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优秀

时间:2024-05-16 07:00: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迹》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迹》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迹》教案优秀

《月迹》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月迹》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年、月、日》教案04-02

《古朗月行》教案04-02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优秀大班5月教学随笔05-12

三月桃花水教案11-25

为三月谱曲教案04-12

安全生产月班会教案04-16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优秀11-22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