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时间:2024-06-08 17:32: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感受与欣赏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通过对比聆听和演唱乐曲主题的方法,感受乐曲各部分的情绪变化。

  (2)理论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乒乓变奏曲》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内容。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见谱例:

  作品主题非常简洁,带顿音的单声部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灵巧轻快,好像乒乓球在小球手的你推我挡之下,一来一去,银光闪闪。乐曲包含五个变奏:

  第一变奏:主旋律在上方由右手弹奏,低声部左手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见谱例:

  变奏二:左手在低声部弹奏主题,右手以分解和弦音型做伴奏。见谱例:

  变奏三:左右手均弹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型,但主旋律镶嵌在高声部的强位上。见谱例:

  变奏四:在和弦的衬托下,主题变化下行旋律及上行琶音。主旋律出现于高声部。见谱例:

  变奏五:在和弦的衬托下,主题变化下行旋律及上行琶音。主旋律出现于低声部。

  乐曲最后由右手奏出一个扶摇直上的乐句作为结束,恰似观众为球赛所发出的喝彩声。见谱例:

  (2)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正确听辨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能感知音乐主题的简单变化;学生能听辨钢琴的音色。识读乐谱能力:较之一二年级时有明显的进步,能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常用的音乐记号,教师给出固定音高,随琴声能识读视唱c调线谱。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了解钢琴谱例上左右手的弹奏方式,对变奏曲的概念不够清晰,不知道变奏曲是什么。

  (3)教学方式与手段

  1、学生通过对比聆听和演唱乐曲主题的方法,感受乐曲各部分的情绪变化。

  2、通过聆听展开对乐曲音乐形象、情景的联想,加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与熟悉。

  (四)技术准备

  1、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

  2、插入相关音频及PPT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现状、问题、对策

  1、能正确听辨旋律的高低、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能感知音乐主题的简单变化;学生能听辨钢琴的音色。大部分学生不了解钢琴谱例上左右手的弹奏方式,对音区的概念不是很强。用PPT和教师的'示范直观的展示出来。

  2、识读乐谱能力:较之一二年级时有明显的进步,能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常用的音乐记号,教师给出固定音高,随琴声能识读视唱c调线谱。对于隐藏在旋律里的主题旋律不能很快听辨出来。熟练演唱主题旋律,并贯穿与乐曲始末,同时用PPT圈出主旋律中的各音帮助学生辨认。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聆听,感受《乒乓变奏曲》所表现的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放松、快乐和有趣的不同情景,体会变奏曲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2、知识与技能:

  (1)记忆和哼唱乐曲《乒乓变奏曲》的主题旋律。

  (2)能聆听出乐曲的变奏次数,并能找出主题出现的位置。

  3、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唱、探究等方式熟悉主题旋律、了解乐曲结构,体验不同情绪情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模唱主题旋律,辨别主题在各个变奏中的位置。

  (二)教学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和了解变奏曲的结构及主题在五个变奏中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活动1、1:教师准备一只乒乓球,让其自然落地,再用手接住,重复动作。

  活动1、2:学生观察并注意聆听,球落地时的声音,并用“嘣”进行模仿。

  活动1、3师生一起总结,乒乓球是有弹性的轻快的,所以演唱或者演奏时,也得要用有弹性的轻快的声音来表现。

  活动1、4教师弹琴加入音高,学生模仿并打节拍。速度由慢变快。见谱例:

  活动1、5教师用左手弹琴学生模仿并打节拍。速度由慢到快。见谱例:

  活动1、6总结钢琴左手旋律和右手旋律有什么区别?听辨并模唱钢琴左右手旋律。

  活动1、7出示本课课题《乒乓变奏曲》

  (二)初听全曲

  活动2、1学生完整聆听,教师提出问题:这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是2/4拍还是3/4拍?(2/4拍,欢快活泼,用钢琴演奏的)

  活动2、2教师明确,刚才我们唱的旋律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提出问题:你能听出来主题旋律变化了几次吗?(再次出示音乐主题,并进行视唱)

  活动2、3学生再次完整聆听,并用手指表示乐曲主题变化了几次。(5次)

  (3)分段聆听

  活动3、1对比聆听变奏一,与主题旋律有什么不同?见谱例:

  活动3、2师生共同聆听并观察谱例,主题旋律在右手,教师出示钢琴键盘图,帮助学生了解和观察。

  活动3、3学生跟着变奏一旋律,视唱主题旋律(进行对比发现主题旋律就在钢琴的右手旋律上)总结:如果主题中的音在高音区,那么它就藏在钢琴右手旋律中,反之它就在左手旋律中。

  活动3、4聆听变奏二,主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见谱例:

  活动3、5师生共同聆听并观察谱例,主题旋律在左手,并且降低了一个八度。教师出示钢琴键盘图,帮助学生了解和观察。

  活动3、6学生跟着变奏二的旋律,视唱主题旋律(进行对比发现主题旋律就在钢琴的左手旋律上)

  活动3、7聆听变奏三,你发现了什么?见谱例:

  活动3、8师生共同聆听并观察谱例,主旋律隐藏在了右手旋律中。

  活动3、9聆听变奏四,首先判断主题在右手旋律中还是左手旋律中?(大量音符集中到了右手旋律中,主旋律藏在右手旋律中,并且还找来了其他音符朋友来帮忙)

  活动3、11师生共同聆听并跟着变奏四的旋律演唱主旋律。

  活动3、12聆听变奏五,你发现了什么?(大量音符集中到了左手旋律中,主旋律藏在左手旋律中,同样找来了其他音符朋友来帮忙,结尾处主旋律有跑到右手旋律中,恰似观众为球赛所发出的喝彩声)

  活动3、13完整聆听。师生共同游戏:主旋律找家。

  活动4、1教师小结,学生试着总结什么是变奏曲体裁:变奏曲是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并对这个主题进行多次变化而构成的。这首《乒乓变奏曲》就是由一个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学习评价主要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

  评价要点A优秀B良好C一般

  自评互评师评

  能够感受乐曲各变奏的变化

  能够听辨出乐曲各个变奏并唱出主题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本教学设计在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通过对比聆听和演唱乐曲主题的方法,感受乐曲各部分的情绪变化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关注各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根据乐曲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首先,在导入环节用一只乒乓球直观的引出本课,同时并提醒了学生演唱和演奏时也要如乒乓球跳动时一样要用有弹性的声音表达,从导入环节开始循序渐进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辨别出5个变奏中主题的变化,又一次直观的表达了变奏曲的特点,便于孩子们了解和接受,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制作了精准的课件,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地听辨乐曲的音乐段落。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三、聆听《鲁冰花》、《小白菜》

  1、师:老师今天又带来两首歌曲《鲁冰花》、《小白菜》,请小朋友们听完后说一说这两首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2、师生交流

  师:这两首歌曲的歌名都是两个主人翁的名字,一个叫《鲁冰花》,一个叫《小白菜》,这两首歌曲都是对妈妈的思念,但背景不一样,谁能分析一下?请大家再听一遍。

  3、复听这两首歌曲。

  师生分析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背景。

  师:这两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4、设问: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再次复听,在心里跟录音哼唱。

  师生讨论演唱形式。

  5、师生小结:这两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听辨音的高低

  1、复习“ 6 1 2 3 5 6 ”

  要求:边做手势边唱

  2、教师弹奏以上六个音让学生听辨,一一找到图上相对应的卡通人物。

  3、按卡通人物的高矮大小,把音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唱准。

  学生板书

  其余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将音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在书上 用手势唱准“ 6 1 2 3 5 6 ”的音列。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

  教学内容:

  一、表演《妈妈的心》《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二、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

  三、音乐知识:认识四分休止符、认识速度标记。

  四、编创与活动:音乐游戏——跳格子,节奏时值组合练习。

  单元目标:

  一.情感目标:能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能够用优美、流畅、亲切的声音演唱《妈妈的心》;

  二、认知目标:在聆听《妈妈》《妈妈宝贝》《母亲教我的歌》活动中了解女声、男声、童声的演唱形式。在表演《妈妈的心》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懂得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的。

  三、技能目标:能用慢速、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表演歌曲;能选择合适的速度演唱歌曲。懂得音乐速度变化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对祖国妈妈的深沉的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及教学光盘,教学卡片。

  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1、表演《妈妈的心》,认识四分休止符并懂得得其作用。

  2、聆听《妈妈》《母亲教我的歌》,进行音乐游戏、编创与活动。

  3、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编创情景表演。

  4、聆听《妈妈宝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歌曲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儿对妈妈深切的爱。

  2、通过挥拍,击拍等手段,让学生准确掌握后半拍演唱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基本练习

  1=D—G

  55653223|0561|5。3|22356|1—||

  啦…………

  在发声练习中对学生提出声音的要求:轻柔而有弹性,并通过发声练习掌握后半拍演唱的要领。

  三、表演《妈妈的心》

  1.由课题名称直接切人导人本课。

  2.教师范唱。

  提出要求:设问这首歌唱什么内容?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3.师生交流讨论上述设问。

  4.听录音范唱两遍。

  要求:看课本上的歌谱,可以在心里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不出声音)。

  5.设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谱上有“0”的符号?

