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18 15:13:4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1

  《在路上》完美的诠释了垮掉的一代的内心世界,我看的是王永年译本,翻译非常好,不懂那些人在喷译者什么,是自己理解能力有问题就别怪译者,我是读得非常流畅的,希望众读者还是从自身找原因,还有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不好然后给你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你也在那乱掰。

  许多人在说《在路上》是本流水账书,是本无聊的书,而我却在里面看到了人世百态,“我”在路上碰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不同,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内心却有着同样的空洞。如果大家抱着一种猎奇,刺激,历险的心态来看这本书,那我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你们不适合看这本书,你们看这本书是对它的亵渎。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它是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的小说,是垮掉的一代最真实的直观体现,想要表现的是那代人内心的焦灼。

  在极度无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支离破碎。迪安没有梦想,没有固定工作,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浪荡在社会上,以无言的行动践行着自身的信仰,他们只活在当下,不考虑任何事,不担当任何责任,只是任意挥霍自己。他们一直在路上,已经迷失在了路上。这便是这代人精神领域最集中的体现。世界已经在现实中把他们击垮,所以他们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意义。

  文中透露出一种绝望,文中无处不透露出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不断的在路上往返,心灵不断的在探寻,多么焦灼的心灵!可直至本文最后一页,也没有个结果,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会知道。他们始终“在路上”。突然觉得迪安很可怜,一个抛弃了一切的男人,一生都“在路上”,他想得到什么?他在探寻什么?他只是个孤独的旅人。

  这是我所理解的,希望大家能够尝试思考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带入感情去阅读这本书,你就会渐渐发现书中人物的“痛苦”,如果你能和他们产生共鸣,就绝不会说这部小说无聊,我觉得这部书是一部悲剧,实在是让人痛彻心扉。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当你和我讨论时,至少证明了你在某个角度理解了这本书。而不是因为觉得没意思而一味的批判。同时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另一本小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先提个醒,这本书更是无聊,闲人可以早早凉快去了。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2

  能在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报告后,打开这本凝聚了一位坚守农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长的成长经历和管理经验的书潜心阅读,于我是心魂俱静的享受。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阅读方式早就从随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让我从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谈谈我读书后的感悟吧!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 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校管理,而是教书育人,“联合”这个理念能否发挥作用呢?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二、思想感情,坚守农村教育情结。

  杨瑞清校长在一所贫穷落后的农村小学坚守了二十多年,他致力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致力于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致力于为了农村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农村小学身不离校的工作了32年。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杨校长奔赴最边远农村学校的青春热情,感受到杨校长开展行知实验班的教育激情,感受到杨校长实施行知工程的万丈豪情。这种对农村教育执着坚守的情结深深的让我动容。在阅读中,我为行知实验班受到两任市教育局长的大力支持而兴奋,为行知小学牵动了国内外诸多教育家的关注而激动。我为行知实验班遭遇一丑遮百好而叹息,为行知小学流失的众多良师而惋惜。

  第一届行知实验班因为遭遇了统考成绩倒数第一的现实,导致“一丑遮百好”的不利局面,当“春夏秋冬”合唱团,劳动实践、生活作文都受到质疑的时候,行知实验跌入前所未有的谷底。这再一次暴露里应试教育的死穴,也揭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真理。读到杨校长把升入各个初中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分别进行跟踪统计后,得出了实验班学生潜力大、后劲足的结论后,我也有扬眉吐气之感。为杨校长执着行知实验的精神而打动。这种对农村教育的坚守,让杨校长排除万难坚持实验,力挽狂澜推进实验,最终从迷离失落中振奋起来,抖擞精神勇往直前,这就是坚守的动力,这就是坚守的魅力。

  曾经去胶南送课,来到一所只有几排平房的小学校,走进墙壁斑驳、房梁破旧的教室,看到的却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课堂上虽然积极发言的学生不多,但是认真听讲的确是全部,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价值,我陶醉在自我实现的愉悦中久久不肯离去,从那一刻起,去农村教书的情结在心田播种。

  听去农村支教的同仁回来说,那里的教学楼是全村最高、最好的建筑,那里的孩子穿着不合脚的大拖鞋去上学,我真的很震惊!关注农村教育,坚守农村教育,我们在杨校长的书中找到了力量!

