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1:13: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为什么说有些人说这本书好,有些人说这本书不好。说好的是本身和蛤蟆有过相同的经历。说不好的很多是无法共情,反而他们奔着学知识来的,他们可能更喜欢教科书一样的学习方法。我很喜欢书中的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实际的例子去引导产生概念,但是概念如果让我后面回忆可能回忆不出来,但是我能通过现象去运用,再刻意的去学习,这样效果变成从被动接受到主观学习,效果会明显的变好一些。

  读完了你会发现,这几次的咨询提出了很多的概念,但是都不是直接用刻板的书本一样,写概念,写定义,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出来的。这样才能让被咨询者主动的去理解,这里主要就是第一步让被咨询者明白这是自己的事儿,然后引出来让被咨询者参与其中,了解儿童、父母、成人的三种状态,然后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可以反思自己,逐渐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反思,慢慢的进行改变,而且要明白改变永远不是一瞬间的事儿。

  我说说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有一些触动地方。我也有过一段时间和蛤蟆的经历相同,那时候胖,而且睡眠很差,半夜会惊醒,睡得不踏实,醒得又很早,每天无精打采,说话还负能量爆棚,经常性的叹气,看到很多事儿以前感兴趣的事儿都不再感兴趣,比如看电影、去外面闲逛和朋友一起聚会,这些事儿丝毫提不起兴趣,特别是见人是极度的抗拒。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其实那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而是身体好精神上都出现了内耗的问题。我分析我自己的内耗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就是精神压力大,焦虑,会想着过去,焦虑着未来,就是不过好当下而产生的。当后来发现自己内耗情绪外显了之后,状态就不对了。

  我和蛤蟆还有点不一样,我是我从经历内耗开始到自救,而且是自救成功了。我经历了蛤蟆的内心挣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挺感谢潜力教练毕老师。虽然教练并非心理咨询师,但是通过参与活动,让我感觉上教练和心理咨询有点像,正如蛤蟆所经历过的事儿我都经历过,比如认同成长是自己的事儿,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学会了“允许”和“包容”,也曾在内观中经历了自我的冲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也曾和训练营的小伙伴们分享过我的人生经历。

  书中提到了一个回忆童年,在参加训练营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叫“人生奥斯卡”,你被所有人真诚的关注着,然后你娓娓道来你的人生经历,没有评判,大家就是安安静静的听,然后去感受你经历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当你表达完,有人从你的语言上、有人通过你的表情上,去体会你的情绪并给予你反馈,他们的眼睛里就是只有你。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其实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且是那种被人认真倾听,并且不被嘲笑,不被斥责,而且还会认真的`表达感受的。很多人即使是伴侣也未必听过你的完整的经历,可是现在的你就是因为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儿造就的。就像是在识人的过程中,我是喜欢听故事的,喜欢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我也喜欢表达我的人生经历,虽然都是普通的生活,但是能被你记住的都是不普通的一天,那一天不论开心还是不开心,都是你的宝贵财富。

  我发现我不再内耗的时候,心态开始会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开心,比如拉开窗帘,天气很好,走在路边看到一个丢失得小玩具会脑部一部《玩具总动员》的剧情,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可能还会觉得早餐店门前冒着热气得蒸包子的大锅而感觉幸福……这些对我来说就是转变,曾经对很多事儿都无感,现在的我会觉得听着公园里唱歌跑调的大爷大妈的歌声,走在公园中看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对你展示出一张笑脸,都会觉得很开心。

  人是怎么开始改变的,如果一个人是从积极变得消极,那可能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如果一个人从消极走向了积极,那一定是这个人经历了迷茫、思考、挣扎、尝试,最终觉醒,然后改变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别人的教导”而改变的,都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觉醒了才会改变的。

  其实想改变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是你先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现在做的事儿,有多少是父母、朋友、领导、伴侣要求的?你有哪些是自己主动想要去做的么?有的时候你就是因为这种别人给的要求,变成了依赖,依赖久了,没有别人给目标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自己直面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发现,其实我们永远有选择。当我们有底气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一本心理学入门的书。快餐式读书的当下,这样一本书是讨人喜欢的。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当当网,销量蛮高。后来在微信读书看到了电子书,一口气看完。从标题看,是一本心理相关的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打开看看,咦,怎么是一本故事书?

