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用的小班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学习量的守恒概念,获得测容量的方法;在尝试和比较中,主动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重难点:
环境创设:
教师示范用的粗细不同的玻璃杯2只(内放一样多的米);幼儿每组玻璃缸1只,内分别放水或沙或米若干,量杯1只,名;不同的瓶子6只(其中两只一样粗细);小果冻杯6只;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用数数方法比多少
1、桌子上有什么?(玻璃缸1只,瓶子6只,水果冻杯6只,盆子等)
2、杯子与瓶子比哪个多哪个少?(一样多)
3、数一数是不足一样多?
结论;我们常常用数数的方法比多少。
(二)演示———用量的方法比多少
1、出示2只盛有米的玻璃杯(粗细不同),盆2只。
如右图所示:内盛同量的米
2、教师:杯子里装的是什么?里面有多少米?怎样才能知道?(称、量、数……)
刚才我们比果冻杯子与瓶子的多少用的是数一数的方法,但如果用数一数的方法数一粒粒的米要花许多时间,而且数不清楚,可以用量的.方法来比两个杯子里米的多少。
3、请两位幼儿上来量米。
(1)先引导他们比较两只果冻杯的太小。(一样大) 。
(2)然后用同样太小的果冻杯来量米。(每次要量满,与杯口平,可以用手抹一下)
结论:左右两个瓶子里的米看上去有高有低,但实际米是一样多的。(都是两杯米)
(三)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容积的守恒)
幼儿分组进行,比较水、沙、米。
1、比较
每人舀两杯满的水(或沙或米)倒入自己的空瓶里,然后与旁边的幼儿比较。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每一次要舀满而且慢慢地倒入空瓶内,当心不要撒出来。)
幼儿回答比较的结果,如:
(1)不一样多,因为有高有低。
(2)一样多,因为一样高低。
(3)一样多,因为每个瓶子里都舀了两杯。
结论:粗细一样的瓶子内舀入2杯后里面的盛物高低一样,是一样多的;粗细不一样的瓶子内舀入2杯后里面的盛物高低不一样,但也是样多的,因为都是舀了2杯。
2、排序:
(1)幼儿排列桌上的瓶子(6只),问:瓶子是怎么排的?(从粗到细排或从细到粗排)。
(2)引导幼儿根据粗细不同来排列瓶子。
(3)每个幼儿用小果冻杯在瓶子里舀入3杯水(或米、沙),每次都要舀满,然后把瓶子仍然按粗细捧好,看一看,发现了什么々(瓶里的盛物有高低)我们都舀了3杯,舀得一样多,怎么会有高低的呢?(因为瓶子有粗有细)哪只瓶子的东西最高?哪只瓶里的东西低?(最细的瓶里的盛物最高,最租的瓶里的盛物最低)
结论:一样多的盛物舀入粗细不同的一组瓶子里,看上去是有高有低的,其实它们是一样多的,因为都是舀了3杯。
(四)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用小果冻杯当量杯用量的方法比较了水、沙、米的多少,还有一种专门用来量东西的杯子,我们叫它量杯(出示量杯),上面有刻度,可以用来量水、沙、米等一些不能数的东西的多少,小朋友长大后会用到它们的。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老师出示软硬不同的糖果,幼儿认真观察,能感知糖的软和硬并能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感知过软和硬的物体。
物质准备:软硬糖若干,不透明袋子,小石头和海棉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请宝宝们分别摸摸这两个袋子,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我们来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鼓励宝宝大胆说一说,并猜测布袋里装的是什么?
--将袋里的石子和海绵拿出来给宝宝们看看和摸摸。
二、出示装有糖果的布袋,鼓励宝宝摸一摸,感知糖的软硬。
--请宝宝摸过后猜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袋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三、请宝宝人选一块糖果品尝。
--师:"宝宝们用手捏一捏,看看自己的糖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呢?"(鼓励宝宝说出自己糖的软硬)--师:"现在再请宝宝们吃一吃自己的糖是什么味道的?"(鼓励宝宝说出糖的味道和吃在嘴巴里有什么感觉。)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
2、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够了解物体的长短并排序。
3、体验飘带舞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活动难点:能够比较3个物体的长短并排序。
活动准备:
(准备好3条围巾,欢庆的`音乐)
1、物质:幼儿每人三根长短不同的纸棒;三根长短不同的毛线;三条长短不同的彩带。信封、企鹅图片
2、课件:比较动物尾巴、脖子和毛发的长短。
我们所穿裤子的长短。
活动过程:
1、趣味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双手合十当小蛇,嘴里吐出两种音,一种是长音,即“嘶……”,一种是短音,即“嘶、嘶、嘶”,请幼儿加以分辨,集中幼儿注意力。
幼儿当小刺猬,老师发短音时,蛇是不饿的,小刺猬可以自由活动。当老师的声音突然变长,那就蛇的肚子饿了,要找吃的了,小刺猬就马上蜷缩身体,不能再活动了,否则会被吃掉。
2、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物体有长有短。
3、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尝试按物体长短排序。
利用围巾演示,引导幼儿比一比、说一说两条围巾的长短。(将围巾的一端对齐,找出长的和短的)
学习三条围巾的长短排序,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排序的方法三
4、幼儿操作活动材料,尝试3个物体的长短排序。
观察3根长短不同的毛线,并进行长短排序。
观察3根长短不同的纸棒,并进行长短排序。
找出最长的彩带,并进行长短排序。
5、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长带子飘起来”。
幼儿把最长的彩带粘在最长的纸棒上,做成“长飘带”。
引导幼儿跑一跑,试一试如何让自己长长的飘带飘起来。
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舞动起来,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小班教案 篇4
教育理论依据
《夜晚,谁出来了》是鉴于在夏天的主题教学下自主生成的一堂小班语言活动。此活动教材源于生活,通过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语言充满了童趣,容易让幼儿接受,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与表演的欲望。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说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各种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
2、大胆模仿各种动物,乐意在同伴面前表演。
活动准备
故事PPT ;猫头鹰、老鼠、蚊子、青蛙、萤火虫动物头饰;月亮星星头饰
活动重点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各种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2、大胆模仿各种动物,乐意在同伴面前表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认识它吗?”
