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1-05 16:06:41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7篇(精品)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7篇(精品)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具有关注、爱护蚕宝宝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名称:《数花灯》

  二、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学习序数的兴趣。

  提高幼儿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排列次序的能力。

  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辨别7以内的序数,能在教师帮助下尝试正确说出观察结果。

  三、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的花灯图片。

  游戏音乐磁带。

  火车头的标志。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将小椅子分成7组,纵向一字排开,每组7把椅子组成一列火车,帖有火车头的标志。

  基本部分:

  幼儿听音乐自由做动作,音乐停,幼儿各自坐下,相互说出自己是在第几车厢的第几个坐位上,如:我坐在第三节车厢的第四个座位上。游戏反复进行。

  看花灯。分别出示各种不同灯的.图片,启发幼儿说出各种灯排第几,再启发幼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说出每盏灯的位置。

  幼儿再随音乐做“坐上花车去看灯”的游戏。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讲评幼儿表现。

  五、活动延伸:日常生活,如排队、游戏比赛活动中可渗透序数教学。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欣赏动画片中感知不同镜子的不同成像现象。

  2.在游戏情景中,幼儿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帮助孩子了解两面平面镜的摆放位置与成像的关系。

  3、享受探索发现带来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幼儿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镜子如:放大镜、哈哈镜、平面镜,并且知道平面镜照出来物体的形状、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2、材料准备:镜子若干、喜洋洋、ppt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

  你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

  二、观看动画片,了解镜子屋的镜子种类,以及各种镜子照出来的样子。

  1、引导幼儿讨论镜子的种类师:猜猜看,这个镜子屋里面会有一些什么镜子呢?(幼儿自由猜测)小结:平面镜、哈哈镜、放大镜等。

  2、观看课件,了解放大镜照出来的样子师:看看,我们的喜羊羊到底在它的镜子屋里放了什么镜子。(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放大镜)

  3、观看课件,了解哈哈镜照出来的样子。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聪明的喜羊羊在它的镜子屋里放的什么镜子呢?(哈哈镜)

  三、引发幼儿用两面镜子照一照、玩一玩,探索“一个变许多”的`有趣现象,感受探索带来的乐趣。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师:可是喜羊羊知道,过了不久,灰太狼还要再来呢。这一次,只剩下这个非常普通的镜子了,这也是什么镜子呢?(平面镜)

  2、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并进行动手操作。

  师: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几个喜羊羊呢?我们一起用镜子来照一照小结:一面镜子只能照出一只喜羊羊。

  3、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思考师:那怎么样才能让喜羊羊的数量变多呢?

  4、幼儿动手操作,用两面镜子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用多面镜子在一起照一照、玩一玩,探索“一个变许多”的有趣现象。

  师:我们小朋友们的想法都不一样,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能照出几只喜羊羊?

  5、幼儿交流各自的玩法和有趣的发现,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师:你们照出了几只喜羊羊?

  小结:镜子摆放的位置不同,照出来的数量也不同。有的小朋友变出了两只,镜子是面对面摆放的。有的小朋友变出了三只,是把镜子摆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

  6、幼儿再次操作师:现在请小朋友用新的方法来试一试。

  7、师幼共同交流试验后的结果小结:镜子面对面摆放的时候,两面镜子靠的越近,在镜子中喜羊羊的数量就会越多。

  镜子呈三角形摆放的时候,镜子的角度越小,在镜子中喜羊羊的数量就会越多。

  四、播放音乐,共同庆祝喜羊羊的胜利1、师:你变两只,你变三只,变出了那么多的羊羊,哇!看看(教师操作课件,展示喜羊羊的羊羊队伍的画面)我们变出来多少羊羊哦。

  2、师:哦,一只、两只、这么多的羊羊,全都是我们帮助喜羊羊变出来赶走灰太狼的哦。喜羊羊把他们集在一起,吓得灰太狼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灰太狼逃走的画面)(逃走了)哎,灰溜溜的逃跑了。

  3、师:下面我们跟着羊羊一起来庆祝,他们的胜利。我们听着音乐回教室再去想一想下一次灰太狼来了,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打败它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想:

  一天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在轮胎里发现了一块奇怪的冰,冰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圆圆的洞,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七嘴八舌讨论的十分热烈。我抓住这个机会,通过让孩子亲手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冰变化的奥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感受亲手实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摸摸,了解冰的特性。

  2.引导幼儿了解冰的形成及用途。

  3.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冰雕的图片

  2.提前冻好的冰

  活动过程:

  一.幼儿亲手操作,探索冰的特性

  1.每个组若干块冰,幼儿自由玩冰。

  2.看一看,想一想,冰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冰放在手里感觉怎么样?

