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9 07:19:5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1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七、教学后记:

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体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重点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认识多音字

  B指导书写

  C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B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四年级上册《一枚金币》语文教案 3

  《一枚金币》原文

  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

  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母亲听了非常难受,替儿子辩解道:

  “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会呀?”

  老人坚决地说: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好。”妻子说。

  她来到儿子跟前,给他一枚金币,教他说:“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来,把这枚金币交给你爸爸,就说是你挣来的钱。”

  儿子就这样做了,傍晚回来,把金币交给爸爸。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妈妈又给儿子一枚金币说:

  “明天你到山里逛逛去,到傍晚,要跑两里路,跑得浑身冒汗,然后到你爸爸跟前,对他说:‘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爸爸,你看,我浑身都湿透了!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到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爸爸说,“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笑,走开了。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教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利地填写好表格: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第二次母亲给扔笑。

  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质疑,发现问题。学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虽还没达到“精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更加注意备课时的“精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能力差。在让学生“简单完整概括故事”时,许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

  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能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鉴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积极,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来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襟危坐”的举手,似乎有些专制,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个别学生发言踊跃,但我不可以总提问他们几个,这时他们总能显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叹气——影响我讲课的情绪——这个问题需要我尽快想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