幼:愿意
(教师打开PPT)
师:“故事的名字的叫‘夜晚,谁出来了’”。
二、师幼共读故事
(一) 教师讲述故事:“天黑了……”——“悄悄地入睡了”
师:“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幼:“天黑了”
幼:“鸟宝宝回家了”
幼:“猪宝宝回家了”
、、、、、、
(二)师:“是呀,很多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回家了。可是,还有没有回家的哦,猜猜它是谁?”
幼:“斑马”
幼:“小熊”
、、、、、、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认识萤火虫。
教师讲述故事:“这时候,月亮婆婆……”——“一群萤火虫在花丛中跳舞”。
师:“谁出来了啊?”
幼:“月亮婆婆”
幼:“小星星”
师:“是不是还有一种小动物啊?”
幼:“不知道”
1、教师出示萤火虫道具
幼:萤火虫
师:“对了,是萤火虫。你们知道萤火虫有什么本领吗?”
幼:不知道
师:“萤火虫它会飞,小翅膀张开就像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谁来表演一下,你觉得它是怎么飞的?”
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师:“表演的真好。萤火虫不但会飞,它还会发光呢。”
2、教师小结:“萤火虫只有在天气很热的夏天才会有,它的小尾巴后面会发光,所以它叫萤火虫。”
师:“还想不想知道有出来了?”
幼:“想”
(三)认识青蛙。
教师讲述故事:“呱呱呱…”——“小青蛙一口把它吞进了肚子里”
师:“谁出来了?”
幼:“小青蛙”
1、教师出示小青蛙道具
师:“是小青蛙,宝贝们,跟小青蛙打个招呼”
幼:“小青蛙好”
师:“小青蛙会干吗?”
幼:“唱歌”
师:“谁来表演一下它是怎么唱歌的?”
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2、师:“它还会干吗呀?”
教师提示动作,跳跃。
幼:“跳”
师:“对了,小青蛙它不会走,只会跳,而且是靠后面两条腿跳起来的喔,谁愿意来学习小青蛙跳呀?”
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3、师:“它还有什么本领呢?”
幼:“吃蚊子”
师:“你觉得它是怎样吃蚊子的啊?”
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3、教师小结:“对了,小青蛙是我们的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把害虫吃掉,保护我们的健康。”
师:“孩子们,除了小青蛙是我们的朋友,还有一个朋友它也是在晚上工作的,我们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幼:“好”
(四)认识猫头鹰。
教师讲述故事:“站在树枝上的猫头鹰…”——“这个夜晚真热闹”
师:“孩子们,它是谁啊?”
幼:“猫头鹰”
1、教师出示猫头鹰道具
师:“对了,原来猫头鹰是抓老鼠的,你们喜不喜欢它呀?”
幼:“喜欢”
师:“谁愿意来模仿它,你觉得它是怎样抓老鼠的?”
幼儿自由模仿,请个别幼儿进行表演。
2、教师提示孩子模仿动作睁大眼睛张开爪子。
师:“你们模仿的真好!”
3、教师小结:“在很热的`晚上,有小动物们睡觉了,有小动物出来跳舞唱歌了,还出来工作了,有月亮婆婆还有小星星们做伴。”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把它们全带来了,你愿意模仿谁?”
