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童年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童年有感 篇1
童年是一幅画,开满了艳丽的鲜花;
童年是一朵花,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童年是一首歌,谱写着天真的旋律。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作家常新港写的《我亲爱的童年》这本书,感受很深。作者的童年生活在文化的革命这一特殊时期,不但生活极端贫困,而且遭遇的困难也很多。但作者那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却深深打动了我。
与作者相比,我感到非常羞愧。我们是00后的少年儿童,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皇帝、公主般的生活。可是我们却依然抱怨着:作业太多了,压力太大了,玩的时间太少了……这样的话经常挂在嘴边。我们就如同温室里的`幼苗,虽然享受着父母太多的爱,但是却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我要向作者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做一个坚强勇敢、懂得感恩的女孩。
童年是人生命成长中的第一个阶梯,成长进步的第一个脚印,未来旅途的第一个驿站。童年非常短暂,我们更应该珍惜,让它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愿我们的童年像阳光一样明媚,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
读童年有感 篇2
哲人说:“世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又说:“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它的使命。”——题记
童年像一杯纯洁无暇的白开水,我们向里面加入何种原料,它都会小心的收藏,永远地刻在我们脑海之中,让我们舍不得,更不忍心去触痛那些美好的回忆……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暑期的一个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跟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幼小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xx,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跟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跟丑恶。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跟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跟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跟充满爱心的人。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童年》以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严厉而暴躁的外公,有慈祥的外婆,有爱喝酒闹事的舅舅,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还有会跳舞的`“小茨冈”:有抬起长腿踢妈妈的继父,有称为“奶奶”的绿老太婆,有孤僻而执着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有自杀的小偷彼得伯伯,还有一群玩草鞋大战,去冰天雪地的小岛上偷木板过活的善良小流浪汉……
而小阿廖沙正是以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生活在这群人中,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应对困苦的生活;苦难让他明白,俄罗斯人大多像小孩子似的,喜欢拿忧伤来逗乐,玩弄,不为做不幸的人而羞愧……正是从这个足迹里,走出来了一个文学巨人,世界因他而增辉。《童年》,也为我们认真了解一个伟大民族打开了一扇小小窗户。
想想我们的童年真是跟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有老师辛勤的培育;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但拥有着这些的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有些人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他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这些人是多么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应该不再浪费;应该学会珍惜。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从中读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获得珍贵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学习了作着刻画人物性格的匠心独运跟简练的叙事风格。高尔基的生平使我明白:其实人生只有三天,那便是昨天、今天、明天,让我们将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读童年有感 篇3
童年阅读感受:今天,我读完了《童年》第八章,我从“我越来越喜欢看他们玩耍,我的心已经跟他们在一起玩了,我喜欢他们之间的友爱的气氛。”这一句话看出了我在那黑暗的`狭小天地里对光明的追求对友爱,温暖,幸福人生的向往,我从“他对我很亲热,请大家吃他心爱的果酱”中的‘心爱’一词看出了彼得伯伯是一个热情,心肠好,有福同享,对人们友爱,很好的一个人。
读童年有感 篇4
寒假里,我读完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尔基童年的生活。高尔基三岁丧父,跟随母亲住在外婆家。外婆对他的呵护关爱和细心照料使他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亲的人。他的外公是开染坊的,随着家业败落,外公对工人们的冷酷与绝情渐渐显露出来。高尔基因染坏一块桌布,被外公打得死去活来。他也曾同邻居的孩子们出去捡破烂,感受到了他们的友谊。这种种体验让他对人生有了深切的感悟和美好的期待。但好景不长,外公与外婆经常打架、争吵,最后,外公和外婆分开了。高尔基也开始了闯荡生涯。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不是快乐的,他是在争吵与挑衅之间度过他的童年,当然其中也有一份珍贵的友谊。和他的童年对比,我不禁感觉: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呀!爸爸、妈妈尽量让我们吃好、穿好。学校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玩耍,其乐融融。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相信你是最棒的!
【篇六:《童年》读后感】
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回首自己在童年时候的朝朝暮暮,难免有些留恋。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但年幼的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后才发现,相比之下,原来我就是那在在温室里长大的花儿,从小就不用为生活担忧,父母会尽力给我想要的一切,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享用这一切。
高尔基在很小时就失去的父亲,母亲因无法养活他,把他送到外祖父家生活。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艰苦生活。高尔基的童年是在的俄国度过的,很多同龄人都说:“如果我的家庭背景和高尔基小时后一样,我也能像高尔基一样独立生活。”但是谁又想过这其中的艰辛和坎坷呢?
