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5-01-08 00:04:1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大班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六种不同的答案。

  2、能够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象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记录。

  3、会用比较清楚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并关注和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

  2、幼儿用书第1、3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分铅笔--学习7的分合。

  把铅笔分给两个幼儿,试试可以分几次,要求每次分的答案不一样,进行记录。

  二、师幼交流讨论"分铅笔"的结果。

  师幼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有重复或遗漏,确认分成两份的6中答案:如有错误进行改正。

  三、尝试用标记表示两组相象的分法。

  1、幼儿观察6组答案,找找哪两组相似。

  2、师幼讨论:谁能有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记录单上的6组答案中,那两组是相像的?

  3、启发幼儿大胆地说出各自的办法。

  4、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记录单上最后一列空格,针对"可以给这两组相像的分合式做什么样的标记?在什么位置做标记合适"等问题,鼓励幼儿发表格子的意见和理由。

  5、请一名幼儿在放大记录单的最后一列空格中,尝试用标记表示相像的两组答案。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翻片子。

  2、剪贴格子。

  3、分蜡笔。

  五、交流与分享。

  活动反思:

  《分铅笔》是让幼儿"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能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标记"。在上一次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已做过"找出相像的两组作上标记",因此,幼儿结合7的分合,很快地就完成了作标记的任务,但有部分幼儿给三组相像的数做的都是同一个标记,经过引导幼儿马上明白并进行了修改。在第二环节分铅笔并记录时,我强调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准",并让幼儿完成后进行交流。我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从相像的二组数字中受到启发,能从一组分合数字中推导出另一组,这样的话,7的分合共有6种分法,只要分三次,就能得出6种结果了。从幼儿交流的情况来看,所有幼儿都运用了数字变大变小的规律进行有序记录的方式,说明幼儿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字渐变的规律,这和前几次活动一直在强调"有序"记录,发现记录中的秘密分不开的。在幼儿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一组运用交换数字的方式进行快速记录的方法,给下次活动留下了伏笔。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景”中,并通过参观、游戏、谈话、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整合起来,使孩子了解超市的结构,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去超市购物时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对人民币的概念仍较模糊,于是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旨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纸币,学会使用纸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购物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5元、5角、1元的纸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活动前幼儿对人民币有初步认识,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物质准备:

  (1)布置“超市”,货架上摆有各种物品卡片,并标明价钱。

  (2)装有10个1角、2个5角、1个1元硬币的盒,幼儿人手一份。

  (3)付钱方法展示板四块。

  (4)直观演示1角、5角、1元硬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课件。

  (5)幼儿人手一张存钱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认识硬币

  (1)让幼儿感知、发现硬币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打开盒子。)

  师:“哇,好多硬币!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多少钱的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小朋友把盒子盖起来,老师要考考你们。”

  (2)出示1角课件。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角。)

  “你怎么知道它是1角钱?”引导幼儿观察硬币上的标志。教师小结:对了,它的上面写着“1角”,它就是1角钱。

  以同样方式分别出示5角、1元课件,让幼儿认识。

  师小结:5角的硬币是金色的,上面写着5角;硬币中最大的是1元的硬币,它的上面写着1元。

  游戏:取硬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硬币的游戏:老师说出多少钱的硬币,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这个硬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老师发布命令:“请举起1角(5角、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想不想去超市购物?”

  (想。)

  “去超市购物时,小朋友要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

  拿着钱盒到1号货架购物。”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幼儿在活动前对硬币有了粗浅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实物,通过游戏,从1角、5角、l元三种硬币最明显的特征入手,引导幼儿准确

  认识l角、5角、1元硬币,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2.幼儿第一次购物,探索1角、5角、1元毛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幼儿带着钱盒,到超市1号货架选商品(师设计的每一件商品均为5角钱或1元钱),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

  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集中梳理经验,知道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分别说出5角钱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角来付钱;用5

  个1角付钱。

  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角钱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

  个5角付钱,有的用5个1角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5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5角钱,1个5角的硬

  币也是5角钱。

  提问:“谁买的是1元的东西?你是怎么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元的××,用一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10个1角的硬币付钱。”“用2个5角的硬币付钱。”“用5个1角和1个5角的硬币付钱。”出示课件,梳理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2个5角的硬币合起来是1元钱;10个1角合起来是1元钱;5个1角和1个5角合起来

  也是1元钱。

  师:“原来硬币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角、1元的商品,超市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商品,你们想买吗?购物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的标价,想想怎样付钱简便些?好,请大家拿着钱盒去购物吧!”

  评析:教师在幼儿认识了1角、5角、1元三种硬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了亲身购物的机会,进一步探索1角、5角、1元三种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每个幼儿都只有在付钱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买到商品。幼儿必须先观察商品的价格,然后思考该如伺正确付钱,并将付

  钱方法粘贴在展板上,最后通过课件梳理幼儿经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幼儿第二次购物,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幼儿到超市选商品,教师观察。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

  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提问:“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课件。)

  (1)6角钱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角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角和1个1角合起来也是6角,这种付钱方法只用了2个硬币,简便多了。

  (2)8角钱的咪(mi)咪虾条付钱方式:用了8个1角来付钱;用1个5角的硬币和3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角钱。

  (3)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元,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角或者1角的硬币来付钱呢?”