  6.讲解:休止符。音符中有休止符表示停顿,在简谱中表示就是“0”。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7.再听录音范唱。

  要求:看到谱上有“0”休止符要休止。

  8.师生讨论:设问:这首歌曲中的休止符“0”起到什么作用,表达怎样的心理状态。

  9.小结:这里四分休止符表达出儿女对妈妈甜蜜的爱心。

  10、在教师的伴奏下,学唱〈妈妈的心〉曲调,可分为两个乐段学唱,唱好一个乐段再唱第二乐段。

  11、设问:歌曲中“儿女”、“妈妈”、“祖国”三者的关系能理解吗?你能唱出对妈妈、对祖国的爱吗?——填唱歌词。

  12、练习打击乐伴奏

  (1)徒手操作,注意第一声部双响筒的强拍休止。

  (2)打击乐两个声部合奏。

  (3)教师弹旋律,学生奏打击乐进行合作排练。

  (4)全体表演:唱、奏、跳表演《妈妈的心》。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妈妈的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两首不同地域风格的歌曲所表达的共同的情感;

  2。认识两种音乐表演形式;

  3。在音乐游戏中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聆听《妈妈》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感受这首独唱歌曲的艺术魅力,了解作者对伟大母爱的歌颂之情。

  3。复听,说说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4。再次复听,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这首歌中多次响起了对妈妈的呼唤声,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从呼唤“妈妈”起,音乐明朗奔放,采用调性转换和旋律起伏幅度增大、音区提升等手法,把歌曲层层推进到高潮,表达了对母亲更深切的.情感。)

  四、聆听《母亲教我的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基本情绪。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妈妈》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妈妈》感觉明朗、奔放,而这首歌略显伤感。)根据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多听几遍,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再来讨论。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并用大屏幕出示中文歌词。

  3。复听中文歌词的版本,说说歌曲的速度怎样?(慢速),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

  4。再次复听时,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边看大屏幕的谱例并用手划旋律线,说说歌曲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从拓展变化了的曲调中,感受歌曲忧伤、思念的情怀。

  5。再次复听,加入音乐活动:按照歌曲乐句,跟着音乐速度按乐句的旋律走向,做出慢慢挥纱巾的动作,在旋律大跳的地方把纱巾向上方用力抛出去,然后等纱巾缓缓下来的时候接住。

  五、音乐游戏:带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

  1。活动准备:准备六把椅子

  2。把四把椅子按同样的间距摆好,每组请一名同学坐在椅子上.其他学生拍出节奏:

  “XXXX”,然后请一位学生任意坐到其他椅子上,形成如“X0XXX”或“XX0XXX”,再请其他同学拍出来。

  3。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数字:12345678……。。

  请学生按一定的速度边念边拍手,等学生和念整齐后,老师随机擦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数字,请学生按刚才的速度边念边拍手,遇到擦去的数字时,不发出声音。在这样练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增加难度,只留下两到三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在其他地方都要按一定的速度在心里念数字,不发出声音,当看到还保留在黑板上的数字时才一起念出来并拍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乐曲的气氛。

  2、小组合作为歌曲编创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妈妈的心》

  三、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初听歌曲。不出示歌曲名字。

  设问:仔细听,这是谁唱给谁的摇篮曲?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2、师生讨论,引出歌曲名。

  3、听老师范唱歌曲

  设问:听完老师的演唱,你能根据歌曲的内容编讲一个小故事吗?

  4、师生合作编讲小故事,引出歌曲的歌词,从歌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5、用师生对歌的方式完成歌词的学习。

  6、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演唱者的情绪,引导学生用温柔,宁静的声音再次表演歌曲。

  7、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编创情景表演。

  表演指导要点

  ①演唱时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②演唱时必须是作为第一主人翁投人角色。深情地表演,眼前仿佛妈妈就伏在桌子上睡觉,你在唱摇篮曲。

  ③速度在本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速度要定得确切,表演将更为人情。

  ④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8、分组展示并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而孩子对妈妈的爱是最纯洁的爱。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聆听《妈妈宝贝》,感受歌曲旋律的风格以及它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学唱这首歌曲,用真心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三、聆听《妈妈宝贝》

  1.初听歌曲,看着大屏幕上出示的歌词,听录音学唱,说说这首歌曲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容;

  3。复听歌曲,设问: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到了歌曲中有几种演唱形式?是男声?女声唱?童声唱?

  4。讨论交流: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活泼可爱的,歌曲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深切的爱,歌曲采用的是女声和童声两种演唱形式.

  5。再次复听,学生随录音看着歌词轻轻哼唱歌曲,以体验母子的深情.

  6。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演唱歌曲,对学生演唱不对的地方老师再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演唱,并能用真挚的感情来表达出自己对妈妈的爱.

  7。结合生活实际,加快妈妈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关心自己和爱护自己的,谈谈体会,重点说说将来我们该如何对待妈妈,现在该怎样做?将来又该怎样做?

  四、课堂小结:渗透德育教育。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音乐的作用,体会人类对动物的爱。

  2。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初步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听音乐《蓝色的多瑙河》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聆听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听完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蓝色的多瑙河》是世界著名的圆舞曲,非常优美、优雅。不仅人欣赏它,白鲸也欣赏它。白鲸和刚才播放的蓝色多瑙河乐曲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这一课。

  二、学习生字词

  1。师:请大家打开课本,把课文读一遍。

  2。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了。每只鲸鱼宝宝的后面都藏着一个生字词,一起和这些鲸鱼宝宝交上朋友吧!

  3。指导易写错的生字。(慌、区)

  三、感知课文

  (一)体会白鲸遇险前的“快乐”

  1。读第2、3自然段体会白鲸遇险前的“快乐”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群白鲸不仅聪明,还是一群贪吃贪玩的小调皮呢。不信,打开书读读课文2、3自然段。

  2。再次品读,渲染快乐的氛围

  师:瞧,它们多快活啊!我发现咱们班也有几只快活的鲸鱼宝宝。

  3。指名读2、3段

  师:真羡慕他们啊!你们也想当快乐的小白鲸吗?

  赶快加入吧!

  4。师:白鲸们真是太逍遥了!连回家的时间都忘了!(板书:追鱼)

  你看见这群贪吃贪玩忘记回家的白鲸,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二)体会白鲸遇险后的“绝望”

  1。可惜白鲸听不到大家的忠告,他们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

  这是怎样的危险呢?(两天以后,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海面转眼变成了冰雪的世界。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

  2。哪些词语说明寒流来的快?(抓住“突然”“转眼”等重点词语理解)

  3。这时白鲸的心情怎样?找出表现白鲸心情的两个词语。(着慌,绝望)

  什么意思?为什么着慌?为什么绝望?

  4。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天气越来越冷,白鲸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小,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白鲸会怎样呢?(又冷又饿,困死在楚科奇海)

  5。如果你是白鲸,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后悔当初太贪玩,贪吃,没有想后果)后悔也晚了,他们绝望地叫起来!你听到他们在叫什么了吗?(救命啊!)

  同学们理解得真好,谁能把这样的理解送到句子中,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过渡:现在你就是这群被困白鲸中的一个,如果没有救援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了,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三)拯救白鲸,体会“奇迹”

  后来白鲸又是怎样得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营救现场吧!

  1。默读5。6自然段,根据内容填表。

  白鲸得救的经过:

  第一次营救:猎人发现白鲸后____,人们________,还_____。可是_____,人们没有办法,只好__。

  第二次营救:________开来了,开出了_________。可是_______。就在白鲸和人们都绝望的'时候,一个船员想到_______,白鲸终于得救了。”

  2。全班交流

  ⑴一共有几次营救?

  ⑵学习第一次营救,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猎人发现白鲸后马上报信,人们纷纷赶来凿冰抢救,还带来好吃的。”

  ⑴“纷纷”什么意思?(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

  ⑵“纷纷赶来”是怎样赶来?

  ⑶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有这么多人赶来,说明人们对白鲸怎么样?

  ⑷请你找找这句话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到人们对白鲸的关爱?

  ⑸小结:看来,人们对白鲸的关爱真是无处不在啊!

  3。完成填空:可是刚凿开的冰马上又冻上了,人们没有办法,只好请求援助。

  小结:第一次营救失败了。但是人们没有放弃。

  4。完成填空:直升飞机和破冰船开来了,开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可是白鲸一动不动,就在白鲸和人们都绝望的时候,一个船员想到放古典乐曲吸引白鲸游出冰区,白鲸终于得救了。

  小结:白鲸终于得救了,第二次营救成功了(板书:得救)

  5。孩子们,听,优雅的古典乐曲响起来了,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来读读5、6自然段吧!(配乐齐读)

  6。学完了课文我们不禁感叹,白鲸的营救过程真可谓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说是“奇迹”呢?学生交流,你能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四、深化拓展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群可爱白鲸中的一个,你会对营救你的这些人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参加营救白鲸的人,看到白鲸在蔚蓝的大海上越游越远,你最想说什么?