社会是很复杂的,也是最现实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对你百依百顺,大家都是对手,你没有实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高尔基身处逆境,他的身后没有人为他加油,但是他照样能够坚持下去,取得胜利,这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和前进的动力。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又有父母在身后作我们的精神支柱,给我们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读童年有感 篇5
说起我们的童年,大家应该都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吧!可高尔基的童年却是灰暗无光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去看看高尔基的童年吧!
本书作者是伟大的高尔基先生,他出生于贫苦家庭,生活很不好。《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所以,书里的内容都是高尔基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事。
《童年》这本书主要写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意为最大的痛苦)三岁时不幸丧父,跟着母亲来到了外祖父家生活。可这就是阿廖沙痛苦命运的开始,来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动不动就打人。两个舅舅又因为争家产经常发生争斗。几年后,母亲患病去世,外祖父破产,他被迫流落街头,独立谋生。在《童年》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有一次,阿廖沙因为好奇,就拿了一块布放进大染缸里。不幸的是被外祖父发现了,外祖父用泡过水的树条抽打阿廖沙。阿廖沙差点被抽死,好在外祖母奋不顾身保护了阿廖沙。
在如此恶烈的情况下阿廖沙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点令我非常佩服和心赏。在读《童年》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很辛苦,每天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还要受着生活中种种委屈。看完《童年》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我过得很幸福,有房子住,能吃饱饭……既然我们有那么好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还要抱怨生活的苦呢?与其抱怨生活,还不如好好地,快乐的活着和学习,珍惜当下。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希望。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
读童年有感 篇6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
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高尔基小名叫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其中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小学生作文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
"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生命匆匆的交错,它再短也盛开过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读童年有感 篇7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的。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和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她还提出了儿童发展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
一、对儿童的认识。
书中讲到,儿童拥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这种本能,能使儿童做出惊人之举。如果这种本能遭到了破坏,那就意味着儿童将会软弱和缺乏活力。成人对这些不同的状态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的力量。
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这就像一束光能把他的内心照亮,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以一种独特的、强烈的方式来对待外界事物。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才会感到疲劳和乏味随之而来。在一种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将随之燃气。在这种节奏感的刺激下,儿童不断地去征服,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欢乐和幸福。正是通过这种在心灵中燃起的激情之火,人们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才会日趋完美。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但如果儿童在敏感期里遭到了障碍而无法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扭曲。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而事实上他们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年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或愤怒。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为何有这种表现的原因,就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以为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的抚慰而已,我们因此认为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任性”或“发脾气”。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这表达了他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对杂乱无序的反感。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危险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我想,我们应该抓住儿童的敏感期,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其自由的发展,从而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同时,我们应改变以往对儿童发脾气的认识,多去思考”发脾气”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批评。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这种敏感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秩序感使他们能认识到每样物品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方面支配它。儿童对秩序的需要犹如动物需要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就能从他们将来要支配的环境中得出适应的原则。由于儿童是由他们所在的环境塑造的,他需要精确和确定不移的原则来引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地、建设性的模式。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地快乐,这也许可以从年龄很小的孩子们做的游戏中看出来。这些游戏由于缺乏逻辑而使我们吃惊,但游戏所能提供的唯一乐趣是使他们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们。有时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秩序性来辅助教学,从而使儿童自然地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对成人的质疑。
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成人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年人把儿童看做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而已。因为把儿童看做是脆弱的和没有自理能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就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的事。因为把儿童看做是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因而觉得需要他们不断地给予指导。总之,我们也许可以说,成年人把自己看做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成人把自己当做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自己为样板来塑造。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必须马上予以纠正。
实际上,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使儿童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得到自由的的成长和发展。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成人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须努力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适当地帮助儿童。这应该是所有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由于儿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儿童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成人就必须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
