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意义
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30+24= 和 30—24= 差
30÷24= 倍数 比 30:24= 5: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 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
(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
(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
(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
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
3、学生试做。
要求:
(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
(2)想办法验算。
(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
5、沟通联系。
(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
分别想一想,5/4、4/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
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
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
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
A、3600×+3600× B、3600÷(5+4+3)×(5+4)
C、3600× D、3600÷
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 比是8∶12∶7 ,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
【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
【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
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4+5=9 4+5=9
90÷9×5=50(本) 90×=50(本)
90÷9×4=40 (本) 90×=40(本)
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40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
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
2.口答:(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元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利用旧知识继续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1角是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
是同一数量,那么十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一位小数)
那么百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2)通过观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用小数表示.
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观察米尺.提问:
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写成分数是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
学生观察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
3分米是多少米?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
师生共同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呢?
学生观察米尺后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写
怎样把7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启发学生想:15厘米怎样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经小组
第一位写1.所以15厘米是0.15米.
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
千分之一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启发学生推理得出:千分之一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三位,写作0.001.
9毫米、63毫米以米作单位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米?
63毫米是0.063米.
根据上述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
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IO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启发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
启发性提问:
①上面例子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所以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分别写作0.1,0.01,0.001…等.
阅读课本:95页结论.
反馈:95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明意义,计数单位.
(4)强化概念.
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练习二十第2题、第5题.
2.填空(投影).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第七册中已初步学习了小数,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小数的意义分两段进行.
第一段,理解小数的意义,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第二层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深入一步.
第二段:抽象概括、明确小数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的联系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设计围绕重点,巩固概念,并针对易错、易混题,让学生在正误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米=10分米
=100厘米
=1000毫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1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1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0.001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5-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01-20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1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5-0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30
小学数学教案【精】07-0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7-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7-01
【荐】小学数学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