  蛤蟆先生原来很招人喜欢,因为某件事然后封闭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绍了苍鹫医生给他。这件事没有一开始就指出来,而是后面出现了,原来是蛤蟆因为喝醉了偷了车被抓了,最后越狱。大概是这样的情节,这样一件事,让蛤蟆疏远了所有的`朋友,连他的庄园都荒废了。

  苍鹫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步步引导蛤蟆认识它内心。秃鹫最经典的开场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苍鹫还假设了一种温度计来测量感觉。蛤蟆第一次选择了1和2之间,那么意味着它感觉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杀。苍鹫说的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好与坏,还有父母自我状态等理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想我还会再读几遍这本书的。

  最后附上让人意外的结局。蛤蟆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他对小伙伴们说:对‘大世界’的误传太多了。当然,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过一阵你就能在那里找到容身之处,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觉得在那儿我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也就有更多的机遇。

  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值得一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这本书很久之前在APP上囫囵看过一遍,当时对我并没有什么触动,看完就忘。这次看完却收获良多。里面谈到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们默认18岁就是成年长大,开始脱离父母,包括思想和生活上的脱离。但什么才是对自己负责呢?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我开始真正的面对这个问题。我曾经特别讨厌「情绪稳定」这个词,现在我弄清楚了,我讨厌的不是这个词,而是「冷漠」和「压制」这两个词。我更愿意用控制情绪的能力来代替情绪稳定。

  我觉得,对自己负责,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在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能保有延迟动作和缓和当下的能力,当理智回归以后,又能认清和理解那些触发我们情绪的,来自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本质,分清那是气话,冲动还是真正的恶意。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很热门的原生家庭问题,我觉得除去少部分真正有恶意的父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孩子,只是很多方式都不对。这些不对的方式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长大以后,又造成了很多人生困惑和痛苦。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呢?我觉得是:我们既能抗议他们的不对方式,又能理解他们的爱的时候,就是真正长大。而一味的`抱怨原生家庭,绝对不是。

  我们身边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不多,打心底喜欢我们的人也不多,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能拥有更强一点的情绪控制能力的话,就能更好的包容,保护和引导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不是吗?喜欢是理解,是我了解你的本质,所以即便你在情绪最低处,我也喜欢你。

  任何重要的人生关系里,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回到自我负责。真正的自我负责绝对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能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看清本质,表达不满,远离真正的恶意,包容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前几天偶然遇到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刚读完,趁着这股热乎劲,想要总结下自己的读后感。

  眼下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在处理技术问题,那些技术问题相比过去要难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了解物理世界。可是个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们了解多少呢?

  我们需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许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认清当前的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

  父母自我状态:我们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当你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时候,都是潜意识进入的,很难感知到,这两种状态都是长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响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状态,需要进入到成人自我状态中去形成自己的个性情感状态。

  人生坐标

  这个坐标可以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好,你不好”坐标的的人会加强自己的优越感,总需要攻击或谴责别人。比如我们童年时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级领导。其他坐标的相对应类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当你理解了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基于哪个坐标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来的沟通了。我们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状态下,进行进一步的对话。

  基于以上的认知,才能了解自我意识,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绪。

  以上是我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浅显认知与收获,希望对读到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聲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鸢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最开始蛤蟆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认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们却执意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面对医生的问候,也只是不耐烦,到了后来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

  这本书不仅是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检查,也是在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的繁多,导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动,这是自己察觉不了的,看了这本书,我忽然间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鼹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时,发现原本热情又时尚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整个人都郁郁寡欢。于是鼹鼠告诉了好友河鼠,他们一起带蛤蟆先生去心理咨询师那里看病。在十次咨询之后,蛤蟆先生重新变得开朗起来,最终摆脱了抑郁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样幸运,他们往往抑郁而不自知,连父母朋友也认为他们只是压力大了点,其实很少会有人带他们去看病。就像刚开始的时候,鼹鼠也没同意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询师,甚至还认为蛤蟆只是肠胃不舒服。但好在细心的河鼠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其实抑郁症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就在我们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泼,把情绪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压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时候父亲经常责骂他,母亲也只会在父亲不在时关爱他。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直接导致了蛤蟆现在的讨好型人格。

