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实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中学实验教案2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衣襟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二)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中学实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电磁感应及其应用,前面电生磁、电动机的教学为磁生电教学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归纳、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材介绍了电磁感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发电机”、“话筒”,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对电动机的原理有了认知。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想到磁生电现象。而且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基本可以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究新知识。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的能力较差,而要实现这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判断产生感应电流,⑴要先知道磁感线以什么形成分布(磁感线实际是不存在的),⑵观察部分导体是怎样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脑中形成想象,通过观察再作判断,较抽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
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电磁感应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电磁感应现象和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过程
探究过程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使导线在磁场中不断地运动呢?
通过回忆电动机引导学生提出线圈转动的概念。利用转动,就可以很方便地使导线在磁场中不断地运动。同时,为了使发电机产生更强的电流、更高的电压,用多匝线圈代替单根导线,这就是手摇发电机的模型,可取其中一匝线圈进行分析,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图,交变电流
教师:在发电机和小灯泡的电路是串联一只电流表。慢慢转动发电机,让学生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观察电流方向、大小是否改变?
教师归纳:这种电流跟我们从电池得到的电流有所不同,从电池得到的电流的方向不变,通常叫做直流电;这种感应电流方向不断作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就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除想想做做自然段),认识我国使用的交流电。
回答:
1.我国电网以_______供电,电流的频率是_______Hz。
2.电流在1s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叫_______,单位是____ht___。
六、板书设计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路闭合且一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3、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七、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悟而获得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此获得探索科学的成功的喜悦,而乐于观察实验。
本节通过实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进一步揭示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打下基础。在能力上在教学上应把演示实验下放给学生,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加强边学边实验,使学生得到创造、探索的训练。
为突破理解“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难点,制作了简单、方便、直观的模型,既能引导学生多动手解决问题,又能很好地理解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辅助,克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缺陷。
【中学实验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小实验教案05-18
科学小实验教案(经典)05-18
中学实验室工作计划03-17
蚂蚁小实验中班教案06-11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02-21
大班科学小实验教案03-16
中学物理实验室工作计划11-19
中学垃圾分类教案05-18
看到的小草小班科学实验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