三、幼儿故事表演,加深理解
教师出示头饰,请幼儿分别上来模仿,教师语言提示。
四、活动延伸
师:“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在很热的晚上,除了它们还有谁会出来呢?没关系,我们可以回到教室后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看,还可以回到家之后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告诉你不一样的答案喔。”
附故事:
天黑了,鸟宝宝回到了鸟妈妈的怀抱里;小猪宝宝也躺在了猪妈妈的身边,安安静静地听故事呢;小宝贝们也听着妈妈的摇篮曲,悄悄地入睡了……
这时候,月亮婆婆带着小星星们一个接一个来到了夜空中,小星星们眨着眼睛,一闪一闪地真漂亮。花儿也展开了笑脸,一群萤火虫在花丛中跳舞。
“呱呱呱”,咦?这是谁在唱歌啊?原来是池塘边的小青蛙,“小青蛙,你们不睡啊?”“噢,天气太热了,我出来乘凉呢,我还可以工作呢。你瞧,我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一只大蚊子飞过来,小青蛙一口气把它吞进了肚子里。
站在树枝上的猫头鹰欢快地鼓起了掌声,萤火虫的舞蹈真漂亮,小青蛙的歌声真好听。“猫头鹰大叔,你们不睡呢?”“哦,我的工作是抓老鼠啊,老鼠会出来吃农民伯伯的庄稼,我得保护它们。”
这个夜晚真热闹。
教学评析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以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幼儿对小动物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对它们表现出莫大的关心和好奇,那如何让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达对此作品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想象,并且了以模仿呢?回顾这次活动在多媒体教学、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不管从目标达成上还是幼儿兴趣上,都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首先我是谈话导入,直奔主题,引起孩子的兴趣。师:“孩子们,今天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你们愿意跟着我一起来认识它吗?”幼:愿意,教师打开PPT。通过PPT的展示,(一)认识萤火虫,简单讲解萤火虫的一些生活习性。这时教师出示萤火虫道具,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小结:“萤火虫只有在天气很热的夏天才会有,它的小尾巴后面会发光,所以它叫萤火虫。” (二)认识青蛙。教师讲述故事:“呱呱呱…”——“小青蛙一口把它吞进了肚子里”。教师出示小青蛙道具,教师提示动作,跳跃。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小结:“对了,小青蛙是我们的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把害虫吃掉,保护我们的健康。”(三)认识猫头鹰。教师讲述故事:“站在树枝上的猫头鹰…”——“这个夜晚真热闹”。师:“孩子们,它是谁啊?”
幼:“猫头鹰”。教师出示猫头鹰道具。师:“对了,原来猫头鹰是抓老鼠的,你们喜不喜欢它呀?”。教师小结:“在很热的晚上,有小动物们睡觉了,有小动物出来跳舞唱歌了,还出来工作了,有月亮婆婆还有小星星们做伴。”教师出示头饰,请幼儿分别上来模仿,教师语言提示。
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轻松。有许多的地方还值得我进一步去考虑,如准备教具时需要考虑的地方,教师在演示教具时的每一动作等等都要考虑清楚。对于怎样上好一个活动,实在需要更多的学习与思考。一个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另一个活动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平时上课,仔细分析教案,研究教案,多与其他老师交流沟通,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小班教案 篇5
1、问候
目的:融洽气氛,促进宝宝社会性发展。
方法:师生拍手相互问好:“你好!你好!宝宝好!”“你好!你好!老师好!”
2、精细活动“穿珠”
目的:练习“穿”的操作技能,训练宝宝手、眼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准确性。
准备:各种颜色的珠球、细线若干,每份玩具装一个筐。
3、请宝宝和妈妈来互相问一问“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教师问,请幼儿答
(1)出示香蕉,并将儿歌穿插其中
我们和香蕉娃娃打个招呼吧:你好,香蕉娃娃
香蕉是什么颜色的?香蕉香蕉黄黄的。
宝宝喜不喜欢吃西瓜和香蕉?
请宝宝和妈妈来互相问一问“什么水果黄黄的?”“香蕉香蕉黄黄的。”
教师问,请幼儿答
(2)儿歌《西瓜和香蕉》
a教师和宝宝一起把儿歌连起来念。
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什么水果黄黄的?香蕉香蕉黄黄的。
绿绿的,黄黄的,宝宝宝宝最喜欢。
b和妈妈一起念,可以妈妈问,宝宝答,也可相反
c教师、家长和宝宝一起把儿歌连起来念和问答
涂色:《西瓜和香蕉》
目标:
1、学习用蜡笔给水果涂色
2、培养宝宝的绘画兴趣
准备:
人手一盒蜡笔:人手一张图画纸(画有西瓜和香蕉的未涂色图案)
过程:
(1)引出活动
西瓜和香蕉想让宝宝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西瓜宝宝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香蕉宝宝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示范
(3)宝宝进行操作
游戏:摘水果
目标:
1、练习向上纵跳的动作
2、在跳跳跑跑中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及大小的分辨
准备:
(1)把大西瓜、小西瓜、大香蕉、小香蕉的图片悬挂在适当高度的绳子上
(2)有大西瓜、小西瓜、大香蕉、小香蕉标记的筐四只
过程:
(1)看,有这么多的水果,想不想把它摘下来?
可水果这么高,我们怎么办呢?
(2)组织宝宝游戏
把水果摘下来。
把水果放在相应的筐里。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经典)10-14
小班教案【精选】10-23
[经典]小班教案11-11
小班的教案09-12
小班教案08-16
(经典)小班教案02-18
小班教案[经典]12-17
(精选)小班教案12-05
小班教案07-27
小班教案【经典】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