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7:18: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常用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常用15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

  怀着对领袖的无比敬佩,怀着对时代风雨的好奇,我读完了《恰同学少年》。它讲的是在二十世纪旧社会时,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为国家、为民族,为了理想,为了志向而所做的一切。这本书字句间有抑制不住的胆识、豪气、智慧越看越觉得全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青春活力。

  《恰同学少年》给了我太多的感慨,我感慨毛泽东的胆识,蔡和森的睿智,刘俊卿的懦弱。

  我觉得造成他们不同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周围的人,

  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想想看,如果没有一位有新思想的好妈妈,蔡和森也许只是一个吃家产的少爷;如果没有一位帮他的好妈妈,毛泽东也许只是一个小学徒;如果没有孔昭绶对“天才”的格外照顾,也就没有毛泽东后来的伟绩了。如果没有蔡和森的支持,也许王子鹏永远只能当一个娇气的大少爷。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没有了身边的人的支持有何成大器。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再厉害的天才没有他人的协助也只是独杆司令一个。而独杆司令是无法获得大的成功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就拿纣王来说吧,纣王无才吗?不,他很聪明,那他为什么会失去他的天下呢?因为他的`残暴使那些协助他的人纷纷远离,于是,他失去了他的天下。

  回首历史长河,有谁的成功没有别人的帮助?再拿现在来说吧,为什么现在那么讲究人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拉拢自己的人际网?因为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没有人支持你,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让我们有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

  毛泽东,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人。《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学习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这群人在那个时代就应是最时尚的,最先进的,最现代的。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我在他们面前不觉黯然失色。

  毛泽东是奋发读书、探讨社会和人生优秀的青年学子。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毛泽东就走进了教室。这时,他已经做完了冷水浴,开始自习。上课了,他静静端坐着,用心听着,咀嚼着。而对那些他认为枯燥无用的课程,他并不专心。午饭后,他在阅览室读报。晚自习他一头钻进自己爱好的书籍中去,熄灯了他还在读书。为了博览群书,他常常买书,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买旧书,或借书、抄书。为锻炼自己读书的潜力,他故意来到马路边人声嘈杂的地方读书。他用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勉励自己。毛泽东读书特点是具有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广交师友,联系有名望和有学问的人。同时,毛泽东磨砺筋骨意志,每一天都做冷水浴,还有风浴、雪浴、日光浴。经常爬山,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毛泽东发奋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是青年学生的典范。这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稀缺和亟待学习的。

  杨昌济对毛泽东等青年学子的影响首先是在立志和抱负上。他认为青年人要有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论语类钞》是他自编的的修身讲义,开篇就是立志。他让学生们各言其志,对有的`学生说将来要教书、搞研究、办实业等等,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后要做“关云长”,他都给予了鼓励,对有的发言虽然心有不许,但也不是当场进行批评。轮到毛泽东发言,毛说一时答不上来,他反问先生有何志向。于是杨昌济在黑板上写:“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看到此诗句,心有震动。之后杨昌济对他女儿说,毛泽东不轻言其志。他又找毛泽东谈话,让他在毕业的时候必须回答立有何志。毛泽东的回答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其二,杨昌济在读书方法上主张“贯通今古,融合中西”。他认为只有深通中学之人出国考察,方有成就;既要输入西学,也要输出中学。这种分析批判的学习精神,完全为毛泽东所继承。毛泽东之后把这种思想方法的逻辑展开和深化,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成就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本书对我们青少年的立志和学习上都有着用心的作用,毛泽东的追求理想,不怕困难,热爱学习,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将一向铭记在心中。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

  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书中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了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恰同学少年》不仅讲述了激情的少年,也讲述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老师的'伟大。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我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是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易永畦。易永畦从小就体弱多病,无法剧烈运动,他便默默地为操场上运动锻炼的同学看衣服。他经常悄悄地帮毛泽东缝补好破了的鞋子,临近期末,他还帮毛泽东连夜复习数学。我敬佩他默默做好事而不求回报,敬佩他的善良和好学。

  另一个是毛泽东,他一生勤俭节约,鞋子破了也不换,用买鞋子的钱买书,他还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还经常帮助老百姓们。尤其是毛泽东知错能改,袁门立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中的故事一直回响在我的耳际,毛泽东等人的故事,非常令我敬佩。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

  安羽扬

  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可是新中国第一代主席。当我拿到《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一小段后,发现原来是写毛泽东的。心想:“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呢?”