  五、结语:有了这些充满爱心的人,白鲸得救了,有了这些可爱的白鲸,大海更加美丽,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和动物就是在这样的真心真爱的连接下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

  六、板书设计

  喜爱音乐的白鲸

  猎人:马上报信

  人们:纷纷赶来

  政府:直升机和破冰船

  追鱼——遇险——得救

  【教学总结】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分。

  成功的地方是:

  1。字词的教学。本节课,我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课上既有集中检查识字情况,又有在学文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词语的意思。

  2。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

  3。重视以读为本。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从能读到会读,再到有感情地读,读出了层次,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足:我觉得还有些地方落实得很不够深入:

  1、让学生自己读了书以后,对于读懂了什么,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抽学生汇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很有帮助,可这节课我没能很好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自渎、感悟、体验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应该注重读———评———再读,可我没能很好地把握好时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完课文后,本来打算配上音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可由于自己课堂上语言不够精练,浪费了时间,就没有实现这一环节。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第一课春光好

  教学目标

  1、能用流畅柔和的声音演唱春风,用轻巧明亮的声音演唱布谷鸟,并能注意到两种声音合在一起时的和谐。

  2、能用欢快、亲切的是声音演唱歌曲《小鸟、小鸟》的第一段。

  3、能认真聆听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意境,并能将乐曲的几个乐段用不同的图形或动作表现出来。教学重难点

  1、二声部合唱的和谐、统一。

  2、准确感受《新疆之春》的情绪,并能用不同的图象、动作或节奏来表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美丽的春天

  1、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春天里,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引导学生说说字看到的及感受到的。)

  2、听一听

  师:让我们一起到田园随着音乐感受一下春天。(展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春风与布谷鸟》。)师:在刚才的歌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听到春风的声音和布谷鸟的声音。)

  师:布谷鸟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非到田间地头,用美丽的歌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割麦插稞”的时候到了,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催耕鸟。

  3、唱一唱

  (1)布谷鸟的歌声:

  师:在歌曲中,布谷鸟的声音是怎样的?(布谷鸟的歌声:3 3 3 1 0)割麦

  插稞师:谁能来模仿一下?(学生模仿布谷鸟的歌声。)(2)春风的旋律:

  师:在歌曲中,春风是怎样歌唱的呢?(春风的旋律:lu)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师:谁能来模仿一下?(学生模仿春风的旋律。)(3)春风与布谷鸟:

  师:大家觉得春风和布谷鸟的歌声合在一起好听吗?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体会春风与布谷鸟那美妙的合唱吧。(师生共同学厂歌曲旋律,并分春风与布谷鸟两声部演唱。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声部参加演唱。)

  ①说一说歌曲的特点:A布谷鸟的歌声总是出现在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部分(即第一、第二拍)。B布谷鸟的声音很有(引出三连音的唱法)。

  ②说一说歌曲的情绪:师:谁能说一说:春风吹拂时,它的声音是怎样的?(春风吹拂时,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滑过我的脸庞,在演唱春风时,应以轻柔、流畅的声音演唱。)

  师:布谷鸟的各声,在春风中又要如何表现呢?(与柔和的春风相比,布谷鸟的歌声是清脆、明亮的。)③春风和布谷鸟的合唱。师: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感受春风与布谷鸟的合唱。第二课时:

  二、春天里欢乐的小鸟

  1、听一听

  师:大家的歌声引来了更多的小鸟,它们也忍不住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曲《小鸟、小鸟》)

  2、动一动

  (1)师:歌曲中,小鸟在明媚的春光里干什么呢?(飞翔。)

  (2)师:让我们随着小鸟的歌声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鸟飞翔的样子。(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小鸟的飞行,感受6/8拍子的节奏特点。)

  3、唱一唱

  (1)小鸟与孩子们的歌(合唱部分):

  师:小鸟的舞姿很美妙,歌声更动听。你听:(出示高声部旋律,并播放小鸟的歌声。)师:哪些同学想学学小鸟的歌呢?(一部分同学学唱高声部。)师:小鸟的歌声刚落,又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孩子们与小鸟都是春天里最快乐的精灵,让我们大家一起歌唱吧!(全体合唱二声部。)(2)歌唱春天的美景(齐唱部分):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师:刚才我们和小鸟一起歌唱。现在,有谁能说一说歌曲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春天里有灿烂的阳关,树林里有芬芳的花香,田野上有绿油油的草地,在湖边的山岗上,小鸟和我们一起歌唱春天。)

  师:小鸟与孩子们的合唱和歌曲中美丽的春色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合唱是舒展的.,像在飞行着。)(3)我们的歌声。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完整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三、春天里的新疆

  1、听赏〈新疆之春〉

  师:刚才大家用歌声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一起来听赏吧。(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并配合新疆风俗民情的画面。)

  2、赏析〈新疆之春〉

  师:大家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吗?(新疆。)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新疆之春〉。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这里主要聚居这维吾尔族的人民。他们能歌善舞。通过刚才的聆听,同学们,在音乐中体会到了什么?师:现在让我们仔细听赏乐曲。(乐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

  师:和你身边的同学一起来说一说,乐曲中的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向大家描绘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

  3、表现〈新疆之春〉

  师:新疆的春天真的很美。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表现?

  四、春天里的感悟

  师:春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歌唱了祖国美丽的春天,感受了新疆的美丽春天。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春天,为创造祖国更美的春天努力吧。(学生随着小鸟的歌声走出教室。)

  第二课、校园里教学目标

  1、能用深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我和你之间》。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2、能模仿《我们学校亚克西》的,以本班的好人好事为主题填词,并唱出来,从中体验创编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唱《在我和你之间》这首歌曲。教学难点:模仿原歌词填词并唱出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在我和你之间(学生在歌曲〈在我和你之间〉的音乐声中进教室。)

  1、导入

  师:在里,每天都发生着很多事情,请你们看看其中的几件。出示画面:

  (1)甲同学跑步时摔到了,乙同学马上去扶他。(2)甲同学不会做题目,乙同学耐心教他。(3)下课时,几个同学在一起快乐地打乒乓球。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画面?

  这些事情表达了同学之间怎样的感情?你能说说你与同学之间感人的友谊吗?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并揭题:〈在我和你之间〉。

  师:咱们来学习一首表达同学之间友谊的歌曲〈在我和你之间〉。

  播放录音范唱,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友谊的旋律

  将全曲按乐句制成四张“友谊旋律卡”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视唱一条旋律。

  各组交流展示视唱学习情况,找出难点,教师指导视唱或生生互助突破难点,然后老师弹奏旋律,以接龙的方式分组接唱旋律,比一比,评一评,哪组唱得最好。全班跟琴划拍视唱旋律。

  设计意图:歌曲的旋律不难,尽量让学生自主视唱,找出难点后互助交流学习,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体会同学知己那的友谊。

  3、友谊的歌声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1)出示歌词,请学生深情次齐声朗读歌词。

  播放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找出难唱部分,随琴声视唱,解决难点。采用齐唱、男女对唱等方式,巩固熟悉歌曲。(2)感情处理

  请学生探讨歌曲的情感处理及表演形式,然后分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师归纳:第一乐句用mf的力度,深情的情绪演唱。第二乐句用较欢快的情绪,表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第三乐句力度渐强,用富有激情的声音歌颂友谊。第四乐句用深情的歌声结束全曲。

  学生用分组接龙唱、领唱、对唱等多种延长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二课时:

  二、我们学校亚克西

  1、导入

  师:我们再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试一试,看你能听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你理解歌曲中“亚克西”的含义吗?

  播放歌曲〈我们学校亚克西〉。学生交流上述问题,老师讲解“亚克西”的含义。

  2、听赏与跟唱再次播放歌曲〈我们学校亚克西〉,学生随音乐跟唱歌词。师:你学会了哪一句?

  学生唱,教师指导难唱准的地方。教师弹奏旋律,学生跟琴唱词。

  3、自主设计

  师:你能在“亚克西”的地方设计身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吗?学生自主设计并展示身势动作,比一比,评一评,谁的动作最漂亮。

  教师出示铃鼓,串铃等新疆风味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为歌曲选择打击乐伴奏。

  播放〈我们学校亚克西〉的伴奏音乐,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学生用自创的身势动作边唱边表演。

  4、创编新歌词。师:这首歌真好听,你能为它配上更多更好的词吗?刚才新疆小朋友唱的是老师“亚克西”,你觉得在学校里还有什么人和事“亚克西”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请用这些人和事为歌曲填上新的歌词,在创作歌词时,保留原歌曲中的“亚克西”。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首有关校园的歌曲,希望你们在学校里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好好学习,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第三课鄂豫皖小曲

  教学目标

  1、能较准确地把握《手拿碟儿敲起来》哀怨忧伤的情绪,并深情地演唱这首歌,边唱边表演“敲碟儿”。

  2、能比较听赏〈手拿碟儿敲起来〉和〈凤阳花鼓〉,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区别,学会读谱演唱〈凤阳花鼓〉。

  3、了解与歌曲有关的鄂、皖相关文化。

  教学重难点用淡淡哀怨的情绪演唱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并参与表演。“敲碟儿”的表演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鄂、皖的地理位置及简称

  1、提问:(出示中国地图)

  指导学生观看地图,找到湖南省的位置。湖南简称什么?分别了解湖北、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及简称。学生:湖南简称为“湘”。从地图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简称“鄂”,安徽简称“皖”。

  2、师小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北和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

  二、展开

  1、了解湖北民歌

  走近“湖北小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师演唱湖北民歌〈绣荷包〉、〈龙船调〉等歌曲片段。师:湖北是楚尾花的法院地,具有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职员,民歌更是湖北的强项。不仅《绣荷包》、《龙船调》等民歌家喻户晓,《洪湖水,浪打浪》、《纤夫的爱》等现代歌曲也传唱大江南北。

  2、影片欣赏

  (1)课件播放影片画面:战火弥漫,人民四处乞讨流浪。影片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师:从影片里,你了解到什么?你听清楚了哪几句歌词?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2)课件播放影片《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和画面:街头卖唱的父女俩。学生认真观看影片,并随乐轻轻律动。学生描述画面、歌词内容,各抒己见。

  3、学学“敲碟儿”

  (1)师简单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剧情。(2)问:谁能“敲碟子”?

