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麦家《暗算》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麦家《暗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麦家《暗算》读后感1
友人给我推荐并赠送了麦家的系列小说,麦家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小说,如他所说: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开创了中国特情小说的先河,名字可能是一个笔名,但他的文章极有特点:一是明确地显示了他的性别和理工科出身:长于数字,长于方位,长于说明,长于制造气氛,短于爱情的描述,短于情节的构思;二是显露了他曾经的经历,他也许仅是一个外围的谍报工作人员(否则就不可能被允许转业),但了解整个情报工作的运作过程,使读者在一个万分陌生的.环境里看到了一个个更陌生的畸形的天才。
麦家的文章不同于谢尔顿的小说,天南地北地变化故事的地点---虚无的宏大,也不同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在特定范围内逐一排查锁定目标,再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他的小说是描写一个极小范围内的一个人,放大其的曾经,设定被命运注定毁灭的人生,诡秘、灵异、悬念、哀伤,感动到令人绝望,痛苦和恶心,半夜看完其中的一部,忍不住冲到卫生间干呕了一阵,记忆中只有看张洁的《无字》和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时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对英雄的崇拜而只有对被剥夺自由的天才的扼腕长叹、没有对神秘土地的向往而只有对组织无边法力的敬畏,没有对自己无缘谍战的惋惜而只有对自己是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活的人的庆幸。
从小看过不少关于间谍的文艺作品,从《保密局的枪声》向梅饰演的风韵妖饶的女特务,到真实的关露、张露平和郑苹如,从探知珍珠港袭击情报的佐尔格、到现仍不知其真实下落的川岛芳子、从整人无数遭到报应的贝利亚、戴笠,到全家均被我党除奸用硝呛水灭尸的顾顺章、从随时准备献身事业而自绝后人的潘汉年、到文武双全的陈赓大将,曾给年少的我带来无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象,过去的文字上说的均是他们才智过人的非凡能力,而非心狠手毒的职业要求,谁也不知那个旁人永远不可能知晓的领域里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永远不能揭密的事情!
电视剧《暗算》热播时,仅因为对其名字的反感而没有观赏,总想到巴蜀才子魏明伦曾为《十面埋伏》作的歌词:“山埋伏、水埋伏、情场埋伏、官场埋伏”,这首词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也引起了上层的高度不满,谁来埋伏我们?一定是暗算我们的人!我们什么地方值得暗算,就需要自己暗算一下自己了。
我们需要审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往,而且还有心里最阴暗和无望的空间,这种绝决的残酷如同麦家给我们提供的扭曲禁锢的世界。
麦家《暗算》读后感2
花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图书馆借来的《暗算》。
我借书,首先就是看作者,听过的,有名的,才会去看他的书。没见过的作者,除非书名特别吸引人,要不然坚决不借,因为借来也不见得能看完。
《暗算》这个名字并不吸引我,因为我一向不喜欢看谍战片,但是看到作者是麦家,我还是决定借来看看。几年前买过麦家的《人生海海》,来来回回翻看了几遍,仍旧无法从故事中抽离出来。上校传奇的一生,最让人意难平。
《暗算》这本书,读起来比《人生海海》轻松多了。
它由三部分组成,分为上部(听风者)中部(看风者)和下部(捕风者)。
每部分内容是独立的小故事,讲述一两个人物的传奇事迹。
翻开《序曲》,带我们走进特别单位701的故事。所谓701,就是国家的情报机构。主要包括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
整本书的三部分,上部听风者就是讲述擅长监听的人,中部看风者就是讲述密码破译的人,下部捕风者就是搞谍报的人。
瞎子阿炳就是听风者的主角。书中这么形容阿炳:阿炳是个怪物,生下来就是傻子,三岁还不会说话,五岁还不会喊妈。五岁那年,发高烧,在床上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居然会张口说话了,可眼睛却又给烧瞎了。奇怪的是,虽然他什么也看不见,但他知晓的东西比任何人都多。半夜村里进了小偷他知道,谁家媳妇养了野男人他知道……这一切得益于他的耳朵。
阿炳一来到701,就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他能在极短时间内从二十组不同信号中找到目标信号。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阿炳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当时我方正在检测敌方电台频率,较长时间都没有进展,阿炳凭一人之力找到七十三部电台,共一千三百零九套频率,占电台总数86%。连最后极好难度的十二部电台也是阿炳找到的。
他被701当做神来看待,人人都敬仰他。而他最后的结局竟然自杀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中部看风着有两个故事,有问题的天使和陈二湖的影子。
先说说有问题的天使。
她是个天使,但并不完美。她是个有问题的天使。
她叫黄依依,是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1946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国民政府保荐到美国麻省理工攻读数理学博士。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签发的欢迎海外爱国之士归国建设新中国的21位成员名单里就有黄依依。
黄依依在极短的时间内破掉了乌密。乌密是当时欧洲少有的高级密码,保险期限至少十年之上。而黄依依竟然不到一年时间破译了,她一下子成了神人。提出的任何要求,人们都不会拒绝她。
而她,提出的要求却是要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婚。她的悲剧也源于此。
不是死在手术中,是死在手术后。
也不是死在病房里,而是厕所里。
下一个故事和陈二湖的影子,下次再说吧。
【麦家《暗算》读后感】相关文章:
麦哨教学反思11-29
语文《麦哨》教案11-18
麦琪的礼物教案11-13
《麦哨》教学反思01-10
语文教案:麦哨11-16
麦哨语文教案01-16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2-26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30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