  我每天沉浸在其中,仿佛和毛泽东成为了朋友,跟他一起生活。这是一部红色经典青春励志小说,写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朋友蔡和森、向警予等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和生活经历。

  在众多人物中,毛泽东的所为,让我赞叹不已。他的勤奋认真让我欣赏。他读书十分认真仔细,遇到不会的就查字典,并标注出有意义、重要句子,他的标注经常比书上的字还要多。临近期末时,他每天复习到三更半夜,早上很早起床看书。连老师都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学生”。有一次,他为了做更多笔记,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对于他来说,不做笔记,就等于他没看过这本书。就跟我们张老师叫我们做的摘品是一个道理,不动笔墨不读书嘛,我也要向毛泽东学习。

  他的勤俭节约也让我敬佩,他的鞋破了也不换,除非是实在没法穿了的时候,才去买新的。他连四毛一双的鞋都嫌贵,但他却把几块大洋花在买书上。有一次,老师给他钱让他去买鞋,他没去买鞋,而是买了几本书。省吃俭用,天天订报纸、买书,关心国家大事。哪像我们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有书读的日子。

  他的'勇敢无畏让我震惊。在第二十章君子不为亦必有所为中,反动派的枪口指向毛泽东的头时,他还若无其事地在杯子里倒茶。要是我,早就吓死了,毛泽东的胆子还挺大的。我还在第二十四章书生练兵中,看到毛泽东与他的朋友,和反动派作斗争,感受到他们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读到这里,我才发现新中国的成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书中的一系列故事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回旋,让我感叹、感慨,我敬佩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他的勤奋认真,勤俭节约,勇敢无畏,深深地打动着我。读完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对青年毛泽东的敬佩之情。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

  《恰同学少年》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

  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非常敬佩读书的专注。有个毛病:性子太浮,做什么事情,旁边稍微一吵,就容易分心。英语成绩也不太好。所以他专门选了最吵、最闹、人最多的南门口的街道上,坐在大树下,捧着英语课本,一动不动地大声朗读着。读得非常专注,旁若无人。

  知识已经那么渊博了,作文在第一师范都是第一名的,可他还要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做事情专心致志、努力做到更好的`精神让我敬佩。正是因为这几点做得非常好,再加上他刻苦读书,才成为了主席,换作我的话,旁边稍微一吵,我立刻就被吸引过去了。

  有一次放学后我在家里做作业,突然,窗外传来了激烈的打骂声,我以为这种声音一会儿就没了,但是它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激烈了,还伴随着哭闹声。我怀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放下手中的笔,跑到窗前向楼下望去,看着看着,我想起还有很多作业没做就走开了,可是心里总想着:他们为什么要打架?那个环卫老爷爷为什么这么狠心要打一个老太婆呢?想着想着,又忍不住去看。他们散了,我才赶快回去做作业,竟然不知不觉半个多时过去了。

  不止如此,很多名人都是这样的。只有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影响,才能有所成就。

  居里夫人小的时候,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有一次,她在学习,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居里夫人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居里夫人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居里夫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居里夫人长大以后,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我以后一定要像那样,做事专心致志,不受外界的影响,才能有所成就。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

  《恰同学少年》是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的一部小说,描绘了9 3~ 9 8年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所描绘的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求学到立志、从读书到做人,不同于我们90后的精神风貌与青春活力的那些青年是这部作品的主体,沿着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希望萌芽的社会,和我们同龄的他或她正在做什么。恰同学少年时,青春在这开始绽放。

  修身立志、求学之本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第一师范的校歌似乎还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第一师范作为一所在乱世扎根的学校,它为一众有志学子提供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一个安静的场所。青年们奋发图强,修学储能,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中不段求索,探寻人生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现在生于治世的我们往往没有这种求知欲,我们甚至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考大学?或许有人说"我是为了将來找到好工作""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然而大多数人会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呀,读书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却忘却了这个习惯的初心。我们不愿相信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然而我们也摆脱不了心中的迷茫。而书中的青年毛泽东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入学第一天他就向孔校长提出了他的`疑惑,孔教授说"经世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之力,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同样在杨昌济上的第一堂课课上他也提出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的第一道坎。或许我还不够理解孔校长所说的经世致用,但作为同学少年,我们应该明白不论跨越多少时光,修身立志始终是我们求学的出发点。