  (3)师示范几种最基本的敲法。(4)学生自主联系“敲碟子”的技法。(背景音乐《手拿碟儿敲起来》。)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来敲一敲。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并自由练习。三:深入唱一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1、学唱歌曲

  (1)全班一起随乐演唱歌曲。(2)歌曲难点的掌握:A倚音的唱法。B附点节奏。C连线音的唱法。

  2、情绪的掌握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为什么?A组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B组用忧伤哀怨的情绪演唱。

  带着淡淡忧伤、哀怨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手拿碟儿敲起来》,边唱边表演“敲碟子”。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边唱边表演“敲碟子”。

  师小结: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手拿碟儿敲起来》这首歌,歌词古朴平实,旋律温婉、流畅。平静中流溢着淡淡的哀怨,仿佛又把人带回到那艰难迁徙的历程。这就是湖北小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四、拓展听赏与读谱《凤阳花鼓》

  1、听赏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师:听听这首歌曲,说说你对乐曲的感受。

  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是安徽的一个曲种,属于民歌中小调的范畴。

  2、读谱延长《凤阳花鼓》

  (1)请对照歌谱自由地唱一唱。学生随乐自由哼唱。(2)师用琴示范。(注意情绪的把握。)随琴认真读谱。

  (3)解决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解决节奏难点:1?235|和3?56ⅰ|两处附点节奏。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3、比较《凤阳花鼓》和《手拿碟儿敲起来》在音乐风格上的相同之处。学生:与“小曲好唱口难开”、“声声唱不尽人间苦”描写的生活相同。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两首都是民歌,都给人亲切感,都是反映老百姓贫苦生活的曲子??

  师:从歌中你常常会听到“说凤阳,道凤阳??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样的唱词。它与《手拿碟儿敲起来》中哪句歌词描写的生活画面相同?

  师小结:这两首曲子都属于民歌中的小调,流畅上口,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它们相近的历史背景,又带给我们一样忧伤、哀怨的情绪。

  第四课沙漠之旅游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2、能积极参与模仿、合唱、伴奏等音乐活动,体验歌曲小主人公“我”的乐观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新疆的风土人情、物产等。背景音乐(维吾尔族歌曲)。师:同学们,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儿?有什么特色?

  出示中国地图。背景音乐(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的旋律)。

  师:同学们,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吗?地图上这一部分是黄色,表示什么?连绵不断的起伏线代表着什么?

  生:新疆地区。黄色表示沙漠。起伏线表示天山。

  师:天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恶劣,但在这条边界线上却常年驻扎着一群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为什么守卫在这里?

  师:是啊,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边防军。虽然,边防军叔叔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寂寞,因为,当地的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总会带来火一样的热情,他们拉着骆驼,从远处的沙漠中走来。听,那驼铃声又响起来了——

  二、沙漠中的驼队

  1、远处的驼铃声播放:沙漠中的驼队。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1)熟悉低声部旋律、节奏。师:谁能用铃鼓来模仿驼铃声?

  (学生随着低声部音乐用驼铃模击节奏2/4 x x x x x |或xxxx x x |等。)

  (2)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师: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

  师:谁来学学骆驼行进的步伐?可以边走边用“蹦”或“当”来哼唱。

  (学生随音乐模仿骆驼行进的步伐,并哼唱低声部旋律。)

  2、拉骆驼的小阿哥

  师:伴着骆驼声,传来拉骆驼的小阿哥的声音——播放:小阿哥和驼队的画面。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

  (1)教师演唱小阿哥的歌声。(随着学生演唱的低声部旋律,教师演唱高声部旋律。)(学生演唱低声部旋律的同时,聆听教师演唱的小阿哥的歌声,即高声部旋律。)(2)学唱高声部旋律。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小阿哥。

  师:请B组同学扮演热心、快乐的小阿哥。(生演唱小阿哥的歌声。)

  3、骆驼声和小阿哥

  师:驼铃、小阿哥给这支沙漠中的驼队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们一块儿来扮演他们。

  (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表演小阿哥,演唱高声部;B组学生表演驼铃声,演唱低声部,并用打击乐器伴奏,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沙漠中的歌声

  1、沙漠中的歌

  师:在寂静的沙漠上,钢当钢当的驼铃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别有一番风情。播放:《我跟阿爹拉骆驼》歌曲及相关图片。

  师:我们带着对边防军叔叔的无限崇敬,也来当一回送粮食的快乐小阿哥。(学生朗读歌词,并完整学唱歌曲。)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2、歌声献给边防军

  师:这首歌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边防军的深厚情谊。我们把它唱给边防军叔叔听吧,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感到自豪。大家说说怎么唱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师:维吾尔族音乐很有特点,你能模仿歌中的一、两句吗?师:我们试着唱一唱前面的两个乐句。(学生表演唱前两个乐句。)

  师:小阿哥的歌声伴着驼铃,形成了一道沙漠风景。你想怎样表现驼铃?吵杂还是清脆?从小阿哥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试一试。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冰山上的边防军在倾听我们的歌——(学生按歌曲处理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四、告别沙漠之旅

  师:我们的驼队走过了遥远的沙漠,终于到达高高的雪山,把粮食送到边防军叔叔手中。如果你是那位小阿哥,你想对边防军叔叔说些什么?在今天的沙漠之旅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第五课彼得与狼教学目的:

  1.复习木管乐器的知识,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其塑造的各种音乐形象。

  2.巩固和运用医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发展他们对音乐的听觉及想象力。

  3.使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勇敢机制的斗争,就能战胜凶恶的敌人。教学难点与重点:

  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教室。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二、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木管乐器中都包括那些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教师用大屏出示木管乐器的图片。

  师: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点?(管状按键的吹奏乐器,长笛、短笛为金属制,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为木制)

  师:在音色上都有哪些特点(长笛音色甜美,高音轻快活泼,人们把它比作乐队中的女高音;短笛、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最适合表现田园风光的旋律;单簧管音色光辉华丽,表现力极为丰满,善于演奏流畅、快速的乐曲;大管是低音乐器,适合表现诙谐、滑稽,塑造丑角形象。)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很准确,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在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不同的人物,也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表现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故事------《彼得与狼》。

  文学上把植物、动物拟人化手法的故事叫什么形式?(童话)音乐上把用乐器表现人物的故事叫交响童话。

  教师板书: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普罗柯菲耶夫

  交响童话:就是通过管弦乐器演奏音乐来叙述的童话故事。《彼得与狼》是一部小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通话。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用乐器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欣赏。

  教师放乐曲(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并提问:1.小鸟为什么要用长笛而不用大管哪?2.猫为什么用单簧管而不用提琴?3.鸭子走路用什么特点?

  4老爷爷讲话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乐曲表现老爷爷性格最好?5.小彼得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听到这段音乐以后你的情绪怎样?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6.狼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表现?7.听了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你的感觉怎样?8.这首交响童话给了你哪些启示?

  欣赏完乐曲后教师小结:只要团结起来,勇敢机智的斗争,就能战胜敌人。少先队员应该不怕苦困难,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第六课众人合伙力量强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有地方韵味地演唱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

  2、能积极参与演唱、听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体会到“众人合伙力量强”的内涵,增强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师

  二、哑剧导入

  循环播放《一根竹竿容易弯》主旋律音乐。

  师: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哑剧,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师表演:拿一根小竹竿,轻轻折断,又拿一把竹竿,用很大的劲也折不断。拿一根小麻纱,轻轻折断,再拿三缕麻纱,用很大的劲也扯不断。

  师总结出哲理一:“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麻纱扯脱难。”

  三、新课学习

  1、听赏与学唱歌曲主旋律

  (1)听赏。何纪光演唱版《一根竹竿容易弯》

  师:有一首歌正唱出了这个道理。请听《一根竹竿容易弯》。边听边想:这是哪里的民歌,你是从哪一点听出来的?生:??

  师总结:这是一首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演唱的湖南民歌,它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歌曲内容告诉我们团结合作是多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处处需要团结合作。

  师:今天,我们正式举办这次比赛。这次比赛目的是:在音乐河中体验怎样合作。宗旨: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首先,全班分成两个队:猛虎队和蛟龙队,每队两条小船。大家先推选各自的队长。大家可以选择与自己合作最默契的伙伴组成龙舟队。但是各队的人数要一致。请两位队长来协调。

  循环播放童声版单声部歌曲《一根竹竿容易弯》。(2)主旋律模唱。播放《一根竹竿容易弯》伴奏音乐。

  师:哎,龙舟赛就要开始了,大家快快准备,把船划到比赛地点去。猛虎队上路咯。这段音乐河的旋律真美,让我用二胡把它演奏出来。

  (A)生用“dang”模唱主旋律,师用二胡伴奏,生边唱边用竹竿模仿师拉琴,帮助自己找到旋律的流畅感。

  师:看,蛟龙队也出发了,让我们来享受音乐河柔美的清风。

  (B)师带生“lü”模唱主旋律(和伴奏音乐唱)(C)学生视唱曲谱(师用键盘伴奏)。(唱之前出示1 2 3 4 5 6 7七个音符)。

  师:(唱完后答)最多的是6 1 3,没有4 7两个音。

  师总结:这首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由

  6、1、2、3、5五个音组成,骨干音为

  6、1、3。(3)唱单声部歌词。师:听,拉拉队在用歌声欢迎我们呢。快用歌声告诉他们,我们马上就到了。(A)跟唱歌词。播放童声版单声部歌曲《一跟竹竿容易弯》。(B)试唱歌词(师及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

  师:快到了,大家把我们的龙虎精神展示出来,一起唱歌来答谢热情的拉拉队吧。

  2、学唱第一二乐句的第二声部并练唱这部分合唱

  师:龙队虎队注意,赛前我们先试一下船,蛟龙队长,把鼓搬到中间来。(蛟龙队长试搬,搬不动。师指导请几生帮忙。)并对其他学生说:我们来加油!

