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9 13:3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角和分之间呢?

  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 1元=( )分

  学生填空以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理解换算方法

  师:有几个同学托老师帮他们买卡片,卡片买回来以后,还剩了一些钱,你们看,剩了几元几角?

  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2角

  师:每个同学要退还3角钱,我该怎么办呢?(把1元钱换成10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原来的1元钱变成了10个1角钱)

  师:原来的1元2角钱就是现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换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来的2角就是12角)

  板书:=12角

  (2)练习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一下.

  订正时问:这道题应该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学例6

  (1)理解换算方法

  师:小芳攒了一些零钱,你们帮她数一数,一共是多少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5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角

  师:妈妈怕小芳拿着不方便,就帮她兑换了一下,请你猜一猜兑换以后,小芳手里是几元几角呢?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进行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随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10个1角换成1元)

  师:15角就是几元几角?(板书:=1元5角)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把15角换算成几元几角.

  (2)练习

  猜一猜:16分=( )角(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4页做一做

  第1题:1元1角=( )角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25角=( )元( )角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订正,重点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第2题: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汇报.

  订正时,对3角+7角=1元 5角+8角=1元3角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1元-8角=这道题要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利用换算关系摆指定的钱数

  老师说钱数学生摆学具:(要摆换算以后的钱数)

  如,师说:1角3分 生摆:13分

  2元1角 21角

  12分 1角2分

  18角 1元8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单位换算)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小时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迁移新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一看见同学们就感觉很聪明,是不是这样?既然如此,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同学们表现如何!

  2.板书出示:老师这有个数,请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先写黑板:12953≈1万

  3.师:你是怎么想的?(省略万以后的位数,就是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舍去。)

  师:得数约等于1万,千位还可以是哪些数?(0、1、3、4)尾数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舍去尾数。

  师:如果得数约等于2万,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数呢?(5、6、7、8、9尾数的最高位等于或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4.师:刚才我们求的是整数的近似数,你能说出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说方法。(板书:求整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真好,和你们一起学习真快乐!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师:今天我们来研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体检,量得身高是(板书):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我们一般怎么说豆豆的身高呢?(学生讲,红红姐姐说豆豆身高0.98米。或1米。看回答情况板书。)

  这就是0.984的近似数,你是怎么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数?你们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于5,把尾数舍去。所以0.984≈0.98。

  谁再来说一遍?(2-3名同学。表扬。)

  2.(如果说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数还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说法和小红姐姐不一样,他认为“豆豆身高约1米。”你能说说他的想法吗?

  (保留整数,就要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看十分位。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1。所以0.984≈1。)谁再来说一遍?。请同桌把这两题的思考过程互相说一说。

  3.同学们真能干,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求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求近似数的过程,你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同。板书:小数。全班读--求小数的近似数,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

  4.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0.984可以保留整数、保留两位小数,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于5,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个位进1,所以0.984≈1.0。)

  5.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值,老师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开,(幻灯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数得1.0,小数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不能,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必须要0占位。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数1.0和1比较,哪一个更精确一些,为什么?

  幻灯演示: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0.5之间,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三、练习。(智力闯关。)

  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来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第一关。保留一位小数。

  0.58≈0.63.788≈3.8

  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几位小数?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数。

  9.956≈109.0448≈9

  2.第二关。在□里填数。

  2.9□≈2.98.5□7≈8.56

  3.第三关。

  姚明的身高约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课。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求小数的近似数

  12953≈1万0.984≈0.98保留两位小数,看千分位。

  小于5,舍去。小于5,舍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数,看十分位。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小数化成份数,把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化成小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想一想:小数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0.1、0.01

  小数分数

  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二、小数化成分数

  例1把0.7、0.009、1.25、0.375化成小数。

  0.7表示十分之七,所以

  0.7=7/10

  0.009表示百分之九,所以

  0.009=9/100

  1.25表示一又百分之二十五,所以

  251

  1.25=1----=1--

  1004

  0.375表示千分之三百二十五,所以

  0.375=375/1000=3/8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再约分。

  反过来,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

  15371

  例2把------、------、3-----化成小数。

  101001000

  :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要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分数写成小数。

  三、巩固练习第94页第1题至第4题。

  四、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评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评析: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校园平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校园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评析: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学生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办法?

  学生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评析: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带着问题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办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学生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学生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评析: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习,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学生既可以比照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总评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学生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20

小学数学教案01-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6-0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1-2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10-13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