  三、表达方式,坚持记录教育日记。

  纵观整本书的表达,语言朴实、言辞恳切,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尤其是穿插其中的教育日记,更让我们对这位写了六十几本200万字的教育日记的校长刮目相看。这本书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杨校长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的自然成果。都说“机会垂青有所准备的人”,杨校长准备了二十多年,才能在一个暑假的时间内成就此书,让我们再一次验证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真谛。

  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行知实验的二十年;教育日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了解了杨校长的成长和经历;教育日记,让《走在行知路上》散发着诱人的鲜活气息,走进我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我们的教育生活。

  我也在写教育日记,我发现写教育日记源于自己对教育工作不断的创新和研究,源于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无私的爱。我记录一堂课的教学策略和效果,我记录一个孩子的犯错与改正,我记录我的痛苦的欢乐,我记录我的感想和反思。我去年交流到一所借读生比较多的学校,接触这些新市民的子女让我有个更多的感悟,我给自己的教育日记起名为《七月流火》,我希望自己在一年中太阳最热烈的夏天来到孩子们中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能带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经历。如今,我还想把我的教育日记改良成教育小说,让我对教育日记拥有更多的读者,让学生、家长都能读我写的教育日记,让教育日记成为架起家校沟通的七彩桥梁,为孩子们拥有绚丽的童年留下丰厚的记忆。

  行知路上,你我同行!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3

  每当看到杰克·凯鲁亚克所著的这本《在路上》,我就会想起书中迪安问萨尔的那段话:“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假如,把这段话放到现在去问手里擎着iPhone正全神贯注的青年人,我想,能回答上来的没有几个。当然,我不赞同就认定他们就是垮掉或即将垮掉的一代。

  如果说,《在路上》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这一点都不为过。它不仅影响了当时一代美国人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已成为青年人追逐精神自由的代表语。这本书穿越了几代人,在每一代人身上都会留下印痕,并显示了它的普遍影响力。

  《在路上》,以迪安为主导的萨尔、玛丽卢等几个青年人,以追求自我,追求张狂,追求不可预知的目标,谱写着他们的放纵、亢奋、麻木甚至孤独和扭曲,并为此横越美国大陆的追求而筋疲力尽。

  《在路上》这部作品里,凯鲁亚克笔下的萨尔他们,在美洲大陆上的疯狂自虐和无休止地往返奔波,意在寻求本能的心理释放,寻取自我精神的自由。他们肆无忌惮地在爵士乐里性放纵,甚至吸毒,表现着渴望灵魂解放的极端,也正是凯鲁亚克想要表述的“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想要表现这些青年人在癫狂了的快乐里,其实是在痛苦着内心,祈求得到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仰望树立一个新的信仰。

  萨尔《在路上》十分空虚的感叹:“啊,美好、温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搂着你的姑娘,喝喝酒,说说话,啐啐唾沫,简直是天上人间!”这正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悲伤曲,他们用精神的麻痹去追求本真,失去了道德底线。他们在每一座城市都希望能到达梦想的终端,但每一座城都带给他们失望,又是他们颓废的一个新开始。他们更加疯狂,更加萎靡,就那么一路的走着。这一条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能让任何人看见,又可以让任何人去走的路,究竟在什么地方?又怎么去走?没人给他们回答,也没人能够回答得了。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描述的是迪安他们极端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反叛与追求,他们的仿涅与痛苦,其实是包括他本人对垮掉一代纵深的思考。

  《在路上》这篇作品里,生活在内外矛盾无限扩大中的青年人,他们用青春选择了反叛,坚韧的要与现实决裂,十分偏执地踏上无归的探索之路。因为,他们想抛开对他们束缚着的枷锁。迪安们找出路的`心是疯狂的,追寻着他们所需要的生存价值和他们生理上所需要的爱情,以及所有的其它。

  如果说,《在路上》的青年人们,在颓唐荒诞里上路,在自我麻醉里行走,内心世界在空虚着,那么,这种空虚就是忏悔,对道德的忏悔,对做人责任的忏悔,对人生价值的忏悔。这些忏悔,在杰克·凯鲁亚克的笔下彰显的十分浓郁。

