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三峡》(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下面,请同学们追求这个目标,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你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右侧)师及时表扬声音洪亮,读的正确流利的同学。
3、师示范后,生自读课文加深巩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一)
边默读课文,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疏通文意检查,一人一段,师生评价。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估计有疑难的词:
阙 嶂 曦 湍
⑵ 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
略无阙处 重言叠嶂 沿溯阻绝 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生掌握内容后,自由读课文,巩固词句义。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2、生边读边准备。
3、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4、述: ⑴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二)
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着手。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三峡的美。
⑵师举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言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狭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5、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师适度把握)
五、背诵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指名背
六、教师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是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在放射着诗人瞩目的光辉。我相信,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三峡》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三峡》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2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 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
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明确: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奔放美;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清幽美;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凄婉美。
提问3:山,雄浑苍凉,充满阳刚之气;水,浩荡奔涌,蕴涵阴柔之美。我们面对平面的文字,眼前却涌现出生动的画面,这与作者写景手法的高妙分不开。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课文写景的方法,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明确:写“山”和“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夏天的“水”水流湍急,既有“沿溯阻绝”的写实概括,又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形象夸张;写春冬的“水”侧重描摹水之色彩,如“素”“绿”“清”等。写水不离山,写山不离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梳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因花了不少时间在整理字词上,导致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后面处理得较为仓促。
【《三峡》教案】相关文章:
《三峡》教案(精选)07-05
《三峡》教案07-05
《三峡之秋》教案03-09
《三峡》教案[实用15篇]07-06
《三峡》教案(通用15篇)07-06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08-22
《三峡》教案模板集合8篇04-10
《三峡》教案集合9篇04-06
关于《三峡》教案模板合集7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