在童年时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本性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他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成人能够鼓舞儿童去行动,因为他就像一部打开的书,儿童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成人要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行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才能看清他的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这样做,相反只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那么,他不但没有鼓励和教导儿童,反而把自己的快节奏强加给了儿童,并通过暗示的力量使他自己代替了儿童。我们只有改变过去以往的观念,多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对儿童多一些理解和关注,才能给儿童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师的心理准备。
对教师而言,观察儿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为了发现这些潜意识的弱点,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引导。我们必须像其他人看待我们那样对待自己。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点,以及自己的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儿童的脾气”,或者“纠正儿童的错误”,甚至是关注“原罪的影响”。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发怒是一种罪恶,谨慎的态度能控制发怒。当我们跟儿童打交道时,他们不理解我们,也不能保护自己免受我们的侵犯。他们接受我们所说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接受虐待,而且每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他们总会感到错在自己。教师应该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儿童并不能用理性来判断待遇是否公正,但儿童能感觉到某些事不对头,并因此变得抑郁和心理扭曲。儿童出于对成人的怨恨或对轻率行事的成人的反抗,就用怯懦、说谎、出格的行为、没有明显理由的哭闹、失眠和过度的惊恐来表现,因为他们还无法用理性弄清楚抑郁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自我反省,摒弃专制,必须去除内心的傲慢和愤怒,必须学会如何使自己变得谦虚和宽容。这些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将给予我们所需要的平衡和沉静。教师必须沉静,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童年的秘密》给我的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读童年有感 篇8
我自认为我的童年虽不如公主与王子般完美,但至少是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个性是父母把我当做“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简直整天就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
但我读完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禁为小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深切的同情,心里显得个性沉重和压抑。
天哪!如此比较,我的童年与阿廖沙的童年竟有天壤之别。我的童年是彩色的无忧无虑的。而阿廖沙的童年却是痛苦不堪的,他时常因为犯错而遭到外祖父的毒打,有一次,阿廖沙因为染坏了一匹布,而被外祖父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那也许是一种我无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没有烦恼和痛苦,重来不用思考衣食往行不需要为生活去奔波,我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所以,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是最幸福的人。我们多数人理所当然的社会和父母为我们创造的一切。拥有着这些,我们这些小朋友还并不知足,总是奢求更多,例如:文具要高档的,衣服要名牌的,更有甚者整天沉迷于网吧……此时,我们因该感到惭愧,就应悔过自己的奢侈,我们无疑是在糟蹋父母的辛勤血汗。
我们不少人在优越的条件下玩物丧志,变得越来越懦弱了,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逃避或是走捷径。而阿廖沙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并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所击垮,而是满怀信心,奋斗拼搏,越来越坚强,感悟许多人生的哲理,并不懈的追求光明和真理,最终成才。
正像高尔基所说:“是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能坚强地活想去。”
所以,让我们珍惜我们此刻所拥有的爱吧!那样会更幸福。
读童年有感 篇9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所不同。虽然我不知道别人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但我清楚的知道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一开始我认为父母偏心,把弟弟视如珍宝,对我却不屑一故。
可当我看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我才明白:我的童年也许不是最美好的,但对我而言是最幸福的。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而马克西姆·高尔基则是他的笔名。在俄语里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这也可见高尔基的一生是多么的痛苦、凄凉、悲惨……
走进《童年》这本书,就相当于走进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死后,他便随外祖母和妈妈住到了外祖父家。可外祖父家里的人真天勾心斗角,让高尔基很反感。如果是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恐怕连话都不敢讲了吧!哎,当我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为自己感到幸运,幸好我没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
但值得高兴的是,高尔基有一个善良,会讲故事却胖胖的外祖母,父亲死后,她是高尔基童年的唯一的守护神,她关心高尔基,常常给高尔基讲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让他懂得了“真、善、美”有句话说的没错:“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他的外婆虽然不能及时的阻止上帝为他关上门,但她却教会了高尔基如何守住那扇窗。
高尔基在上了一段学后,母亲去世。从此,他成了一个没爹没妈的孤儿。这时,外祖父家也已日渐衰落了。除了外祖母,再也没有人一心一意的关心他了。高尔基也在社会上结交了几位身世悲惨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养活自己……那时他才11岁,便要走进社会。而我11岁时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但还不至于像高尔基一样,才11岁就得走向人间。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 我好像在朦胧中懂得了什么……
读童年有感 篇10
一直没有时间阅读这本书的内容,忙于学生作业批改,忙于听课备课,鲜有时间能安下心来静静的去阅读,这两天才有心思捧起书来,细细的读一读,真的是本好书。
蒙台梭利的著作,对她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师范的课本上,做为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毕其一生献身儿童教育事业。在书中,她深刻的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成人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精神胚胎、新教育、儿童与社会,以及十个篇章来描述有关孩子童年的'各种现象。初读前言,便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好“儿童在整个童年期都是受难者,因为学生时代过去以后,他就不再是儿童了。在此,科学又急急忙忙的去拯救他们”。反思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们,他们正在经历最美好的小学时光,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谁很忙?我们现在的教育带给了孩子们怎么样的影响?而任何影响儿童的东西都会影响这个最微妙、最重要的焦点,在这个焦点上,所有的生命内容都是生机勃勃的,精神的诸多秘密蕴藏其中,因为成人正式在这个焦点上形成的。
因此这本书,对于小学教师的工作开展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老师的应对措施都有一定程度的解析。还值得我继续学习。
读童年有感 篇11
在我眼中,童年是快乐的,是美好的,《童年瓜灯》的作者徐鲁用叙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贫穷却快乐的,自由的童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着“童年号时空飞船”来到作者徐鲁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和我们的童年有怎样的区别?
