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理想的风筝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理想的风筝06-01
风筝教案08-03
风筝的教案10-25
《风筝》教案09-04
风筝幼儿教案04-18
风筝设计教案10-26
风筝的优秀教案11-15
大班风筝教案10-25
《我的理想》教案05-25
我的理想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