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隐身妙招。
1、师讲述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中有些什么动物?
3、老虎来了以后,小动物们躲在哪里?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
4、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防护本领?
(隐身:让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接近,把自己隐蔽起来,让老虎发现不了自己)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出示PPT: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师: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
(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3、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变色龙——变色,狐狸——装死,壁虎——断尾,黄鼠狼——臭气,龟——硬壳,
刺猬——硬刺,鹿——快跑,牛——角,蜜蜂——刺
4、小结:
小动物们很聪明,想出了许多方法保护自己的,有的会变色,有的.会装死、有的会快跑等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动物。
三、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还有哪些动物时怎样保护自己的?人类在生活中运用了哪些仿生技术?
故事:隐身妙招
森林里的动物正在热热闹闹地开舞会。突然,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叫声。“啊!老虎来了。快躲起来!”正在跳舞的枯叶蝶飞到了树枝上,停在枯树叶的旁边。枯叶蝶就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谁也认不出它来。蜥蜴趴在土推上,它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分不出哪是泥土,哪是蜥蜴。青蛙钻到草丛中,绿绿的青蛙闭上眼睛,谁也找不到它。
老虎跑过来一看,咦,刚才还有很多动物在唱歌、跳舞,怎么一下子都不见了?老虎瞪大眼睛,仔细地找来找去,只看到绿绿草丛、泥土堆和树上的枯树叶。
老虎走远了。小动物们都跑出来:“哈哈,我们都有躲起来的好办法。老虎瞪大眼睛也找不着我们。”
青蛙唱起歌,蜥蜴敲起鼓,枯叶蝶跳起舞。小动物们又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舞会。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气变成水?” 幼儿一时难以回答上来。我就请幼儿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提示在歌曲《云》中这样唱:“白云白,蓝天蓝,……不装鱼,不装虾,装的却是小雨点”。对幼儿讲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后,会变成白云,遇冷后会变成雨水落下来。提问:小朋友在洗热水澡的时候,有水蒸气吗?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儿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办法让水蒸气变成水。这样一下子就启发幼儿想出了好多方法。“找来冰箱里冷的空气。”“玻璃是冷的,把玻璃盖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让它变成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小百科: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餐巾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他们喜欢探索用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让孩子探究到餐巾纸里有纤维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纸绳力量大》,主要是要他们探索餐巾纸里纤维存在这一有趣的现象,并通过操作让他们了解餐巾纸里纤维的走向,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纸里有纤维,,找到纤维走向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单张餐巾纸人均5—9张、2.5升的饮料桶装满水幼儿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餐巾纸“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请幼儿说说平时使用餐巾纸是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张餐巾纸观察说说餐巾纸的特点:软软的`,容易破。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餐巾纸的用处:擦脸、擦手、擦鼻涕等。
小结:餐巾纸软软的,容易破。平时我们用餐巾纸檫嘴巴和鼻涕保持卫生干净。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水桶的重量。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水桶问:“这是什么?”“你们的水桶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水桶提到座位处。
教师说:“说说提着水桶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后总结出水桶很重。
教师说:“你刚刚用什么来提水桶?”
“除了用手还可以用什么把水桶提起来?”
讨论总结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手、棍子、绳子等多种方法来提水桶。
初步感知各种实验材料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集体探索。
1、教师:“你认为薄薄的餐巾纸来能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请用你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后告诉大家实验结果。”
注意:用餐巾纸提起水桶时手不要触碰到水桶的提手。
提出问题:如何用薄薄的餐巾纸来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小朋友,你们有办法么?
(1)、请幼儿用自己的餐巾纸和水桶来实验探索,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你成功了么?
讨论:想一想,小朋友们都用的什么有效的办法?
教师:“××小朋友你来试试,大家看看她的餐巾纸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总结:餐巾纸变的很细,像一根绳子。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尝试改变餐巾纸的形状来提起满满的一桶水。
2、教师:“××小朋友你来做让我们看看餐巾纸如何变成纸绳的,我们大家来学学。”
总结:把餐巾纸对边折几下变的细细的,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劲拧绳就可以做成一条纸绳。
3、大家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做好纸绳后教师发出口令幼儿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再次一起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把纸卷折起来,把纸折得细一些,向一个方向拧绳时要拧得紧一些来试试。
使幼儿知道把纸拧成纸绳,再次提起水桶,观察结果。
(四)、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1、教师:“我们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都成功了么?”
“为什么没有都成功呢?”
了解,知道我们小朋友们同样把纸拧成了纸绳的形状,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实验后的见解。
2、用挂图讲解告知幼儿:把餐巾纸拧成了纸绳时要顺着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这样使绳子提起水桶。
3、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疑问什么是纸的纤维走向呢?引导幼儿思考,大胆猜测。
操作和幼儿一起找纸的纤维走向:拿出一张纸,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方向把它撕下来,看看,一条边不容易撕下来。把纸颠倒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很容易向下撕开。
教师:“小朋友你也拿一张餐巾纸来撕撕看,和老师撕的现象一样么?”
教师总结:这条很容易撕下的边就是这张餐巾纸的纤维走向,说明这张纸的纤维走向是从上到下的。
4、幼儿一起操作,继续经验延伸:
教师:“找到了纸的纤维走向就沿着它的纤维走向把它折起来,然后用力拧成一条纸绳。”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顺着纤维走向拧成的纸绳,再次来试验一起提起水桶,验证试验结果。
5、幼儿用自己再次按照方法提起水桶,探索比较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顺着餐巾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用这样的绳子提起水桶,我们成功了么?”
成功的幼儿掌声鼓励。
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试验。错误的操作幼儿集体给予纠正和帮助使幼儿共同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
纠错:(1)、找正确餐巾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拧绳。
(2)、像一个方向使劲拧绳时要把纸绳拧的尽量紧一些。
(五)、总结得出结论:找到纸的纤维走向后,顺着纤维走向把纸拧成纸绳可以提起水桶,很轻松,不会掉下来,纸绳变结实了,实验成功!
延伸活动:科学游戏很有意思,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加了有趣的科学试验,学到了新知识,知道餐巾纸里有纤维,还找到了纸里的纤维走向。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找找还有哪些物品里有纤维,一起探索学习关于纤维的更多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活动流程
一、通过操作使幼儿了解圆形和球体的不同
1、玩一玩,分一分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片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我发现圆形卡片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放在红色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我发现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硬币、圆形卡片只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篮子里。
小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圆形,能到处滚动的是不是圆形呢?为什么?
3、看一看,说一说
师: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硬币和圆形卡片从正面看是圆的,从侧面看是扁的;皮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小结: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而且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程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二、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体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多种玩法,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3、师幼共同小结球体的特性(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三、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多种玩法
小结与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1-07
大班科学教案10-0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23
大班科学教案06-0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21
大班科学教案【推荐】10-26
大班科学教案【精】09-20
【荐】大班科学教案07-31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09-16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