  小结:可以直接用1元的硬币来付,也可以用2个5角的硬币来付,因为他们合起来是1元,还可以用10个1角来付。还可以用1个5角和5个1角来付。”

  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多种付钱方法。”(请小朋友将商品放进桌子底下的篮子里。)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对数字有兴趣,能够比较正确地表达数字的方位。

  2、愿意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讨论,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1-10数字卡片、数字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生活中存在哪些数字。

  2、小结: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二、寻找图画中的数字

  1、那如果数字藏到了图画中,你们还能找到吗?和你的朋友一起试试吧!

  2、幼儿每人一张图画,和同伴一起交流、寻找。

  3、出示幻灯片,共同寻找幻灯片中兔子身上存在的'数字。

  4、小结:在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对方位的描述确定数字的位置。

  三、寻找表格里的数字

  1、数字藏在图画里,你们也能找到,如果再藏到别的地方去,你们觉得能找出来吗?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数字又跑到哪儿去了呢?(继续出示PPt表格)

  2、尝试用准确的方位词通过隐藏的半个数字找出表格中存在整个数字。

  (第几行第几列)(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

  小结:横过来的是行,竖过来的是列。

  3、通过数字排列规律找出剩余的数字。

  (序数排列规律)(相同颜色表格的数字)(奇数排列规律)

  四、推理判断

  1、出示1-10数字卡片,隐藏任意一张数字,通过表格判断隐藏的是哪个数字。

  2、小结:告知方位,一行一行寻找,相互配合,就能猜到。

  五、延伸

  出示第二张,玩更复杂的猜数字游戏。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将本节活动课,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铅笔?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对了,我们都要用右手。我们的右手很能干,给它戴上红手镯,那左手就戴上绿手镯。今天我们就来区分左和右。

  (二)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发现自身的左右,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戏:看谁做得对。

  让幼儿跟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较缓慢,随后游戏的速度由慢变快。如:"举起你的右手(戴红手镯的那只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左手叉腰(戴绿手镯的那只手)"、"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盖"。"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左边和右边各有哪些物体。

  (三)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请5-6名幼儿排成一横排,说说xxx的左边是谁,右边有是谁。

  2、游戏:幼儿两两结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作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四)操作活动

  1、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画、涂色活动。

  2、请幼儿结合活动材料,说说图上具体的左右关系。

  【活动延伸】

  让幼儿区分左右,加深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左右是一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的相对概念。

  【活动反思】

  一、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的功能来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使学生对左右的认识逐步深入。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幼儿通过操作,能自主探索出10以内的单数是1、3、5、7、9,双数是2、4、6、8、10.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

  2、能正确判断生活中10以内的数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3、培养幼儿的动手和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写有1---10的数卡若干张,1---10数量的水果图若干张;

  2、动物课件;活动重点: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10以内的数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谈话: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老师也喜欢吃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水果,想请小朋友帮忙看看都有哪些水果?出示水果图,幼儿说。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帮我数一数每种水果分别有几个,你们愿意吗?

  二、幼儿操作,探索新知识

  1、教师给每个小朋友一张水果图(图片上有1----10不同数量的不同水果),要求小朋友一种一种水果数,并把数到的数字写在水果的后面。幼儿数,教师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

  2、小朋友表现真棒,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帮这些水果找朋友(就是把相同的水果两个两个圈起来),小朋友圈圈看,圈好后你发现了什么?(有些水果两个两个圈正好全部圈完,有些水果两个两个圈好后还剩一个)。

  3、请小朋友在刚好圈完的一组水果的后面画“○”,在圈好后还多有一个的那组水果后面画“⊿”,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并总结:像这种两个两个圈正好全部圈完的这组数我们把它叫做双数(在黑板上贴出“双数”),像这种两个两个圈圈好后还剩一个的这组数我们把它叫做单数(贴出“单数”),引导小朋友找出10以内有哪些数是单数,哪些数是双数?根据刚才圈画情况,找出10以内的单数是:1、3、5、7、9;双数是2、4、6、8、10并板书出来,再带幼儿读一两遍。

  三、巩固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1、教师谈话:刚才小朋友的表现很棒,现在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教师出示课件:参观动物园,引导幼儿说说动物园都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的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你怎样区分出来的'?2、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份礼物,不过要小朋友动脑筋才能得到,想得到老师的礼物吗?那请小朋友找找自己身上或周围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单数,哪些是双数?找到了的小朋友请举手告诉老师。

  四、教师总结,活动延伸。今天我们找到了10以内的数中单数有1、3、5、7、9,双数有2、4、6、8、10,小朋友开心吗?那回家后请小朋友再去找一找比10更大的数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在告诉老师好不好?现在我们该开火车回家了,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数字卡,发数字卡,请单数的小朋友站一排,双数的小朋友站一排,开火车回家了,结束课堂。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大班10-11

大班数学教案11-24

大班数学教案10-06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12-24

大班数学教案11-13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1-05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8-25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12-28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1-01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