  之后的咨询里,蛤蟆与苍鹭逐渐交心,我发现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还在他自己的身上。当蛤蟆的朋友老是责骂他,蛤蟆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心中却极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无成,活脱脱是一个失败的实体。每次发生了什么事情,蛤蟆总认为是自己的错,甚至从未发过火。对此苍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导致蛤蟆悲伤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实是蛤蟆先生自己选择了悲伤,选择了痛苦。

  所以,我们不能像曾经的蛤蟆一样,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要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烦心事,也要主动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在这个寒假我可能不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早早地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我是放了假每天十点半才起床,到处去玩。至于寒假作业嘛肯定是明日复明日了,只得最后几天赶工,说来还是有些惭愧。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精读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这本书是关于心里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且治愈。他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故事的开始是蛤蟆先生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考验结果却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从而得了抑郁症。从以前那个活泼开朗助人为乐,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蛤蟆先生,变成了一个邋里邋遢整日郁郁寡欢还不修边幅的“人”。它的朋友河鼠去找它时发现了现在这个抑郁的蛤蟆先生,回家后他它把这事告诉了鼹鼠和獾子大叔,不久它的朋友都知道了也非常担心它,不想让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折磨就给它找了一个心理医生——苍鹭。朋友的好意它不好推辞只好给个面子去了。

  这天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第一次见面,刚见面蛤蟆就摆出我是看在朋友面子上才来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敷衍态度,这时苍鹭说心理咨询的前提是自己自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朋友,只有自己想,我们才能成为合作关系。幸运的是第一次咨询的蛤蟆先生就和苍鹭达成了合作关系。在咨询的最后蛤蟆还是没忍住说出了自己的怀疑,但苍鹭却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但最终都取决于你”。就这样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询就完了。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分别问了抑郁的原因,成长的寓意、探索童年、愤怒的表现、秘密协议、蛤蟆先生的选择、说出人生的故事、人生坐标于心理游戏、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最后一次面谈。

  在第四次的面谈中蛤蟆先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有些记忆早已模糊但其中的感受仍然记忆深刻。父亲的严厉和把它当小孩的软弱的母亲陪伴下,蛤蟆先生必须先处理父母的矛盾和愤怒,比如人一生气它就不分对错的道歉,顺从父母甚至掏讨他们欢心这和它现在与人相处的模式很像。使它不可察觉的养成了依赖习惯,从而变成了适应性儿童。

  接下来的咨询中蛤蟆先生越来越好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咨询,蛤蟆先生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它进入了成人状态,我好你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最后一次咨询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给现在的自己打分,他给自己打了九分剩下的一分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的更好。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内心加更强大了,让我对抑郁症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这段时间情绪不好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看书不一定要看很多,但一定要看好书,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一本书,但我学到了许多对我有用的知识。心情不好时可以看书来缓解放松。最后让我们以书中的话共勉吧:“今天的不开心就止于此吧,明天依旧光芒万丈啊,宝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会成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书籍,讲的是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压抑,经历十次心理咨询后找到心灵救赎的故事。通过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我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成长过程。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童年时的情感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体验,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须带着过往的收获和缺憾继续前行。

  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蛤蟆,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最终,蛤蟆完成了自己的十次咨询,他在“情绪温度剂”上的分数是非常良性的9分——这个自评之所以不是满分10,是因为蛤蟆对未来有了更好的预期,他想把更好的东西留给今后。咨询结束的那一天蛤蟆去参加了朋友聚会,他们尽享佳酿,讲述各自未来的打算。

  当朋友们听说蛤蟆居然卖掉了祖传的蛤蟆庄园并要去伦敦闯天下时都大吃一惊,蛤蟆则精神抖擞地对朋友们解释说,“如果你体格小,又只住过弹丸之地,自然就觉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蛤蟆一点不怕,很显然,他已经做好了开始一段新生活的准备。