  不拒一格、修学储能

  当毛泽东带着对"tex"的疑惑询问督学时,老师在解答后却对祂关心时事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学生就要关心"学习",与书本无关的事情知之何益时;当军阀混战后新校长张干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要求全校师生一切为了分数时;当一切教育轨迹偏向教条化时,求学的少年走进了迷雾,对于毛泽东来说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了不及格的边缘,而以成绩择优的制度更加阻碍了他的求学之路。今天的我们同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死守制度以成绩定优劣,还是不拘于形式,博学强知。如书中毛泽东所说"如果光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成了伪学问".而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多元的信息知识网络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求学的之路并不唯一,修学方式也并非只有一种,( )且从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开始的广泛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至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再到后来的第一次革命活动,都是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修学储能的过程。我相信毛泽东这种对知识的求取、对新生活的探索方式同样适用于90后的我们。社团活动,兴趣交流会,等等都能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据于形式,不困于教条,用适合我们的方式博采众长,修学储能。

  青春年少、佳人才子

  除了那属于青年的热血之外,书中就给我最深印象的便是那同学少年间的友情与爱情了。书中最好的一对朋友便数毛泽东与蔡和森了,他们相识于一师,虽性格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却因同样的理想而成为挚友,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一起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同学年少的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年少的爱情是懵懂的却是美好,因为巧合而相识,因为好奇而相知,向警予开朗活泼,蔡和森沉稳内敛性格的互补让他们的爱情走得更远。而相比于向蔡的爱情,陶斯咏的爱情更让人惋惜,喜欢上了一个有理想,有报负的少年,而他的心理指向始终对准的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责任,根本装不下只有两个人的温情和浪漫,这注定让这份感情不能归于幸福与平淡。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热血,让他们相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终归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视,不留遗憾。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小说读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同样做为少年,我们更应该思考今日的我们该如何满怀一腔热血,确立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毛泽东用毕生的努力缔造了新中国,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时空之间的两代人通过书籍对望,承载着上一辈人心血的求索,自强,奋斗精神充斥每一位读者的的心,青春不曾逝去,未来才刚拉开了帷幕,恰同学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8

  随着“八一”节的到来,各种历史回顾的影片又拉开了帷幕。而在众多的影片中,《恰同学少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震撼了我的心灵,给予我无限的斗志……它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 《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部电视剧也使我想起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正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我这才明白大学的光阴是最珍贵的。好怀念大一的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老师、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一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还会想起那条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计算机楼,那熟悉的教室,春天里的绿草坪,夏天里的花海,秋天里的落叶,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有我们太多的憧憬,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如果时光再重来,大一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撼。

  可喜的是我们还会同母校走过半年的光阴,《恰同学少年》为我今后的道路指点了迷津。我们不会再混混谔谔,同时《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择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积极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9

  毛泽东是一个倔强的而有个性的大人物。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又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认真专注忍耐克己。

  在人声鼎沸的南门口,毛泽东下坐在大树下,大声朗读英语。他的熟人陶斯咏遇上了他,毛泽东便让陶斯咏纠正他的发音错误,一遍又一遍地改正。

  这样喧闹的环境中,毛泽东还能做到旁若无人地学习。他明白自己性子太直,容易分心,还会主动地克制自己、磨练自己。甚至朋友的出现也没能打断毛泽东的学习,他还是那么专注地读英语,一点也没有要起身聊天的意思,还一点不受干扰地向朋友请教。多么强的决心呀!毛泽东为了学好英语,磨练自己的性格,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在喧闹无比的`环境中读书,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但是自我控制的潜力是一个人成长、成功所务必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再小的事也做不好,甚至连做的作业都会错误百出,我有过切身体会,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做作业时,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分散我的注意力,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了,妈妈的手机来信息了,我冲出去,立刻抓过手机看信息;“咯噔”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也要看几眼;甚至我听到鸟叫声,我都猜有几只鸟是什么样的鸟于是我的作业这错那错,我连做作业都会想这想那,更何况读点什么呢!我不敢往下想了。