  小结:冰放在手里硬硬的,凉凉的,有的冰是透明的,有的冰是白色的,摸上去滑滑的。

  二.通过实验,了解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1.每个小朋友手里拿一小块冰,使劲握住,观察有什么变化。

  “请小朋友看看你手上的冰怎么样了?变成了什么?手上的'水是哪里来得”?

  2.每个组放一盆热水,请小朋友摸一摸水是热的还是凉的?(热的)

  3.请幼儿把冰放进去,看看冰有什么变化?(慢慢变小了,没有了)

  4.再摸摸盆里的水是热的还是凉的?冰到哪里去了?(冰融化成水了)

  小结:冰放在手里和热水里都会化成水。

  三.通过观看图片和谈话了解冰的用途 。

  1.提问:冰有什么用途?你喜欢冰吗?请幼儿说一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冰能吃,放在可乐里凉凉的很好喝;发烧时能降温……”,“路面上结冰容易滑倒”。

  2.欣赏冰雕图片,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幼儿动手制作彩色的冰 。

  1.共同讨论制作彩色冰的制作方法。

  2.幼儿利用各种器皿、颜料制作彩色的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就做什么颜色的。

  活动延伸:把制作好的彩色水放到阳台上,第二天欣赏自己冻的彩色冰,感受实验的乐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幼儿对玩沙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沙池里面玩的时候总是乐此不疲。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生成了此次探索活动。本活动设计注意充分挖掘“沙”这一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能引起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有效探索。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点:松散的,细小的,轻轻的,流动的等。

  2. 让幼儿知道沙子的用途与危害,并学习简单的记录。

  3. 通过玩沙活动,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重点:

  通过探究,让幼儿知道沙子的特点。

  活动难点:

  学习简单的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玩沙玩具、吸管。

  2. 课件:沙画图片、视频;沙尘暴图片等。

  3. 水杯、搅拌棒、种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进入课题:请小朋友一起玩沙子,提出要求:玩时不要把沙子扬起来,也不要用手去揉眼睛。

  (二) 基本部分:

  一. 初步认识沙子的特征:

  (1) 沙子的特征:松散的

  请小朋友用沙子团“汤圆”,发现沙子松散的特征。

  (2) 沙子的特征:细小的

  请小朋友把沙子装满筛子,发现沙子细小的特征。

  (3) 沙子的特征:轻轻的

  轻轻地吹手心的`沙子,发现沙子是轻轻的。

  (4) 沙子的特征:流动性

  请小朋友用沙子把吸管装满,发现沙子流动的特征。

  (5)请小朋友用小手变成画笔在沙子上自由画画,说说有什么感觉?

  二. 进行试验,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请幼儿进行溶解试验:先猜想、记录,再试验、记录,了解沙子不溶于水的特性。

  三. 了解沙子对人类的用途和危害。

  (1) 沙子的用途:

  造房子、做沙包、玩耍、沙画等,观看沙画视频。

  (2) 沙子的危害:

  沙尘暴来临会带给人们许多不便和危害。观看沙尘暴图片。

  (三) 结束部分:

  提出问题:沙子能用来种植吗?请幼儿去沙池进行种植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 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 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 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 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洞洞,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洞。

  2.发散思维,能用身体动作变出洞洞。

  3.体验找洞洞的乐趣。

  活动过程分析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洞洞

  师:我是一个魔法师,我的魔法会变出各种各样的宝物。这里有个魔法箱,箱里有许多宝物,怎么才能拿到呢?谁来试一试?

  幼:把手从箱子里伸进去

  (幼儿摸出一只袜子)

  师:这是什么?

  幼:袜子

  师:你们都穿过袜子吧,从哪里穿进去?

  幼:从洞洞

  师:用你们的小手来试一试,钻一钻

  (教师拿袜子绕一圈,每个幼儿都试着钻了钻)

  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幼儿拿出一个纸杯)

  师:这是什么?

  幼:纸杯

  师:纸杯上面有洞洞吗?这个洞洞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装水、装饮料

  师:我的魔力不太够了,请一个小朋友帮我一下,对着我的收吹气

  师:看,我又变出一样东西,纸上面有洞吗?可不可以变出一个洞来呢?怎么变?

  幼:把纸的中间剪开

  师:我们可以在纸上剪一个洞,看我再变,变出一张有洞的纸

  师:还可以怎么变出洞?

  幼:撕纸

  师:还有一种方法,你们看好了

  (教师将纸卷起来)

  师:你们看,这是不是一个洞,它像什么?