  2/4 ||:x o xo | xo x o | x o ox | x o :||师:总结出哲理二:看,本领再强的人也会遇到一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如果没有别人帮助,就会是“猛虎落在平阳地,蛟龙无水困沙滩”。所以,一个队试船时另一个队要为他们加油。大家先来练习加油歌。

  (1)学习一二乐句第二声部(生视唱歌词,师击鼓助威)。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师:龙队试船,虎队加油,龙队边用竹竿划边唱主旋律,虎队面向龙队站起来边用竹竿巧击节奏边唱第二声部。

  (2)练习第一二乐句合唱。

  师:合唱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评)。

  师:龙舟赛上鼓点起什么作用?(鼓劲,统一划船节奏。)我们的加油声也就是起到鼓点的作用。师:轮到龙队试船,虎队加油了。

  师总结出哲理三:“不怕力小怕孤单,众人合伙金不换。”所以,只要大家有信心,能团结合作,就一定行。

  师:看,这段音乐河波光粼粼,非常美,我们来唱一唱。(1)齐唱过渡句及第三乐句(键盘伴奏)。

  师:我们就从这个河段开始比赛吧。今天的比赛将借鉴足球比赛的规则进行。来,两个队长先猜币,猜中的一队先一步出发,看哪个队能抢占先机?为统一本队划船的步伐,各队队长站在本队船前摇旗指挥。先来试一试,看各队能不能统一步伐。

  (2)慢速练习轮唱部分。师:真是你追我赶,胜负难分啊。那只好来一次加时赛了,这次就换一队先出发。

  (3)换声部练唱。师:看哪个队在这个时候最齐心,爆发力大,最后还能越划越有劲,那就一定能赢。

  (4)学唱尾声。(A)慢速视唱曲谱(师键盘伴奏),换声部练习。(B)加入力度处理mp<f。师:用你优美的歌声缓解一下大家赛前紧张的心情。(对大家)我们把船划回起点去。

  4、完整试唱整首歌曲(师指挥)

  四、小结

  师:希望大家加强合作意识,学习各种有效的合作方法,成为优秀的人才。(师生道别,在自己演唱的优美歌声中走进教室。)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一、教学内容

  牧童之歌(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

  二、教材解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是一首四句体歌曲,在段落内部采用了并置式对比手法。歌曲的篇幅虽然很短,但第三句的材料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歌曲中八度大跳(6 6)引入的抒情旋律转变为起伏相间的级进旋律和跳动的节奏,就好像神气的牧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一样。歌中采用了旋律线、节奏、音调三方面的对比,表现了哈萨克族儿童放牧时的勇敢与豪放。

  三、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唱准大跳音程及附点八分音符,体会并表现由于节奏的变化带来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的细微变化。

  3、通过《牧童之歌》与《牧羊姑娘》的对比欣赏,初步感受歌曲背景、情绪的不同及牧童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重难点

  1、《牧童之歌》中第三乐句中出现的四次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

  2、自主设计表现小牧童的喜悦心情,如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配上打击乐伴奏、舞蹈表演等。

  五、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抓住音乐最基本的要素——“节奏”和“旋律”,坚守“要让学生感觉不难,要让学生学得有趣”的宗旨。充分运用通感效应,借由画面的直观形象,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通过动静两幅画面的想象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演绎歌词内涵,自主塑造音乐形象,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设计思路

  《牧童之歌》是一首仅有四个乐句的单段体歌曲,而且大多一字一音很容易上口,学唱它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从听觉入手,抓住歌曲的“眼睛”,首先在对节奏旋律的学习上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学会曲谱后就可以完全丢掉“老师”这个拐杖,自然地进入对歌词的演唱和处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授之以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实践,学生才能掌握方法、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导入——由简到难练节奏,由浅入深唱难点。

  1、在情景活动中体验节奏

  (1)师用双响筒演奏节奏,请生模仿拍出来

  xxxx|xxxx|

  (2)加入附点节奏,生模仿

  x.xx.x|x.xx.x|

  师边演奏边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节奏像马蹄声。

  生边拍边口读: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附点节奏仿佛是小马越过小山丘的感觉,边做动作边拍节奏。

  (3)难度系数继续增加:师有强有弱地敲

  xxx.x|xxx.x|xxx.x|xxx.x|

  师:这个节奏是很有规律的,谁来找找看?

  生:一直在重复着相同的节奏

  师:xxx.x|这个节奏型重复了四次,一起再来拍一拍,嘴巴念“哒”。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拍节奏的时候在心里数数帮助自己记忆。xxx.x|就可以在心里数着1、2、3、4(3长4短),这样边数边拍,共四次,你就可以成功了哦。

  学生拍节奏,教师在每拍的第一个重音处伸出指头提示。

  【设计意图】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小学生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结合游戏进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音乐和用音乐的距离,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有趣。在教学中,由简到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既培养学生的听觉,又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听记节奏的方法。教师“授之以渔”,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2、山坡上的旋律解决难点。

  (1)出示小山坡上,上面标志音符,学生随师教鞭点唱。

  (2)小马随着小音符在爬山坡呢!你能加入刚才小马奔跑的节奏来唱一唱吗?34 5.6 |54 3.2 |12 3.4 |32 1.7 |

  (3)将小音符换成歌词读读唱唱。

  (4)扬起“鞭子”,边做动作边配上词念一念、唱一唱。

  【设计意图】这是歌曲中最有特点的一个乐句,也是一个难点乐句。先慢后快解决附点音符的演唱,再以两座小山坡形象地展示旋律的级进上行和级进下行,配上身体的律动,指导学生突出“骏马”和“牛羊”,把“鞭”和“滩”的尾音唱出来,为后面的教学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3、想象画面导入新课

  师:这样富有动感的歌词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自由想象交流)

  (课件显示放牧主题画面)

  揭题: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就是“放牧歌谣”当中的一首《牧童之歌》。那你知道牧童是谁吗?(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牧童之歌》就是这些牧马放羊的孩子们唱的歌。

  (二)注重审美新授——分乐句,唱旋律,填歌词,做处理。

  1、分乐句,唱旋律,填歌词。

  (1)聆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有几个乐句。

  (2)再听教师范唱,注意观察,老师会用呼吸来告诉你们歌曲究竟有几个乐句。(生体会到歌曲有四个乐句。)

  (3)师生分乐句接口唱。(用钢琴引导唱准小二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4)分四组接口唱旋律,老师弹琴。

  (5)自学填唱歌词。(师单手弹奏旋律,学生填唱歌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通过多种演唱形式练习歌曲。(跟钢琴唱、跟范唱唱、跟伴奏唱,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演唱全曲。

  2、通感联觉,画面辅助歌唱。

  (1)师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表演唱。问: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呢?

  交流:火红的太阳慢慢升起,绿草被风吹动,马儿把头仰起,我骑着马赶着羊来到美丽的河滩。

  (2)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问:这两幅画跟歌曲那几个乐句的情境相近呢?

  风景画表现一二乐句,红太阳、绿草地,静静的画面。

  人物画表现三四乐句,牧童骑马歌唱,动感的画面。

  (3)动静对比,处理歌曲。

  师:歌曲中这一静一动的结合,会不会让你产生一些灵感呢?比如,歌曲的演唱形式、乐器的选择、伴奏音型的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怎样的对比处理呢?

  生设计交流,并尝试表现。

  ※女生唱前两句,男生唱后两句。

  ※一个人领唱前两句,全体齐唱后两句。

  ※提供小乐器表现。三角铁伴奏前两句x-,烘托宁静的优美环境。双响筒伴奏后两句xxxx|为骑马助兴。

  师:动静对比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儿吗?特别是第三乐句的动感不够强烈。你知道《牧童之歌》是哪里的民歌吗?

  【设计意图】之前,我通过教学引导,认定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填词演唱并处理作品的能力,所以我借助两幅画把此任务完全交给了学生。听着熟悉的旋律,毫无障碍地填唱对应的歌词,让学生感到信心满满。他们之所以得心应手,是因为有了学习的方法,有了积极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赏画、分析、创意设计和参与实践,明白了“怎样唱才好”“为什么要这样唱”等问题。孩子们在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自主性。

  3、以民族文化激发思维,创编表现。

  哈萨克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称。骑马是哈萨克族人的一项十分过硬的本领,他们以此为生,以此为傲。当我们在表现“骑上骏马扬起鞭,赶着牛羊下河滩,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这几句时,应该想到哈萨克族人的自信、勇猛、快乐和豪放。

  ※模仿前倾着身子跃马扬鞭,脸上洋溢着笑容快乐地歌唱。

  ※强弱对比烘托音乐形象。

  ※连音与顿音对比表现。

  (第一二乐句,用mp至mf的力度变化连贯地演唱。后两句用f的力度有弹性地、跳跃地演唱。)

  ※变化速度演唱。前两句用稍慢速度的“慢镜头”表现出天山的美,第三句回原速,“唱上一首歌”稍慢,“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4、完整表现歌曲。

  女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静态的“风景画”,双手托举太阳慢慢升起,手臂高举,左右摇摆。男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唱动感的“人物画”,并随着音乐的韵律,扬鞭骑马;女生唱时男生用三角铁伴奏,男生唱时,女生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理解、表现歌曲的节奏、速度、高潮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演唱活泼自信,富有感染力。分组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情绪,搭建了学生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的舞台。

  (三)提升情感拓展——不同的牧童音乐,不同的牧童生活。

  1、交流情绪,感受牧童的快乐。问:歌曲中的小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是一个十分快乐的小牧童,他生活的环境自在惬意,景色优美。接下来,老师一起静静地聆听另外一个牧童的生活格式,他的音乐又是怎样的呢?