  蛤蟆是对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就是为了经历更多并最终变成自己吗?人的成长必定永远是一场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而且是那种从内心生出的快乐而非依赖外力,它绵绵不绝,在人生低谷时指引前行,让我们不再害怕、不再悲伤。

  在这本书的.最后,聚会散场,蛤蟆与朋友们道别—一那是多么宁静和笃定的一天啊,蛤蟆在和煦的夜风中骑车飞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还大声唱着歌。他是这样唱的:

  世上英雄辈出,史书皆有出处。

  若论大名万世瞩目,还得数我蛤蟆!

  这是一只战胜了悲伤,或者说是战胜了自己的蛤蟆,是一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一个努力找回了快乐的普通人。

  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蛤蟆身上看到自己——那个每天为了生活拼搏,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谷,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自我评价下降,状态低迷,感到无法掌控的悲伤。就像书中的蛤蟆一样,当朋友们发现我们“不对劲”的时候,我们也许完全摸不着头脑,只能说:“抱歉,家里太乱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然后放声大哭。其实,这只蛤蟆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它代表着每一个人。

  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你也可以像蛤蟆一样,在这个大世界中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读这本书源于班级先后有好几个同学跟我倾诉他们的不开心、坏情绪和负能量,我也是尽我所能的去宽慰,去引导,希望他们能尽快调整,战胜情绪怪兽,回归最好的状态。但是有时候也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找到了这本书。以下想写给亲爱的你们: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最近突然郁郁寡欢,躲在家里不出来,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朋友们很着急,断定他得了抑郁症,把他送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那里去,希望他能好起来。

  苍鹭上来就把蛤蟆先生给怼回去了,因为蛤蟆先生不是自己想做咨询,而是朋友希望蛤蟆先生好起来,付了钱然后逼着蛤蟆先生过来的。苍鹭说,想要咨询的必须是本人,想要做出改变的也必须是本人。否则,他就不服务。所以说想从坏情绪里走出来就必须是自发的.,没有人能逼你走出来。

  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个答复,真的是说到了我的心里,真的很想传达给情绪不好的你们。

  我们一定要尝试可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掌控它,能控制冲动延迟满足,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同时也具有共情的能力,理解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如果你不开心了,需要自己有勇气做出改变。通过挖掘自己的感受,讲诉自己的经历,最后找到问题,也可以找个咨询师,然后走出来,进入更好的状态,并且保持在“我好,你也好”的状态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于我收获有几个: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

  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

  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

  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

  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

  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鼹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

  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

  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

  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

  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沉默冰冷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

  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

  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

  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戏

  …………

  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

  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

  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这是朋友对我的评价,我是一名爱读书的人。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区教体局组织的读书会,也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收获了阳光。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本来就爱读书的我不会错过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獾进行10次咨询的过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去读。

  在这10次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经历了自我蜕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郁闷,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阴霾,阳光灿烂,规划人生。这本书也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成长中会有成人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也会互相转换。还告诉人们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是如此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我们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人们遭受了不同情况的压力,心理问题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对,要么压抑,要么逃避,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如何解决来自心理的压力?需要读书,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帮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公搞冷战,彼此不开心,心情很压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甚至感觉一回家就有一种窒息感,想逃离家庭。通过读这本书,剖析书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我顿悟了,发现竟然是自己的错,这就是觉察吧。回到家,我立马改变自己做法,找机会和老公聊天,我们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压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温馨,其乐融融。读书解决了我们的夫妻矛盾,真好!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增智,读书医愚,读书健康……读出精彩,读出幸福。这个暑假不虚度,在最美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书籍。

  亲爱的朋友,你们也来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沐浴书香,把幸福、开心、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8-19

(集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05-24

大班语言蛤蟆大姐穿新衣教案反思03-06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03-06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05-01

《汪汪先生》读后感03-21

我与先生的爱情美文01-06

藤野先生教案05-24

生活随笔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