暑假刚刚过去,你的暑假是怎么过的?没有人的答案和其他人的答案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假期生活是相同的,那么,徐鲁的假期是怎样的呢?在《童年瓜灯》的第一辑中有一篇散文叫做《励志的暑假》。这一篇散文并不长,寥寥的几个段落,却完好地展示了徐鲁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的所有暑假生活。我觉得徐鲁能有这样的.意志力,是因为他少年时经过了千锤百炼,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变得坚强。正应了高尔基说的一句话:生活条件越是艰难,我就越是坚强。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然而当我看到徐鲁的妈妈因为生活艰辛、饥饿而离开人世时,我心里就在想:为什么命运会这么不公平,让这样一位勤劳、善良、慈爱的母亲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我转念又想:人活在世上,终究是要变得枯黄,变得苍老的,也必定要离开人世,这是不可改变的事情。
《童年瓜灯》告诉了我们什么?在我看来,或许就是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以此来激励我们,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读童年有感 篇12
童年如歌,唱出了每个孩子的快乐;童年如画,绘出了五彩斑斓的画卷;童年仿佛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那么美好,那么无忧无虑。但打开高尔基的《童年》,我的情绪随着沉重的文字此起彼伏……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母亲、外祖母居住到外公家。可能阿廖沙做梦也没想,噩梦般的童年生活自此开始……外公是一个性格暴躁、自私贪婪的小染房主。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也如外公一样粗暴自私,每天面对无休止的争吵,外公家常便饭般的毒打,童年的阿廖沙经历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无情的皮鞭,生离死别的无奈,幼小的心灵饱受折磨,炼狱般的童年浇灌出他不屈的信念!
幸好这个世界不是完全被黑暗笼罩,也有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带阿廖沙走向光明。热爱生活、善良体贴的外祖母,抚平阿廖沙内心的`一次次创伤,教会他正直善良,不向丑恶势力低头!乐观富有同情心的茨冈,甘愿替他忍受无情的鞭打;为人正直的老长工格里高里……他们都是阿廖沙灰暗童年的指路明灯,给他带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童年的悲惨命运成就了阿廖沙独当一面的惊人能力,不幸的遭遇却让他拥有了蓬勃向上的生长力!从他身上,我深切体会到: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未必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时光匆匆,童年一瞬即逝,让我们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同学,感恩生命里所有的遇见;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心,热爱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苦难,因为它们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经历和财富!
读童年有感 篇13
今天虽然不是星期日,但由于正值寒假期间,距离春节法定节假日结束也还有两天时间,爸爸妈妈都在家中休息,许多事情不用我做,我感觉挺空闲的,我在想应该做点什么呢?想罢,便漫无目的地来到了书房,扫视着书架上一排排图书,最终目光落在了高尔基的《童年》身上,想当初买回来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的耽搁,还没工夫仔细看过。于是我从书堆中抽出《童年》,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翻阅起来。看完《童年》以后,我心中有所感触,认为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在此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童年》一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了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境的不景气,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不断地争吵、斗殴。阿廖沙的母亲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另外一种人,有乐观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在所有人当中,外祖母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与人为善。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母亲由于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十分冷酷。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这时外祖父已经彻底破产,生活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钱,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但是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后,就永远离开了学校。这时候母亲逝世,阿廖沙埋葬了母亲,不久便到“人间”谋生去了。
尽管这令人激愤的童年以及身边层出不穷的丑事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但阿廖沙并没有被这黑暗的丑事所压倒,艰难困苦的环境和种种挫折反而把他锤炼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
【读童年有感】相关文章:
读《童年》有感08-08
读童年有感09-02
【精】读《童年》有感06-21
童年读书心得06-17
《童年》读书心得07-27
(精选)《童年》读后感10-14
童年的读后感10-07
《童年》读后感06-17
童年读后感06-15
童年的读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