  2、聆听《牧羊姑娘》

  这是一首对唱歌曲,随着音乐的'进行,老师邀请一个女孩一起即兴表演。

  3、交流: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感受?

  歌曲速度很慢,心情比较伤心,感觉这位牧羊姑娘好可怜。

  4、小结。课件展示两首歌曲的背景、内涵、情绪、速度等要素的对比情况。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很强。这两手歌曲塑造的都是牧童形象,却唱着不一样的心声。新中国成立前的牧羊姑娘过着挨打受骂、忍饥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的牧童,放牧则是他快乐生活的源泉。

  5、欣赏师演奏《欢乐的牧童》

  师:让我们调整情绪,回到《牧童之歌》的情景中,老师要演奏一段钢琴曲《欢乐的牧童》,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度很快,情绪很欢快,跟我们唱的这首《牧童之歌》很相似。

  师:是的,这是音乐家根据我们唱的这首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成的。

  6、师指挥男女生动静对比表演唱。(师: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欢乐的牧童吧!)

  【设计意图】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这里,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对比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歌曲的背景、情绪的不同及牧童生活的变化,并通过欣赏钢琴曲《欢乐的牧童》了解同一题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资源文件列表: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丰收之歌》,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来表现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2、通过猜谜语活动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节奏练习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3、在“视,听,唱,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集体舞创编技巧创编表演简单的'集体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受音乐

  1、丰收的季节到了,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最喜欢什么呢?

  2、音乐游戏“猜谜语”。

  ①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老师也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收获了很多好东西,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②除了这些苹果橘子,在田间,老师还看到很多农民伯伯在忙碌着,你们知道

  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二、节奏练习。

  1、田间的农民伯伯有的在收稻子,有的在挑稻子,还有的虽然在休息,可嘴里也在忙着喊加油,他们都是怎么劳动的呢?请你来模仿一下,或者用声音来表示一下。

  2、老师给农民伯伯们配上了节奏,同学们试试看:

  收割:X XX X|X XX X|X XX X|X0‖

  刷刷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刷刷刷

  挑担:XX X|XX X|XX X|XX‖

  嘿 哟哟嘿 哟哟嘿哟哟嘿嘿

  加油声:XX|X XX| XX|X XX‖

  加 油加油干加 油加油干

  三、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1、看课件,初听歌曲。

  2、出示歌谱,教师范唱,请学生用点拍的方式帮助打拍子,熟悉歌曲旋律。

  3、学习歌谱。

  (1)学生随琴用“lu”轻声哼唱旋律,师及时指导。

  (2)再次哼唱,找出其中相同的乐句,然后画画相同乐句的旋律线条,再唱一唱。

  (3)完整的唱歌谱。

  4、加上歌词唱一唱。

  (1)学生轻声清唱歌词一遍,演唱中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难点。

  (2)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3)分男女学生演唱,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5、分析处理,表演歌曲。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在平时还学过听过哪些关于秋天丰收的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两首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歌,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跳起来吧。

  3、请学生随音乐模仿篝火舞会,围成圈跳起轮舞。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歌声中进行了一次秋游,体验并感受到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欢就让我们把这份喜悦带到你们的生活中吧!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

  活动目标:

  1。感受台湾民歌歌伴舞的音乐特色及浓厚的生活情趣。并能随音乐用歌声与动作表现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认真倾听歌曲并观看表演,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连线游戏和表演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活动准备:

  1。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视频《蜗牛与黄鹂鸟》。

  2。课件:“福台”地图一张;台湾景点幻灯片;大张白纸一张。

  3。幼儿人手一张迷宫图,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认识台湾。

  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中国地图)

  在这张中国地图上,有我们美丽的福建,你们知道在哪吗?在福建的对面有一个岛屿,叫(台湾岛)。

  福建和台湾离的很近,谁去过台湾?听说过台湾?

  台湾有哪些好看的景点,有好吃的小吃呢?(乌龙茶、日月潭)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为什么叫日月潭。

  二、欣赏歌曲

  1。欣赏《蜗牛和黄鹂鸟》

  有谁听过台湾小朋友唱歌呢?或者听过台湾的民歌?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台湾小朋友用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歌曲播放第一遍。

  这首歌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呢?

  蜗牛和黄鹂鸟在哪呢?

  蜗牛和黄鹂鸟直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歌曲播放第二遍。

  现在谁听出来了,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欣赏《蜗牛和黄鹂鸟》,并将歌曲中的故事体现在图画中,了解台湾语言的特点。

  现在老师再给你们听一遍,这次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个故事用画笔画出来,等歌曲唱歌,故事就画完了。

  ————歌曲播放第三遍,老师根据歌曲画图。

  来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是怎么讲歌曲带到这幅图画里的。

  房子有一扇大大门,门前有一颗葡萄树,歌曲中是怎么唱的呢?

  有谁知道为什么门前一个葡萄树要唱成阿门,阿前。

  因为台湾人跟我们厦门人说话很像,他们在说话的时候很喜欢说一个阿字,阿公,阿爸,在这首歌里用到了很多阿字,阿这个字在歌中让这首歌听起来很有节奏,很好听。

  有阿的地方贴上一个小嘴,看看这个故事中一共有多少阿字。

  现在拿出我们的小手,和我一起找找,音乐中的故事藏在这幅图的什么地方,歌词唱到哪小手就指到哪。用小手当鼓槌,前奏的时候敲起来。

  —————歌曲播放第四遍。根据歌曲去图画里找对应的事物。

  3。欣赏歌曲,并在迷宫图中找出故事中提到的事物。

  我还把这个藏在了一个小迷宫图里,先用眼睛看看图上有什么,看看音乐里的故事在这幅迷宫图的什么地方。

  根据老师的要求听音乐找图片。

  —————歌曲播放第五遍,根据歌词去迷宫图里找对应的'事物。

  刚才我们是听音乐找图片,现在我们通过听音乐走迷宫。

  根据老师的要求听音乐走迷宫,一句歌词走一步。

  —————歌曲播放第五遍,听歌曲走迷宫。

  三、观看视频,学习歌曲的舞蹈动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小朋友看着视频对照你的迷宫图,都走对了吗?

  —————播放动画视频。

  刚才我们听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也知道了蜗牛和黄鹂鸟故事的顺序,看看你走对了吗?

  2。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视频,你们想知道台湾的哥哥是怎么表演蜗牛和黄鹂鸟的吗?

  —————播放舞蹈视频。

  台湾的哥哥用什么乐器来表演这个故事呢?你们最喜欢哥哥们的什么动作呢?

  我们再来看一遍视频,看看台湾的哥哥有哪些动作。

  —————播放舞蹈视频,学习动作。注意观察舞蹈动作有哪些是重复的。

  —————歌曲播放第五遍,听着歌曲表演舞蹈动作。

  3。今天我们听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还看了台湾哥哥的视频,还用找规律的办法学习了哥哥的动作,今天我还请了我的好朋友来给小朋友们表演另一种动作的《蜗牛和黄鹂鸟》,请大家一起欣赏,跟着学习。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

  教学目标:

  1、唱准三组音程

  2、感受悠闲、雅致的歌曲情绪,迷人的黄昏景色。

  3、学会歌曲《美丽的黄昏》齐唱,并初步学会二部轮唱。

  教学重点:用轮唱形式念歌词,唱二部轮唱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二部轮唱,并能有高低两个层次。

  教学过程:

  一、教唱音程

  师:大家好!欢迎同学们来音乐教室做客,老师先请大家来运动一下,我们一起去爬山。

  (播放课件)

  师:看,我这儿有两座山。请这一组的同学爬上面这座山,请另一组同学爬下面这座山,好!让我们分别先站在第一个音上。

  1、学唱13

  师:你们的第一个音是?

  (教师弹琴,要求学生念对音名,并听琴唱准音)

  师:你们的第一个音是?

  (同样要求)

  师:“1”在下面这座山,“3”在上面这座山,看老师手势,我们两个音一起唱。

  (教师指挥)

  2、学唱1234

  师:大家向上爬吧!来到了什么音?

  (1)两组先分别学唱单音(24)

  (2)再看指挥,两音一起唱

  师:我们把前面的第一个音连起来唱,下一道坡的同学唱12,上一道坡的同学唱34。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

  (教师指挥)

  3、学唱123345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要冲顶了,快给自己加加油吧!

  师:冲顶,你们的音是?你们的音是?

  (1)两组先分别学唱单音(35)

  (2)再看指挥,两音一起唱

  师:我们把三个音连起来唱。

  (123345教师指挥)

  4、学唱12313453

  师:最后我邀请同学们乘索道,直接下山。你们下山,你们也下山。

  (两组分别唱13)

  师:现在我们把四个音连在一起唱。

  二、念歌词

  师:同学们你追我赶好热闹!不知不觉……请听钢琴,这太阳是下山了还是上山了?

  (师弹321)

  生回答

  师:为什么?

  (音下行)

  师:下山的'太阳叫什么?

  师:夕阳圆圆的,橘红色,宛如一张满是笑容的娃娃脸,在天空中开始缓缓下滑,它的余光给小河披上了一件霞衣,水中那涌动的鳞波,发出耀眼的光。美丽的黄昏来了!

  1、欣赏美丽的黄昏

  (播放课件)

  师:你喜欢黄昏吗?为什么?

  师:老师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教念歌词

  (播放课件)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

  (1)先学念第一句歌词

  (师念一句,生跟一句)

  师:边念手边指

  (2)师:下面我们来学学第二句。听这两段有什么区别?

