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时间:2021-05-27 22:03:0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1

  影片《掬水月在手》中,有一段在播放叶嘉莹先生所经历过的战争时期,这使得我联想到在历史课上所学习的每一场战争,尤其是当我看见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感触尤为的大。这使得我觉得战争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痛。

  这一种伤痛是长久的,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甚至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世代。它就像一把能够割开一切事物的匕首,每当你想起它时,它就使你的伤口再一次鲜血淋漓。我还是无法去切身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我只能够做到说去理解,去感受这一种我无法确切感受到的痛苦。那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条同胞的生命,他们滚烫的鲜血最后凝固成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一些幸存者是否会在深夜中思念着他们已死去的亲人。我在想幸存在世间的人们,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否会后悔在那一天没有随自己的亲人一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是否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中,遗忘会比记住更好呢?若是真的,那我会选择遗忘。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无法在回到从前的生活的,因为他们参与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人类亲手制造与编排的悲剧。

  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中,我不甚感激。感激那一些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热爱自己故土并为之奋斗的先辈们,无论是以一种什么的方式去做,其实都已经值得人们去尊敬。我想苦难是教人厌烦,教人排斥的,但依旧不乏一些化解苦难的人。他们一种无比坚毅的信念去化解生活中的苦涩,以一种超脱现实的乐观去中和生活的苦痛。叶嘉莹先生以诗词中和,他们以信念。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杜少陵是,迦陵先生亦是。

  时间可以抹去一切创伤,总有一天你会将痛苦遗忘,然后好起来。但不是的,有的痛无法忘记,有些伤永远不会好。但你可以做的是,尽你所能的去尝试化解,而不是遗忘或者抹去。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当叶嘉莹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出流传千年的诗篇,当龙门石窟飘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闪烁,古典诗词所讲的“境界”,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掬水月在手》记述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如今已经96岁了。她是要眇宜修的诗词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她生于1924年,长于百年收拢的动荡时代,历经迫害、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一度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王国维所讲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大抵就是叶先生的生命写照。

  这部影片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属于现代艺术的表达。奇妙的是,叶嘉莹先生正是一位勾连古今、遍游海内的人。我真的被这种无与伦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纪录片一样告诉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让你自己串联起看似琐碎的.材料,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叶先生讲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李商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叶老师啊。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来,其中饱含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略显萧索的。因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现传主人格的魅力。叶先生在大陆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纪录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不敬畏地仰望。结尾,她在温哥华时期的同事说:“她女儿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阵子,我们在亚洲中心见到她,她迎面走来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红,但也就这样了。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呢?”

  影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经历的多场苦难,可听她吟咏当时的诗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