  幼:像望远镜

  师:看看我们刚刚变的洞洞,有可以装水的洞、有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还可以用纸变出洞洞。用魔术师引入,吸引幼儿注意。幼儿的个别操作也增加参与的兴趣

  摸出一只袜子时,孩子们很开心,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东西

  教师拿袜子绕一圈,让每个幼儿都把小手伸到洞里试试,幼儿非常开心。

  已经摸了两次,小朋友有些厌倦,这时让幼儿对着手吹气,让幼儿有东西是自己编出来的感觉,再一次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回来。

  纸变洞洞有创意,因为纸上没有现成的洞,需要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变出一个洞来。

  幼儿只想到一种方法,教师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向幼儿展示还能将纸卷起来做一个洞洞。

  此处如果教师再深入引导,让幼儿自己将纸卷起来会更好

  二.寻找生活中的洞洞

  师:魔法师的好朋友变出了更多的洞洞,这些洞洞藏在哪里呢?我们来找一找

  (第一张PPT有树洞、地洞、树叶上被虫子咬的洞)

  师:(指树洞)哪里有洞洞?

  幼:树上

  师:数上的.洞叫树洞,谁会住在树洞里?

  幼:小鸟、松鼠

  师:(指地洞)哪里有洞洞?

  幼:地上

  师:谁会住在地洞里?

  幼:蚂蚁、老鼠

  师:(指叶子)这上面有洞洞吗?洞洞从哪里来的?

  幼:被毛毛虫咬的

  师:大自然有好多洞洞

  (第二张PPT,有甜甜圈、藕、蛋卷)

  师:(指甜甜圈)这是什么?上面有洞吗?

  幼:甜甜圈,有一个洞

  师:(指藕)这个上面有洞洞吗?只有一个吗?

  幼:有许多洞洞

  师:(指蛋卷)这上面有洞洞吗?在哪里?谁来指一指?

  师:好吃的东西里也有洞洞

  (第三张PPT:插座、剪刀、皮球、门)

  师:还有洞洞呢,快看,洞洞在哪里?

  师:(指插座)这个洞洞教师里有吗?这个洞洞能用小手伸进去吗?

  幼:不能,会触电

  师:(指剪刀)剪刀上也有洞,有几个?

  幼:两个,小手放进去的地方

  师:(指皮球)皮球上有洞吗,这个洞洞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师拿着皮球给全班看)

  幼:打气的时候从洞里打

  师:(指门)门上有洞洞吗,在哪里?

  幼:有,猫眼

  师:哦,有看人用的猫眼,还有没有洞洞?我们把图放大了看哪里还有洞洞?

  幼:钥匙孔

  师:原来,不仅在大自然里,在好吃的食物上,我们的生活用品中也有许多洞洞让幼儿看图片,寻找大自然中的洞洞,如果思路再开阔一些会更好

  叶子上的洞洞很出奇,跳出平常的思维圈

  第二张PPT都是吃的东西,并观察每样吃的有一个洞洞,洞洞是不是一样多

  指蛋卷的环节,如果让幼儿描述会更好,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不再局限于指出洞在哪里就行

  第三张PPT里的东西教室里都能找到,我认为直接拿实物给幼儿看并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找一找会更好

  三.寻找身体上的洞洞

  师:我把洞洞变到了你们的小脸上,快看看脸上有洞洞吗?

  师:鼻子上有几个洞洞?师用来干什么的?

  幼:2个洞,用来呼吸

  师:看看,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耳朵上的洞洞有什么用?

  幼:耳朵可以听东西

  师:你们的嘴巴有洞洞吗?这个嘴巴的洞真大,能不能变小

  师:脸上的洞洞有的大,有的小,他们都是有用处的。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可以变洞洞吗?

  (幼儿变望远镜、双手、单手)

  师:我们身体能怎样变出洞洞?请两个小朋友合作变出大洞洞

  (幼儿手牵手变出洞洞)五官上的洞洞观察还不够,还再加入这些洞洞能不能堵住这一概念会更好

  说嘴巴变大时,全班幼儿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时教师让他们将嘴巴变小,声音立刻没了,比维持纪律管用。

  四.游戏,小猪钻洞

  师:你们看谁来了

  小猪:你们好呀,刚刚看到你们变出了许多洞洞,想和你们玩个钻洞洞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找个空地方,快快变出一个我小猪能钻进去的洞!游戏结束小朋友很开心,同时也让所有幼儿参与到课堂中来。幼儿的创造了也在此体现

  :本活动从幼儿的生活中来,从幼儿的兴趣中来。从始至终,幼儿表现了极大地兴趣。从自然、食物、生活中找洞洞的分类较清晰,环节合理,达到教学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1-05

中班科学教案11-0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10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1-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9-07

中班科学教案07-22

(优秀)中班科学教案11-02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08-23

中班科学教案【集合】11-15

中班科学教案(优选)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