  (师示范第一句发音位置低,第二句发音位置高)

  (师念一句,生跟一句)

  师:我们也来念念,一句在下面念,一句在上面念。

  (3)师:象刚才的爬山一样,我想和你们开展一场你追我赶的活动。你们先念,我紧跟其后,当你们念第二句时我再开始。

  (师生用轮唱形式念)

  师:下面我请你们两大组来。

  (两大组用轮唱形式念)

  三、学唱歌曲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歌曲就叫《美丽的黄昏》,它是来自欧美的一首曲子,描绘了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曲子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1、听全曲

  (播放曲子)

  师:什么感觉?

  师: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去体会这种幽闲、雅致的感觉。

  2、学唱前两句歌曲

  (1)学生跟老师唱

  (2)对口型唱

  师:你们只张嘴巴,不发出声音的唱。

  3、学唱钟声这句

  师:听传来了什么声音?

  (播放钟声图片)

  (1)教师弹琴学生学唱

  (2)教师唱第二句,学生配丁冬

  (3)两小组配合

  (4)

  4、歌曲连贯唱

  5、一句一句合

  师:你追我赶的活动又开始了。

  师:你们先出发,唱第二句时,这一组同学出发。

  6、全曲二部轮唱

  师:我们连起来唱一下。

  师:这一种你先我后的演唱方法被称为二部轮唱。

  四、结束

  师:在演唱上还有很多种唱法,等着同学们去学习,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种美景等着同学们去欣赏,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了,同学们再见!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

  教学内容:

  唱歌《快乐宝贝》,并进行律动表演;活动:你唱歌我来和。

  教学目标:

  听赏歌曲《多来咪》,进一步巩固对音符doremi的识记,并在欢快的`歌声中进行律动表演。

  教学过程:

  一、跳房子游戏;

  复习音符doremi

  二、唱歌《快乐宝贝》,

  1.初听歌曲录音,教师简介歌曲,引导学生读一读歌词。

  2.听歌曲(教师演唱或录音)

  3.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并自由表演

  教师唱第一乐段,学生分为七组分别演唱doremifasollasi七个音。衔接处全体演唱。

  三、音乐表演《快乐宝贝》

  1.教师讲解《快乐宝贝》的故事情节

  2.讨论表演《快乐宝贝》片特点,

  可以分为:歌唱组、表演组、伴奏组、制作头饰组等,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

  3.进行音乐表演

  四、补充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演唱形式

  五、活动:

  你唱歌我来和。

  六、自我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1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这首优美的英国名曲的魅力,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2、通过听听、看看、唱唱、想想、谈谈、说说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能用优美和谐的歌声演唱歌曲《多年以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体验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情绪,并能用优美和谐的歌声学唱歌曲《多年以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二声部发声练习。

  1=D 4/4 5 4 3 2 ︱1 - - -‖

  2 1 2 ︱1 - - -‖

  Lu lu lu lu lu

  二、新课学习-歌曲《多年以前》。

  1、导言:同学们,在小时候你们都有听长辈讲故事的美好经历吧!你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下面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新歌《多年以前》。刚才同学们听完后,这首歌的情绪如何?。

  歌曲里看到的图片是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画面,白雪公主对大家提了个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歌曲,才能和她还有七个小矮人一起去童话世界畅游,好不好?

  2、出示《多年以前》歌谱,教师简介歌曲。

  3、学唱旋律:学生随教师钢琴用lu练唱曲谱,初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4、学唱歌词:

  ①学生分组进行自学唱歌词。

  ②汇报,引导学生互相倾听,评价以学生互评、教师鼓励为主。

  5、歌曲处理。

  ①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从视觉上分析,歌曲旋律共有几个乐句,哪几句相同?

  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将讨论结果用字母颜色卡片表示。

  在歌曲的歌谱上你发现有什么记号?板书:P、f 、﹤、﹥

  ②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

  师:这些记号叫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教师通过敲鼓或拍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生讨论)

  P f ﹤ ﹥

  板书:弱 强 渐强 渐弱

  思考:如果老师要求同学们用红色和粉色来表现强与弱的话,你会选什么颜色表现强,用什么颜色表现弱呢?

  ③师: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碰到了这么多难题,同学们都克服了。当我们坐在外婆身边听着外婆讲那多年以前故事的时候,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把歌曲唱得更好?

  ④播放学生演唱录音,让学生将自己唱的与范唱进行对比,有何不同?学生自我评价。

  ⑤学生再次完整地有感情地随伴奏演唱歌曲,请学生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6、成果展示:分男女唱、独唱与合唱等形式进行表演。(教师鼓励评价)

  三、课堂小结。

  1、师:愉快的一节课就要过去了,白雪公主说:同学们真棒,经过努力,最后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曲,而且唱的那么优美。白雪公主对大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同学课后准备《白雪公主》的故事,下节课讲给大家听,让我们随着故事一起去到美丽的童话世界遨游,好不好?那我们下节课再见!

  2、师生再见歌。

  3、学生听着音乐《多年以前》走出教室。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荫中鸟》,能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记忆力。

  3、模仿森林中动物和自然的声音,编创有节奏的语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音乐编创活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美丽的春天来到了,让我们踏着欢快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吧!播放歌曲《郊游》,师生律动。

  二、 欣赏《荫中鸟》。

  1、 师:“一路上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听,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听《荫中鸟》鸣叫声片段。

  2、 这是什么动物的鸣叫声?

  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他们在干什么?

  这是在哪里?你知道曲子中的鸣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吗?

  3、 揭题—笛子独奏《荫中鸟》。

  4、 完整聆听乐曲,说说在听乐曲时你脑海中呈现了一副什么画面?

  5、 请回忆一下,你还听过哪些乐曲也是模仿鸟的形象?

  三、 欣赏《森林的歌声》。

  1、师:“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小动物,森林里除了有小鸟们嘻戏逗乐的声音,森林里还有美妙的歌声呢?你们听……”播放《森林的歌声》引子部分。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今天我们还要欣赏一首新的乐曲,你能猜到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这首乐曲是由大自然真实的声音与乐器演奏的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热闹、欢乐的大森林,曲子的名字叫《森林的歌声》。

  4、师介绍《森林的歌声》的创作背景。选自组曲《森林狂想曲》,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5、完整初听乐曲:说说自己的感受。

  6、请打开书第34页,看看书上有几个音乐主题?

  7、 师介绍三种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

  8、 分段聆听这三段主题音乐,说说乐曲的情绪,并模唱。

  9、 听辨三段主题曲,并说说是用什么叫乐曲演奏

  10、 完整聆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请学生边聆听边指出事哪个音乐主题出及各主题的主要演奏乐器。

  11、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

  今天我们从乐曲中感受到了森林美妙的歌声,音乐与自然界的声音糅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妙啊!同学们,请想想看,你能模仿哪些动物的声音和大自然中的声音呢?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欣赏了自然音乐《森林的歌声》和笛子独奏《荫中鸟》,还创作了自己的森林音乐,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也更在我们心里,希望同学们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用你的音乐之耳倾听周围的一切!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并了解一些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与台湾的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情。

  2、能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母音lu的发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折纸船》这首歌曲,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找台湾

  师:你们知道台湾在那吗?能在地图上找到台湾吗?(挂地图,教师引导)

  2、说台湾

  师:你了解台湾吗?能不能介绍一下台湾?(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台湾的知识)

  3、看台湾

  教师综合,简要地介绍有关台湾的知识

  (在我国的东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岛屿—台湾岛,那里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的小朋友也只能隔着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小朋友们遥遥相望。你们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4、学生说一说对台湾的祝福。唱一唱

  师:那我们就让风姐姐将我们的美好祝愿带给台湾小朋友吧

  1=c — d 2/4

  1 3 5 6 5-6 5 4 3 2-1-6-1-5-1 6 6 6 1 5 5 5 6 4 3 2 1-

  引导学生从内心的情感出发,将自己想象成风儿,把祝福吹到台湾,进一步体验"u"的发声方法,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折纸船》,并能从中感受大陆与台湾同胞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

  2、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3、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声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彩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折纸船》

  二、活动导入

  创设一个“吹纸船”的游戏,纸船漂在水中央,我们要把它“吹”向台湾岛。

  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把纸船吹翻,只能均匀地、连贯地吹,以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唱《风儿的歌》。

  1、聆听歌曲

  教师边折纸船边唱歌

  2、感受歌词

  (1)“拍电报”

  a)师:我们还可以用电报的形式,将要说的话传送给他们。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小小手儿巧又巧手儿巧又巧

  折个船儿摇呀摇船儿摇呀摇

  教师把以上节奏给学生带读,把节奏把握好,并加入手上的动作

  学生创编根据节奏编歌词

  (2)师生互相合作朗读歌词(重点体会歌曲中的领唱与合唱)

  (3)体验旋律

  a、律动:教师唱歌曲,学生拿着小纸船律动

  b、学唱: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学唱歌词

  c、分组分句学唱:

  教师把自学的分一分,然后练习

  然后交换他们自学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学生推荐一人领唱,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

  加入表演

  4、巩固歌曲,升华情感

  边唱边把自己对台湾小朋友的祝愿写在自己的小船上。

  三、课堂小结

  每位同学都希望能用我们自己的小船接来台湾的小朋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听赏《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三首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

  2、感受人声音色的特点,并能分辩出童声、男声、女声。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感知童声、男声和女生三种人声音色的特点及表现力,并能分辨其音色。

  教学准备:

  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复习《折纸船》

  体会歌曲情感,并表演唱

  三、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电视、广播听到不同的声音与人唱歌、你们听到哪些......

