农村少年的敬佩,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于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故乡》。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深奥,耐人寻味,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文中描写的生活离他们比较远,更增加了他们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在上课前我要求学生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的重点句子,达到突破这个难点的目的。
【设计理念】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创设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⑴ 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
⑵ 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⑶ 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
月下海边沙地看瓜图。
师介绍图意,问:
这少年是谁呢?
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齐读课题。
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
读准生字、新词,把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电影”,师朗读“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说说你们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一个少年形象?这少年是谁?长得什么样?
请同学们自读书,边读边画出描写他长相、穿戴的句子想一想他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印象、感受告诉你的同桌。
3、请同学们也动动笔,抓住你最熟悉的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读出感情。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抓中心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知道了闰土的外貌特征。“我”与闰土仅仅相处了短短的一个月,闰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赶快读课文,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句子。
2、出示中心句: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齐读这一句话。)
二、研读品文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闰土给我讲了哪些希奇事?
2、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⑴ 启发:
老是知道,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有的喜欢捕鸟,有的对海边拾贝壳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读这一部分,等会儿把这些希奇事说给大家听。
⑵ 学生自主读书。
⑶ 学生汇报,说自己感兴趣的希奇事,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3、小结:
课文用四件事写出了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三、质疑品文
1、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把它找出来。
2、学生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3、交流体会,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
⑵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四、课外延伸
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马?几十年后闰土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家读鲁迅的《故乡》就会知道。
《少年闰土》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⑵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⑶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⑴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⑵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⑶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质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测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
闰土
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
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
过渡:
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⑴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便是。)
⑵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自由、健康、可爱……)
⑶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的我。
2、同学反馈交流。
(板书同学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存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局部。
1、同学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局部问题存疑。教师从同学的问题中了解同学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由同学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质朴、活泼的小朋友。)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小朋友,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
注意:
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⑴第一句教学:
①指名读第一句:
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同学评价。学习读。
②教师点播:
在闰土飞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③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⑵第二句教学:
①刺猹──闰土不只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②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③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⑶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⑴师引述: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⑵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⑶ 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机智勇敢。)
3、过渡:
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示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⑴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⑵闰土很勇敢。
⑶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局部:
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
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
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假如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和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⑴过渡:
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发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需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⑵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⑶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⑷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研讨】
以读代讲,体会人物形象,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同学学得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要问题,同学自读课文,写下自身的体会,然后交流感受,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同学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同学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少年闰土》教案1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x生、明晃晃等词语。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x生、明晃晃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情感与思想】
感受鲁迅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拓展与延伸】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难点突破】
教学本课的重点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二、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设疑,从中选择本文学习的重点所在。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是这些:
1、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得什么样?性格特点怎样?)
2、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哪些事?
3、我们是如何相识、相交的?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三、课文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闰土长得什么样?你能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相关段落,并回答。
教学提示: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并勾画出着想的词语,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参考:
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是农村的孩子,孩子很健康(说明是海边的,经风吹日晒才形成这种脸色的)。
头戴一顶小毡帽这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村孩子戴的帽子。从中可以知道他是哪里人。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把他套住了。
见人怕羞这也是农村孩子的一个特点。
2、课文写了闰土著人的哪些事?你从中能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教学提示: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概括出来。而第二个问题则需要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还要通过我与闰土的比较来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参考: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朗读指导:
看瓜刺猹,这一部分在朗读时要注意舒缓、兴奋,体现出闰土的机智。
倒数第二段:第一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丰富,要读得舒展一些;第二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点,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由于写作时代的不同,文中的一些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疑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或讲解。
教学参考:
附课文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捕鸟、捡贝壳、看跳鱼朗读这些段落时要能体现出闰土的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问:这些事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些都是听闰土讲的。我眼界狭小,只知道读书,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继续问:作者意识到了吗?
提示: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重点句子理解: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③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四、我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而闰土却只是我家一个长工的孩子,我们的身份相关这么大,又是怎样相识、相知成为好朋友的呢?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并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提示:注意作者对闰土的期盼与得知闰土到来时的表现(特别注意一个飞字),体会孩子间纯真的心灵与情感。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理清课文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七、总结中心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附课文重点词语理解:
由于本课写作时代的原因,好多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故把相关词语的理解附于下面。
其间:那中间。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闰土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竹匾:一种边较浅的圆形竹器。 秕谷:干瘪的谷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来的大潮。
跳鱼儿:指弹涂鱼,体长约10厘米,稍侧扁,浅褐色,栖息于海滨滩涂,常出水跳跃,上陆觅食,可食用。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出产。
《少年闰土》教案15
作者:鲁迅
教材简析
《少年闰土》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情以及“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童年的故事,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3、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装束、语言、行动、事件的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领会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抓关键句段进行品读感悟。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鲁迅资料、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学感悟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直奔重点,学习课文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特点的有关段落,并进行写法的迁移,联系仿写。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领会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鲁迅是什么人?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课文链接。
3、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你们对鲁迅还有哪些了解?