  也成为了有争议的巨著。

  这些青年人的一路所行,应该说,就是杰克·凯鲁亚克内心世界的整体反映。这大概是杰克·凯鲁亚克的自我解白,也是对当时时政环境的真实写照。

  因为我未曾在那个国度的那个社会阶层出现过,不清楚那种歇斯底里的时代过程,只能从这部小说里了解这些被褒贬的敢于蔑视政治权威,勇于挑战世俗观念和传统道德以及将法规法纪置之度外的青年人。也只能被杰克·凯鲁亚克所感染,无法不认同这个国度里的这一代,的确是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4

  你的梦想是什么?当工人、医生、科研人员,还是农民、记者、勘测人员……不论干什么,都是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现在是小学生,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行进在逐梦路上。

  《筑梦路上》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还告诉了许多另外的道理,几乎每一篇都藏着一个道理。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发展、人类的未来,在创新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我们应从他们身上汲取这种精神,向着一个目标,锲而不舍地去追求,百折不挠地去努力。

  第二章讲的是近来农村的变化。

  虽然现在城市和农村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现已经有所变化了。我们需要的是城市和农村手拉手,比翼双飞,需要的是发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与贫困地区一起进行幸福生活的'“大合唱”。手牵手,大家一起走,这样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就指日可待。

  第三章的内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和摇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将来,中国一定会因为有我们而更加美丽。

  第四章告诉我们: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都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住一个地球村。虽然我们语言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彼此心连心,手拉手,在这个开放的世界,让我们张开手臂,携手同行,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章,我知道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们要用爱去感恩,用爱去回报,用爱去孝敬,用爱去奉献,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情怀。他们普通、平凡却让人惊叹和感慨,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岸,小小一滴水映出了太阳的辉,假如在我们的周边,能汇聚起无数这样的小小水滴,那么大海一样的风采就自然形成。

  逐梦路上,我们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勇敢前行,逐梦路上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路高歌。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5

  不懂在他们的世界里,有没有责任两个字,他们一心想追求自己的那种自由,但因此给身边的人带来了痛苦。我不是这种人,不知道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不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只是觉得你不是一个人,你有家人有孩子,你走了,他们由谁来照顾。

  我也是那种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不想被束缚,但是在生活中又被种种的条条框框阻碍了自己的脚步,因为我要生存下去,我就必须按照这个社会的生存准则来。

  看到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的一句话,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去计较别人的不解和指责,因为他内心有着国王般的骄傲。所以在朋友们数落迪安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低着头说是啊是啊。

  这估计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其实有时候看书不要咬文嚼字,不然即失去了阅读的快乐和享受。这里面的.对话翻译的有点生硬,但是描写风景,人物的刻画,内心的描述,都很好。这样的文字功底怎么练就呢?我想在文学上我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正如书名,在路上,我们始终在路上。没有终点。终点就是我们的生命停止的那天。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6

  《在路上》,是美国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五十年的第二部小说,世俗叛逆与抗争着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任务心灵自传,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人”的代言人。

  整部书描写的是一群不务正业的人,想到任何地方去查看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一直在路上寻找,搭乘免费的火车、汽车旅行。没钱的时候,自己去做临时工,情况更差的时候只能求助了家人或朋友汇车票钱,攒够了旅行的费用就继续上路。常年跨越整个美国,喜欢去酒吧喝酒、听“曼博”音乐、找女人,喝的烂醉如泥,还抽,拿现在的观点评判,纯粹是个社会混混、说他们颓废还算客气,所以说他们垮掉的一代人,再恰当不过了。

  精神层面,他们一直在寻求,每个人都不满现状,更不安分着去为生活正常工作,他们寻求自由,在路上如流浪汉般,仍然精神抖擞。他们按照自己的目标,穿越整个美国,欣赏沿途的风景,勾搭遇见的姑娘,彻夜烂醉在达到的每个城镇的酒吧里,寻找刺激,毫无顾忌的相互自由。但是,他们对朋友真诚,彼此之间可以赤裸裸的交流,引用书中作者对迪安赤裸着迎接朋友时说的:“迪安可以赤裸裸的迎接任何一个人,哪怕他今天开门迎接的是总统,他可以赤裸裸的迎接整个世界。”他们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朋友,坦诚而不欺骗,尽情享受自己的人生,一直追逐着,享受在路上的自由。