  音乐知识:

  1、人声的分类:人声一般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

  童声:少年儿童在变声期前的声音。

  女声:是指成年女子的声音。

  男声:是指成年男子的声音,男声一般比女声低一个八度。

  四、新课学习

  欣赏

  a、《小背篓》(女生独唱)

  歌词理解:《小背篓》是一首反映“童年”和“母爱”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歌词现象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细致地描绘了土家山寨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一开始,委婉柔美的`旋律就把我们带入了土家族人的生活当中,接下来的四句“头一回.......写得自然流畅,既平稳又活泼,细致地刻画了土家族人的生活情趣,两句“哟哟”类似土家人大山歌的哟喝声,“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深情的赞颂了童年时妈妈给孩子的深切关爱,结束给人一种明朗清新,坦荡开阔的感觉。仿佛是妈妈的思念已经无法抑制,就像地下的泉水要喷涌而出,歌曲旋律甜美隽永,音域宽广,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优秀女声独唱歌曲。

  b、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处,作者吸取了内蒙民歌的音调素材进行创作,歌曲写得舒展悠扬,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唱起这首歌,人们就像处身在辽阔的草原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胸中汩汩流出,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意,溢于言表。1954年全国群众歌曲评比此曲获一等奖。

  c、歌曲《小螺号》

  (童声独唱)

  作品体会理解:

  《小螺号》是一首反映渔家儿童幸福生活的歌曲。曲调清新活泼,颇具儿童情趣,歌曲以儿童的口语,描述了海鸥、浪花、渔船、海滩、海水等与渔家生活相关的情景及欢快的情绪,表达了渔家儿童幸福美好的心情。

  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是什么声音演唱

  随琴唱一唱《小螺号》歌曲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3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山歌风格的民歌。

  2、学习la、do、re及八分音符时值。

  3、编创与活动:曲调回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初听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

  2、师:你能用动作表达一下吗?

  生: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

  师: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吧。

  师生一起表演。

  3、师:你们可知道歌里唱的是哪里的小朋友呢?(四川)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唱一唱四川儿歌《放牛山歌》。

  4、找出不认识的字进行识字教学。

  齐读歌词。

  5、跟着范唱轻唱歌词。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你能唱一唱吗?

  你还有哪一句不会唱?一起唱一唱。

  重点:1232|16.|

  四梨又四耙罗

  唱准一音多字处。

  方法:采用教师范唱让学生跟唱。

  注意:“啥”“哟喂”等词都是四川的土语,所以在演唱是要注意地方语言的语调和语气。

  6、处理。

  再听范唱,学生听后回答:小朋友的心情为什么是喜悦的?(因为是他们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

  师:你们会不会将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用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和喜悦的心情演唱《放牛山歌》。

  7、视唱教学:

  出示321|2—|121|6—|

  学生读谱视唱。

  其余曲调采用跟唱法学习。

  三、音乐知识

  1、复习misolla边唱边用手势表示。

  学习ladore手势边唱边做。

  2、用手势唱准“6123456”各音的音高。

  从有规律的上行、下行到任意的'手势位置唱。

  开展小组比赛:教师随意指一个音点一组学生唱,看哪一组学生唱的正确率高。

  3、将612变成不同时值的音符让学生唱。

  如:6—、6、6从而学习八分音符时值——“跑”。

  用圆点将歌谱中的“跑”点出来。

  四、编创与活动

  1、唱一唱第一组问答句,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都是由什么音符组成的?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2、教师唱第二个问句,请学生创作答句,提示:用已经学过的六个唱名和三种节奏进行。

  3、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指明问答,其余学生进行,好的予以表扬。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打枣时喜悦的心情,以及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

  2、动脑为歌曲编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重点难点:

  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了解歌曲节奏。

  课前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红枣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树上的'枣吗?那么,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打枣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歌曲,名字叫《打枣》(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1、用活泼的情绪演唱。

  2、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3、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打枣》。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唱中,让学生体验打枣时的心情,用什么情绪来演唱歌曲是本课的宗旨,所以,创编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老师你好”为主题。选取了歌曲《老师最理解我》听一听《我爱米兰》、《四季啊!我在想》和玩一玩《献给老师的礼物》三个部分来体现小学生们对老师所建立的深厚情意,通过歌唱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促进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2、在聆听中辨别不同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3、能用充满自信的感情来演唱歌曲,并进行歌舞表演,体验师生同乐的愉悦。教学重难点:

  1、学唱《老师最理解我》;

  2、能用饱满的情绪进行歌唱。

  教学准备:磁钟、三角铁、响板、电子琴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你们喜欢老师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板书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二、新课

  1、发音练习:1234567

  doremifasollasi

  2、节奏练习:

  三角铁:×―――11

  碰钟:×-1×-11

  响板:×××1×××11

  3、学唱歌曲

  ①播放歌曲让学生初听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②用自己语言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然后再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③解决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难点,重点指导唱谱;

  ④跟琴分句演唱歌曲,注意音准把握;

  ⑤学生随琴自由划拍祝唱歌曲,找出难点;

  4、采用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三、进行歌曲表演

  老师和学生进行对唱的方式演唱,将每句的前半句由老师唱,后半部分跟琴演唱。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唱了《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且进行了歌表演,同学们表现的很棒。愿你们带着对老师的爱,好好学习吧。

  第二课时

  一、解题直接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在那么多鲜艳夺目的花卉中,挑选出来米兰作为歌曲的主题呢?从而板书课题。

  二、听一听《我爱米兰》、《四季啊!我在想》。

  1、老师讲解“米兰”有关知识

  2、用课件展示“老师平日工作的情景图”让学生在边欣赏图画中,边聆听歌声,感受歌曲中的情绪。

  3、让学生讨论听了这首歌后表达了什么感情。

  4、听的过程体会四季中我要为老师做点什么?

  5、学生试着跟着音乐的感觉表演或创编。

  三、玩一玩

  1、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歌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

  2、用《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填写祝愿老师的歌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听,也玩一些对老师赞美和爱的歌曲,那么你们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呢?下去后想一想。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到郊外去”展开歌唱的,通过唱一唱《采山》让学生体验身处秀丽的山林时无比喜悦的心情,通过听一听《缆车》、《出发》和《郊外去》,让学生感受用音乐描写的异常有趣。而玩一玩则是在欢乐的野游中,渗透着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轻松愉快地演唱歌曲,并把握好节奏,唱准音。

  2、在学唱《采山》这首歌曲中逐步认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劳动观念。

  3、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欣赏《缆车》,激发其动感和即兴创作的欲望。

  4、在聆听《出发》时感受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以及作品中少年儿童生活的情趣和特色。

  5、欣赏《郊外去》让学生感受到郊外游玩的心情,并了解钢琴的演奏方法,音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树立劳动观念。

  教学准备:磁带、远教课件、电子琴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家里都帮助家人做过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山里的孩子爱劳动的歌曲《采山》。

  二、新课

  1、老师简介歌曲的.内容和演唱形式。

  2、播放远教课件,让学生初听《采山》的旋律。

  3、老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公段,并且出示音符认读。XO

  4、试着打以上的音符节奏。

  5、跟着范曲进行小声练唱《采山》,反复地听。

  6、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做以引导、解释,要体会出演唱用什么样的情绪。

  7、学生跟琴分组唱、个人唱、集体唱《采山》。

  三、课堂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动手,对歌曲进行表演演唱。

  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创编节奏歌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采山》这首民歌,希望同学们把它唱给家人听一听,并且要发扬这种爱劳动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歌曲,引出课题

  学生演唱《采山》歌曲,并进行歌表演,那么我们在外,还会玩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吧!

  二、新课

  1、播放《缆车》让学生欣赏,初显感知此曲旋律。

  ①老师简介《缆车》;

  ②再次复听学生哼唱为辅,从而体会坐缆车的愉快心情。

  2、试听《出发》体会歌曲表面的情绪。

  ①老师对作品进行简介,了解《出发》的几个组曲;

  ②复听,体会音乐表现是哪两种情景?

  A、号声响了集合B、车子在原野上奔驰

  3、欣赏《效外去》从中感觉大自然的美景。

  ①让学生回忆一下去郊外春游的情景;

  ②让学生带着春游愉快心情欣赏此曲,感觉大自然的美好。

  三、课堂练习

  学生各自抒发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欣赏了一些外国的歌曲,并且从中体会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听觉感受,激发了我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演唱、聆听了一些优美的歌曲,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本节课我们运用这些音乐来玩一玩吧!

  二、新课

  1、初听《去野游》感觉领悟;

  2、老师对《去野游》进行简单介绍;

  3、打开书从中学习一些乐理知识,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来认识下面的音符;X-二分音符二拍X四分音符一拍X八分音符半拍

  4、复听《去野游》体会四拍子的节奏。

  三、课堂练习

  打开音乐书15页,学生练做习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去野游》从中认识了一些简单的音符。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丰收的喜悦”为主题,选取了秋收季节繁忙景象。选了歌曲《采爹秋》、民乐合奏《喜洋洋》、《丰收锣鼓》、钢琴曲《快乐的农夫》以主歌曲《锣鼓歌》等音乐素材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中感受勤劳和自信换来丰收成果。教学目标:

  1、准确在演唱歌曲,解决歌曲中装饰音“”

  2、初步学习乐器—口琴吹奏法。

  3、在听一听感受民东合奏、钢琴曲,乐曲中所描绘人民在丰收季节喜悦、欢乐的情绪。

  4、在玩一玩中感觉歌曲中锣鼓的节奏、韵律的美,在“玩中求学”。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音乐上册音乐教案10-1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课教案12-16

音乐的教案08-30

中班音乐奥尔夫音乐教案06-2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4-13

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案10-11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05-17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05-27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6-08

小班音乐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