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2-22 01:25:2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剥橘子,吃橘子,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外型特点和口感。

  2.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橘子的特征。

  活动难点:

  会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橘子;每组苹果两个。

  活动过程:

  1.猜谜引起幼儿的兴趣。

  2.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橘子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的?

  (2)摸一摸:橘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橘子有什么气味?

  3.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1)请幼儿讨论: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2)那我们怎么把他打开呢?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桔子,观察橘子的内部特征。

  提问: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一瓣一瓣像什么?

  4.品尝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说说品尝后的感觉。

  5.大家共同分享品尝橘子,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味道。

  6.小结:

  橘子的`肉是橘黄色的,一瓣一瓣像月亮、像小船;水分多;有点酸,有点甜;有的橘子有种子,种子像一颗颗白色的珠子,吃的时候要吐出来。我们大家都喜欢吃橘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宣纸、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怎样制造一个放大镜。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说倒水,让学生做实验后发现:水倒多了扩散开来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仅滴一滴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

  小百科: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简况

  导入“菠菜”,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 谈话引出“闯关游戏”。

  师:你们想接受挑战玩闯难的游戏吗?

  三、闯关游戏第一关——感知叶子的结构。

  1.给每一位幼儿分发一片菠菜叶,引导幼儿发现叶子的结构。

  2.幼儿以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连着叶的小柄叫“叶柄”。摸上去软软的,就象我们人身上的'肉一样,叫叶肉。还有中间的小小的“小经”叫“叶脉”。

  四、闯关游戏第二关——探索树叶里面的秘密。

  1.介绍材料。

  2.讲解做法与要求

  3.教师操作实验,幼儿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杯子中这些绿色的汁,它就是叶绿素,叶绿素的本领很大,它能够制造出氧气,让人们呼吸;还可以帮助我们净化环境,给我们带来好心情。

  5.幼儿操作实验。

  五、叶绿素作画,评价及欣赏作品。

  1.教师引导幼儿用叶绿素作画。

  2.师幼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欣赏。

  综合评语

  本节课以游戏的方式,幼儿进行探索菜里的叶绿素,让幼儿对整节课都很有兴趣,通过自主探索,能够运用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办法,去探索菠菜叶的构成,幼儿的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船》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船》。

  材料准备:

  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物品的数量感兴趣,有好奇心。

  2.能正确地握笔、画线,完成操作任务。

  3.学习用连线对应比较的方法,比较判断两组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画有大小不同的两串糖葫芦的图片,彩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一,提问:这是什么?你吃过糖葫芦么?糖葫芦是什么味道的?由此导入活动。

  2.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哪串糖葫芦多。

  (1)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说说第一幅图中,两串糖葫芦有什么不一样?

  (2)示范图一,用连线对应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指出两串糖葫芦哪串多,哪串少。

  (3)示范图二,引导幼儿继续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判断出两串汤葫芦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3.幼儿连一连,比一比。

  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幼儿读物.科学》中《连一连,比一比》的练习,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多种不同玩具的玩法。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准备:

  请每位幼儿准备一个玩具(长毛绒的,木质的,等多材质种)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己介绍带来的玩具,并自由玩玩具教:今天呀,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的玩具,请英雄介绍一下他带来的玩具,和小朋友说一说他是怎样玩的。

  2、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玩具的.玩法教:找两个小朋友交换玩具玩玩,你会怎样玩呢,怎样使玩具动起来?(提醒幼儿爱惜同伴的玩具)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教:你喜欢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

  4、请幼儿轮流演示一种玩具的不同玩法教:你是怎样使玩具动起来的?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别的玩法?

  反思:

  这节课幼儿很喜欢,因为他们不但可以玩自己的玩具,还可以和幼儿交换玩,所以他们都很开心。 他们的玩具比较多,玩具很能吸引小年龄的孩子,但他们也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在幼儿自由探索玩具时,我请幼儿有礼貌的方法和幼儿交换,如:"我可以和你换玩具玩吗?""你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会吗?"幼儿在玩具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人分享,又使用了礼貌用语,一举三得。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幼儿平时在吃饭后,或者脸上有东西的时候会去照照镜子,但是他们不明白这里面的科学原理。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以及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感知镜面反射原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镜里镜外影像的关系。

  2、初步了解镜面反射的原理。

  3、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两面。

  2、写有幼儿自己名字的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镜面反射现象。

  1、用镜子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

  :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镜子,你可以用它来照一照自己和教室里的东西。一边照要一边动脑筋,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你看到这些东西时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回到位子后和小组里的好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发现。

  你从镜子里看到了哪些东西,当时你是怎么看的,镜子是怎么摆放的?

  3、:小朋友用镜子看到了在我们身后和旁边本来我们只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这是镜子的反射现象。

  二、探索镜子内外影像的关系。

  1、讨论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镜子的这项本领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很多问题。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

  2、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把你们的名字都写在了纸上,现在请你将纸放在桌上然后用小镜子在旁边照一照,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将你的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集体交流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

  5、

  原来镜子里的东西和镜子外的东西方向是相反的。有趣吧。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三、多面镜子尝试。

  1、小组操作。

  刚才小朋友只用了一面镜子就发现了镜子的小秘密。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镜子,你试一试用两面镜子一起照名字,看看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一边照一边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看你们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2、集体交流发现。

  四、延伸。

  :镜子的秘密真多,看来我们光靠上课的时间是发现不完的。老师会把小镜子放在区角里,你们可以去继续探索观察,发现它的更多的秘密。

  那如果同时用很多面镜子一起照,又会看到什么呢?你可以和小小朋友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

  活动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大考吧幼儿教育 ),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如:

  (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31

科学活动教案02-26

科学活动教案05-27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1-05

科学活动教案[精]07-24

【优】科学活动教案07-25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7-30

科学活动教案【精】08-06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7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