4、教师导:那么,鲁迅在《故乡》中,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少年闰土形象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想一想“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
(3)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读一读。
(4)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认读生字,积累词语。
3、指名反馈:在自读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4、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少年闰土和“我”是什么关系吗?
三、品读句子,初感闰土形象
1、教师:同学们,虽然闰土和“我”仿佛年纪,但是初次见到闰土,闰土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我”初次见到闰土时的情形。
2、指名反馈,出示语段(课文第四段)。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在读了这些语句,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
6、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作者抓住了闰土外貌的特点,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年少、健康、可爱、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8、拓展练习:现在,请同学们仿照这些语句,抓住特点写一写身边小伙伴的外貌。
9、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辅导。
10、赏析优秀片段,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就是闰土留给作者的最初印象,他年少、健康、活泼、可爱,很快就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抓关键句段进行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课文中的插图。
2、出示课文插图。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读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不仅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以读为主,体会重点。
(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3-15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1、生答师板:闰土: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二)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第二—十六段,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说出来让大家学习。然后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谁能把你知道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呢?
①摘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闰土的健康、可爱。
②摘捕鸟句子。
a、学生汇报句子时,教师提问。问:从这段话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生答师边小结边板书:聪明能干。对了,从闰土介绍他的捕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聪明能干的特点。
b、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他的聪明能干呢?你能找出来吗?(生划动词)你说得真好!
c、看到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感觉得他怎么样?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佩)那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注意,要读出你的敬佩之情。(生读文段)
d、师:你读得真不错,请全班的同学跟着他一起朗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动作词。
e、文段中的“……”表示什么意思?
过渡:继续把你学到的说给大家听。
③生读拾贝句子,说明闰土的见多识广。
小结:闰土真是见多识广啊!板:见多识广
4、你们还学到什么?请继续跟老师说说。
④生:刺猹这一件事通过闰土和“我”的对话,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问:从哪些句子看出闰土的机智勇敢呢?
生:“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地走去……”说明闰土机智勇敢。
师引:月亮地下,猹来了,大家可要轻轻地……别把猹吓跑了。请大家轻轻地把这句话读出来,注意不要把猹吓跑了。
师问:还有哪个句子说明他机智勇敢呢?
生答:“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油一般的滑……”
师结: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闰土真是机智勇敢啊!请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遍,男同学读闰土的语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注意,要读出儿童的天真和好奇。
师引读:闰土又对我说,生开始读……
小结:从闰土和“我”的对话当中我们了解到他(指板书)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特点。那他还给“我”说了什么?
生答:观鱼的句子。
师小结:闰土知道的可真多呀!而我呢?知道这些吗?
生答:“我素不知道……出卖罢了。”
①“新鲜事”:指哪些事?(不只这些,还有捕鸟、观鱼等等许多作者从来就没有看见过的事情。)
板:我素不知道
②这句话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见识少,知识贫乏的人)
③抒发了“我”当时怎样的感情?(自叹不如)
④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读出自叹不如的感情。
⑤全班齐读。
5、过渡: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出示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问:读了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重点理解:“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从中表达了……
②小结: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而我却像一只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这不由得令我对闰土产生了敬佩之情。(板:敬佩),也由此而向往闰土一样的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板:向往)
③全班带着敬佩和向往之情读这句话。(齐读)
三、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再齐读最后一段。
3、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四、作业布置
模仿闰土外貌的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你身边一个人的外貌,写在作文练习本上。
五、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闰土 向往、敬佩 我
捕鸟 聪明能干
拾贝 见多识广 素不知道
刺猹 机智勇敢
观鱼 见多识广
【《少年闰土》教案】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案05-30
少年闰土教案04-02
《少年闰土》教案04-02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12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6-15
少年闰土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4-11
有关少年闰土教案锦集5篇04-17
少年闰土教案范文汇总8篇04-24
少年闰土教案锦集七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