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1 09:05:2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

  2、乐曲《春江花月夜》。

  3、学生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及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CAI出示图片)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看到这幅场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有关古诗、故事、或者想提一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

  CAI出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么美好的遐想。

  师:同学们,你们也被这皎洁的月光勾起了无限的遐想了吗?(是的)那么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话,好吗?(学生朗读CAI出示的这句话。)

  师: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直到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相机点击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师: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CAI出示自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自读要求,自由的读一读课文。

  屏幕上出示了哪些自读要求?请一个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指生读)

  1、划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2、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课余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老师相机发表,学生填写表格)

  我最感兴趣的谜,我的猜想。

  三、 组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颇有兴趣的研究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接下来请你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你划出的月球之谜,把你感兴趣的谜先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你的猜想。

  四、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起劲儿,想不想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你的猜想?(想)现在就给你机会,谁来说说你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指名答)

  A、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指生答 ](CAI相机点击出示:月球是从哪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的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早?)

  B、 师: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对月球的疑问,那你有没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些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型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师:老师这有几块牌子,上面分别写了不同的月球之谜,你对哪一项谜感兴趣,就请你到哪一组来!大家共同来猜想谜底。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组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开始行动吧!(学生们纷纷自由活动)

  我们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我们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咱们校园里要举行一次月球奥秘发布会,(CAI出示“月球奥秘发布会”)愿意参加吗?(愿意)那可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哦!对自己有信心吗?(有)那我们马上进入第一关!

  A、 第一关: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你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指生读)

  B、 第二关:请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有条理的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 第三关: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已通过了层层选拔,恭喜大家,欢迎你们一同去参加校园月球奥秘发布会,高兴吗?(高兴)

  六、 实践拓展: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进一步了解月球呢?(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那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去探索月球的更多奥秘吧!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61个生字,会写42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黄山奇石》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激发学生收集词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喜欢背诵古诗的兴趣。

  5.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识字一

  教学目标:

  1、学认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培养生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

  2、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感悟秋天的美。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来了,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吧!

  二、看图识字。

  1.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认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秋天来了,”这句话说具体。

  (根据学生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2.交流学生收集的画面。

  (l)把你收集到的秋天的画面介绍给大家。

  (2)指名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相机出示词语。

  3.看图读词。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宜、层??

  这些生字你都会认吗?自由试读。

  2、出示带拼音的字,自由试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

  4、小组合作识字。(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5、组词练习:我会读。

  6、袖卡片,认读词语。

  四、朗读词语。

  1、范读词语,读出词的韵味。

  2、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

  3、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

  4、生自由选择词语想象说话。

  (引导学生这样说:我读到“瓜果飘香”时好像看到果园里梨子黄澄澄的,苹果红通通的,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

  5、齐读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宇和词语。

  2.改动词语顺序,指名认读。课件出示: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二、指导写字。

  1、抽卡片认读“宜、实、色、华、谷、金、尽、层、丰、壮”。

  2、观察字的结构,说一说。

  3、师示范写,生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生练习书写,评议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5、练习写字。

  三、积累词语。

  1、读一读,背一背本课所学的词语。

  2、小组对抗赛。比比哪一组说出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多。

  四、扩展活动。

  秋天的景色美吗?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画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一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金秋天高云淡大雁南飞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3、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诵读

  5、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6、师引读课文:(随即指导朗读)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1秋天的图画勤劳的人们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

  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黄山奇石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练习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

  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2)演一演,评议。

  (3)还有什么补充吗?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伸指

  (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

  (4)指名说

语文教案 篇4

  一、 指导目的:

  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 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 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课前准备:

  1、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 课件。(课题、展示会)

  3、 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 三国人物的卡片。

  5、 读书星制作。

  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历史就好比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奔向远方,今天老师从中摘取了一个精彩的片断,大家想看吗?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历史故事?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 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2、 啊呀!大家懂得真不少呀!不少同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你们真是一群小三国迷呀!俗话说得好:果儿大家吃才香吧,把你们在这段时间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告诉他们你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对你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呆会儿,我们召开个评选活动,把你的读书成果上台亮亮相,让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说好不好?