  回首自己处在的环境,世界越来越开放,地球越来越小,物质在不断富足,但是我们的圈子在不断缩小,精神生活更谈不上温饱。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所谓的奋、拼搏,绝大部分是以金钱的.数量来衡量标准。真到了人们所言的“不笑娼,只嫌贫”,那这个社会会如何一直以来,我都以“简单生活、低调行事”来作为自己的基本人生格调,自己也似乎处于与世无争的状态,只做自己的事情,对周边的事情麻木,不追求衣着时尚但必须整洁,希望自己能以朴实、真诚的对待他人。现实却让我碰壁再三,让我更加迷茫,这个本不该是我这样一个已过而立之年人应该有的状况,相反应该人生目标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面对挫折,我只能告诫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够,是自己不够优秀,略带阿Q般的让自己坦然接受,其实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始终如一的坦然,何况我这样一个凡人。

  穷则思变,变则通!但愿,在今后寻求的道路上,有艰辛,更有喜悦!让心灵真正自由飞翔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与千千万万在路上的朋友共勉。

《在路上》读书笔记范文7

  一、许久前观赏电影《荒野生存》,很感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活,但最后终究没有这样去活。现在阅读小说《在路上》,又有类似感觉。很多时候,一切疯狂仅在心里翻腾,因为我知道自己摆脱不了习惯,习惯的生活,习惯的气候,习惯的睡床,还有黄昏时刻一杯习惯的绿茶。习惯好像一棵树,在一个地方站久了,就会生根抽叶开花结果,再也不愿意挪步。

  在《在路上》中,迪安是有勇气的人,就是不会被习惯约束着,不会长久地被束缚在某个地方,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过着可以预见而波澜不惊的生活。他喜欢背叛渐渐熟悉的环境,喜欢在路上。是的,在路上。

  二、在路上,这三个字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在路上,意味着已经启程了,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在路上,有点宿命的意味,意味着可能没有终点,所有的异乡都是路过的,所有的风景都是往后退隐的,所有的清风轻快地欢叫的,所有的梦想拍打着翅膀先行的'。

  在路上,会感觉自己属于世界,又疏离着这个世界;奔走在世界里,又陌生着这个世界;热爱着世界,但又恐惧着这个世界。

  在路上,去哪里?干什么?为何目的?一直在路上的人,会不会想着这些问题?迪安不会考虑如此累人的问题。如果把这三个问题都想明白了才启程,那不是迪安的“在路上”,而是繁华城市里小白领的旅游。

  在路上,所有的需要都在路上。去哪里?在路上!干什么?在路上!为何目的?在路上!迪安是神圣的傻瓜,过着悲哀又热切的生活。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不安,无法在一个地方和一个女人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因为他在寻求,寻求一个地方,寻求一个人,寻求一种生活,寻求一种精神,可以安顿他们一直流浪的心灵。

  三、如游鱼这样的宅男,藏在家里读《在路上》,有反讽的味道。或许,肉体已被囚在寒舍,可心已经潜出闭塞的房间。想起《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一辈子就困在船上,他愿意如此自困,他情愿如此自缚,因为他的心随着双手飞舞在黑白琴键上,翻过高山奔过草原潜过深海走过城市越过沙漠,一直在路上。是的,1900的心一直在路上,寻找,再寻找。心的旅程即是他的生活,他不奢望谁来理解他,其实,也没有谁能够理解他,就好像没有谁能够理解迪安为什么将“在路上”当作生活。

  四、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间,她的空间注释着:一路走来,这样无奈,这样精彩。仔细想想,用这句话概括《在路上》里的迪安的折腾也是比较适当的,再仔细想想,这句话用在许多人身上也是没错。每一个心跳迟缓又还疼痛的人,每一个沉没在生活下又在扑腾的人,每一个孤独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个忧伤着又自我逗乐的人,你们都在路上,因为你们总觉得远方在远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种意义,值得你们一直跋涉。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一直在路上。生活着,就是在路上。思索着,就是在路上。痛并快乐着,更是在路上。

  或许直到走不动了,死在路上,一颗灵魂才肯歇息,和路边的青草一起微笑在春风里。

【《在路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在路上作文03-11

在路上随笔08-31

在路上励志语录11-20

在路上小学作文02-05

路上的风景初中作文01-06

上学路上小学作文03-04

《马路上》教案03-13

大班安全教案:旅游路上07-17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作文11-27

奔波在路上的朋友圈说说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