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时间:2021-05-18 11:01:2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1

  海德格尔有言:“人充满劳绩,却要诗意地栖居”。生而为人,穷极一生不过是要注定在孤独中踽踽前行。而此时、此生、此地的我们,不要忘记在寻找六便士的同时,也要昂首望一望充满诗意的月亮。

  所谓诗意,其实来自于生活。它可以是寒塘上惊起的一片鹤影,是秋雨后独立的几株残残荷,是两盏浊酒后的惆怅,是一轮皓月下的忧思。它源于生活,是一切“世法”的总和。杨绛先生曾说:“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是也,书中自有诗意,需要我们用生活为其解注。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感: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真正的诗意正在于此,它或许并不艰深晦涩,但它必定发自于生活。

  有诗意,便是为了更从容的生活。太多的世人都是孤独寒冷的,我们走在各自布满荆棘迷雾的道路上,虽不是人人都为“风刀霜剑”所苦,却也难免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感。当我们在参差的人生苦难中百转千回而不得出路时,总可寻求诗意,聊以慰籍心中的郁结。回望历史,陋室中“惟吾德馨”的宣言犹在,伴着玄都观里桃千树的再次盛开,沙湖道上的那个身影在雨中徐行,望着山头斜照携着料峭春风来此相迎。

  回视当下,叶嘉莹把“爱别离”的苦难拉平,用“诗中水月”填补了心灵。樊锦诗将敦煌的风沙平息,用壁画上的色彩渲染人生的诗意,无数的“她们”在诗意的文字中苏醒复活,在诗意的浪涛中洗涤超脱,用诗意脱去苦难的压抑与重负,活出了轻盈与从容,以此来告诉我们:生活,需要诗意的存在!

  充满诗意的人生,不是在虚妄与不切实际中度日,相反地,缺少诗意的人才会活得有理想却没追求,有目标却不现实。当今社会,总有人把卖弄学问当理想,以炫耀知识为目标,视读书为锦衣夜行的遗憾,看似活得现实,实则陷入了虚妄的泥潭,终究会活在他人的褒贬之中。而真正地充满诗意,不仅是“居高而声自远”,更是“登高而小天下”的完整生命状态。如是之人手可摘星辰,却依旧立足于现实的土地上,活得实际,活的高远,素履以往,心之所向!

  存一片苍穹星空于心,掬一捧诗词水月在手,超越孤独与寂寞,跨过苦难与羁绊,我们怀着诗意在人生路上修行。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

  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活法。庸庸碌碌或轰轰烈烈,饱经沧桑或平淡过完一生,无论如何,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看完这部电影后,关于有意义的活法这一问题,也许古人已经早已给我们答案,而这份答案就正在我们常常读的古诗词中。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谢嘉莹老先生的`生平。谢嘉莹先生出生在北平的一个家庭里。电影的英文标题是LiketheDyer'sHand。叶嘉莹老先生也许正是那位“染衣匠”她将自己整个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她的一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她对传统诗词做出的贡献。她自己的一生,便是她创作出的最美丽的诗。但她的一生从来并没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北平沦陷,遭遇政治迫害,海外讲授,晚年回国……在此期间,她一直生活在挫折与打击中,但她都是平淡的去对待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很多事情至少从他的口中说出来是显得非常平淡,看不到像我们普通人常有的大喜大悲,他所做的只是去面对这一切。假如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话,我们又会怎样去应对呢?

  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今天,现在的人吧,包括自己在内,其实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社会上常有的浮躁,做事情很难慢下来,一点点的慢工出细活。或许我们都太功利了,将“成功”看得太重:如果取得一点成功,就喜形于色;失败的话也很容易被打击的一蹶不振。而谢嘉莹老先生正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电影名字叫掬水月在手,我想如果说我们能真正做到掬水月在手的话,我们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于己平淡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而心中始终牵挂的都是祖国。老先生选择去讲演古诗,去做关于古诗的研究,希望的是去传承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那一份平静淡然能使人真正不凡。

  因为自己看得实在太慢,荧幕上的许多古诗词都没能看完,但这些并不影响我感受到诗词的那一份美。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战的战士,“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苦难,我希望自己始终热血。但我更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成长起来面对未来。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相关文章:

1.《囧妈》观后感

2.《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3.暖春电影观后感

4.《无手老师》观后感

5.歌舞青春观后感

6.《起风了》观后感

7.代号12348观后感

8.《嗝嗝老师》观后感

9.暖春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