  3、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 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 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五、总结:

  1、 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 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集中地进行研究性阅读。

  课时目标

  1、朗读好“我”与车主的对话。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

  3、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包括隐信息),研读两个专题。

  教学过程

  一、纸条——很关键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比金钱更重要》。课文中的“我”和车主彼此都不认识,也没见过面,“我”把车主的反光镜碰坏了,但是车主却没有让“我”赔偿,反而打电话来向“我”表示感谢。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注意,这样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是什么东西?(一张纸条)

  2、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会写吗?就写在老师发给你的纸条上。

  交流几张学生写的纸条。(将好的一张“纸条”贴在黑板上,板书:很关键)

  3、关于这张纸条的内容,书上是怎么说的?

  (“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二、纸条——担责任

  1、 提出第一个研读专题:

  研读专题Ⅰ

  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

  2、要研究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读第几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到一处原因算不了什么。你找到一处可以在旁边写上①,找到两处写上②,找到三处呢?写上③。

  3、交流,注意:一个同学交流时其余同学要仔细地听,这也是一种学习,听完之后,你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每个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这一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很多——

  (1)天气——“天很黑,又有雾,尽管有路灯,还是看不清。”

  (2)车主——“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刚好是反光镜伸出的长度,不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反光镜就不会被碰坏。

  (3)“我”——

  ① 旅途疲劳,精神难以集中——“深夜”

  ② 归心似箭,心情十分焦急——“从外地回来”

  ③ 车速过快,违反交通规则——“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往回走了五六十米”

  三个方面的原因谁能连贯地说一说?

  (这才叫做交流!说一点谈不上交流,说好几点,而且说得连贯,那才是真正的交流)

  “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写进纸条呢?

  参考:相比之下,“我”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在事实面前,在四周不见一人的情况下,“我”没有逃避责任,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地承担了责任,既然“我”主动承担了事故的责任,就没有必要再埋怨天气,指责车主,更没有必要再解释,再为自己辩护,所以纸条上没有写事故的原因。(这张纸条正是“我”主动承担责任的最好见证!板书:担责任)

  三、纸条——出奇效

  1、咱们再来读第二段(4—10自然段),自由读,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提出第二个研读专题:

  研读专题 Ⅱ

  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呢?

  3、讨论,交流。

  参考:车主感谢“我”的原因——

  (1)车主从纸条上看到了“我”的诚实,纸条的内容就已经表明“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愿意赔偿,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诚实的表现。

  (2)车主从纸条上感受到了“我”对车主的信任,留纸条就是信任对方的表现。“我”相信车主会理解自己的诚实和过错,会真心接受自己的道歉和赔偿,不会对“我”敲诈勒索。

  (3)“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车主留了条,使车主很感动。“无人知晓”更能看出“我”的诚实。

  (4)与其说是给车主留下了纸条,还不如说是给车主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5)金钱不是万能的,“我”的诚实和信任,对车主来说是无法用金钱来代替的,它远远超出了金钱的价值。(请学生板书: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这张纸条的作用真不小,板书:出奇效)

  4、指导朗读对话(语气谦和、诚心诚意、相互都很客气,有礼貌,跟打电话一样有生活气息)。

  5、同学们,“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东西”,这里的“人和人之间”是说谁和谁之间?(不光是“我”和车主之间,还可以是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等等,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好人)

  四、纸条——见真情

  1、同学们,就是这一张纸条,毫无痕迹地透露出我的诚实;就是这一张纸条,沟通了我和车主之间的信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一张纸条,我们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真诚友好。(板书:见真情)

  2、最后,让我们带着真诚友好齐读最后一段(第11自然段):我很后悔……但他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3、同学们,俞老师也写了一张纸条,准备留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想看吗?老师把它“放大”: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教师朗读。

  同学们,这20个红色的字简洁明了、内涵丰富,其中哪一个词语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很有联系?(诚信)

  齐读这20个字。

  同学们,作为中国的公民,仅仅知道这20个字还不够,我们应当从最基本的一点一滴做起,做到位、做到家。要在爱国守法中升华精神,在明礼诚信中提升人格,在团结友善中感受欢乐,在勤俭自强中创造生活,在敬业奉献中实现价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板书设计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学生写)

  见真情

  担责任 纸条

  出奇效

  很关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