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时间:2024-10-11 09:03: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1

  你从汴梁走来,雨吹不散尘埃;当你经过河南时,人们的哭声无法解开你的枷锁;当你穿过淮河时,3000英里的淮河无法洗去你的委屈。走了很长一段路,我终于到达了黄州。一声长叹,两行泪流满面,三年不知名,家人四壁,身怀千古绝唱之能,却才华横溢,胸怀万世芳名之志,却龙盘凤逸。这就是你在黄州的生活。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他称自己为“闲人”,但我认为他应该被称为“孤独者”。孤独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孤独;第二,孤独无处不在;第三,失去亲密朋友的孤独。

  他的目标是造福一方水土,为人民赢得福祉。从杭州的苏堤到广州的供水系统,再到尽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律,他都为人民着想,但从不顾及自己的私利。但现在小人得势权臣当道,他崇高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杭州大旱,400万灾民如饥似渴地等待救济,但朝廷只援助了20xx块石头粮食,还被层层剥削。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举手?这是其中之一。

  其次,正如康震教授所说,苏轼被贬黄州不是一个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可能就没有《念奴娇》的豪迈壮丽和《赤壁赋》的沧桑。在“乌台诗案”之后,他明白了一个人被诬陷,即使死了也不能死。因此,苏轼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谨慎起来。虽然他充满了知识,但没有人敢和别人说话;虽然杰作频繁,但要小心让别人知道。“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种意境上的孤独。

  第三,苏轼被贬后,大部分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了联系。苏轼的信是用美妙的、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经过千辛万苦却没有消息。知道自己是正义的,却被亲人冷漠拒绝,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的水似乎是一面镜子,展现了苏轼内心的想法。“但少闲人如我耳”是孤独者最悲哀的忏悔!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2

  苏东坡是个“闲人”,但不是。“闲”在被贬黄州后,远离朝廷,过着艰苦悠闲的生活。不“闲”的是文坛宗主的心。

  人生的巨大落差总会造就另一个人,苏东坡也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万人敬仰,天下都羡慕人。他目前不是“闲人”,而是“文人”是站在文坛巅峰的诗人。然而,他的“文人”生活却成了他自嘲“闲人”的机会。如果人们太出名,他们会嫉妒。多亏了古代的独特性,“三人成虎”、在舆论的压力下,他卷入了“乌台诗案”。但正是在这个监狱里,我不忘给弟弟写诗。就连狱卒也为他的亲戚准备了洗脚水,这都体现了苏轼的魅力。他从不闲着致力于文学。

  被贬到黄州,他从未有过的生活让他在逆境中成长。开放的心情是在无数次的鞭打下形成的。一开始你是苏轼,后来是苏东坡。他不愿意死,但心态顽强,自称“东坡居民”,种菜、生活、养田。悠闲的.生活洗去了他疲惫的心,褪去了万人敬仰的光辉,此刻只为自己的生存而活。然而,他的心并没有因为被朝廷贬级而停止成长。经过深刻的自我反省,他反对自己对他人的欣赏,沉迷于赢得他人赞誉的肤浅生活。这一次,他没有聪明地调整自己,而是认真地分析。就这样,在被贬的时候,寻求自我的大问题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你想让我说,这是有价值的。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人。之后,成千上万的人效仿。正是在不幸生活的各种锤炼下,一个人真正的灵魂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人们总是不能低着头走路,他要么倒下,要么站起来勇往直前。他的个性突破了枷锁,就像鸟儿突破了外壳,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如此强大的冲力塑造了苏东坡,他忽视了嘲笑,洗刷了世俗世界,具有独特的精神。

  他不闲着,可以说从来没有!因为他追求的不是梦想,而是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这和死灰色有什么区别。正是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生活,才能奏响永恒杰作的前奏。在苏东坡精神成就的那一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而自我的苏东坡,一个追求自我的勇敢者,一个永远不会“闲着”的文人。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5-2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2-2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08-28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6-22

记承天夜游教学反思01-08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04-21

寒山寺导游词01-06

四川广德寺导游词范文02-12

最新的福建开元寺导游词范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