  我反省了好久,忽然发现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好好控制自己认真专注,没有好好克制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然而这是一个人所务必的自制潜力,我必须要努力做到——认真专注忍耐克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精彩。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0

  在我的心目中,伟人一直是遥不可及的,可自己读了《恰同学少年》一书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了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恰同学少年》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与肝胆相照的朋友,风华正茂的进步青年一起抗击旧社会封建恶势力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多面的毛泽东。

  有理想的毛泽东

  在杨昌济老师给毛泽东上的第一课时,问起毛泽东的理想,他一时不好回答,这是因为毛泽东有太多理想和抱负了,他想当一位学者,投身教育事业。他还想当一名政治家,把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解救出来。也就是这些了理想,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有才华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一篇《论小学教育》使它成为湖南师范大学入学考试第一名。随后的学习期间,各种文章在《新青年》报上发表,还有那“河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沁园春·长沙”,都足以表现毛泽东的才华横溢。然而,谁有知道他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

  有胆识的`毛泽东

  特别是在本书结尾的“猴子石之战”中,毛泽东以自己过人的胆量与智慧带领二百手无寸铁的学生军与湘军对抗,让敌人闻风丧胆,心惊肉跳,全都机缴枪投降,为保卫古城长沙,避开了一场血战,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早已过去了,可《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伟大精神,崇高的思想品质,卓越而又超人的才华,传承在我们心中,言语中,行动中。并将鼓舞着我们青少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奋发国强,高歌猛进!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1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这句出自李白《少年行》,刚好解释了少年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写的是毛泽东等一些少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过程中的学习与生活。它给我的感触很深,书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最佩服的还是少年时的毛泽东,他与多少那个时代的少年一样,拥有远大的梦想,他有壮志凌云的气魄,他喜欢乐于助人。他知道革命需要坚强的体魄,所以经常锻炼身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努力去实现它,无论遇到什么风险,也一往无前。书中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是刘俊卿,他的家庭很穷。当刘俊卿考上第一师范,他的父亲四处借钱,只为给他买一件新衣服,挑着行李去送他上学,路上毫不厌倦的给他交带一件又一件事,可到了学校门口,他却对老师说,这是他雇用的挑夫。这让他的父亲非常心痛,一直安慰自己说“他不是有意的。”,更过分的是,他用自己妹妹辛苦赚来的钱拿来买昂贵的鞋子,只为表明自己家不穷。刘俊卿不仅没有感恩之心,也没有羞愧之心,一次次做错也不去反思,表面华丽内心空虚。

  “恰少年同学,风华正茂”少年强则国强,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2

  寒假里,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其中就有《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写的是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欺咏等人的成长经历,他们考进湖南师范大学,终于成为了师范大学的一员。

  书中毛泽东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斗不过天,斗不过地,还斗不过人。我们只要斗过自己就行了,超越自我才有真正的'乐趣,每天超过自己一点点,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慢慢就会超过别人。

  这本书中,我除了对毛泽东非常佩服,还有一个人的事迹也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易永畦。他虽然从小体弱多病,无法剧烈运动,他会在别的同学在操场上锻炼时,为他们看守衣服,默默地帮助同学,不求回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书中的少年们求知若渴,热爱祖国,都怀着满腔热血,想为国家做贡献。再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各个都家境优越,却每天抱怨学习辛苦,课程太多。社会给了我们好的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以致用,将来报效祖国。

  书中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敬佩,就算困难像雨点一样向他们打去,他们都会一一解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3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迷上了这本红色励志小说,天天手不离书。

  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书中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了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恰同学少年》不仅讲述了激情的少年也讲述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老师的伟大。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我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是助人为乐、默默奉献、少为人知的易永畦。易永畦从小就体弱多病,无法剧烈运动,他便默默地为操场上运动锻炼的同学看衣服。他经常悄悄地帮毛泽东缝补好破了的鞋子,临近期末,他还帮忙泽东连夜复习数学。我敬佩他默默做好事而不求回报,敬佩他的善良和好学。

  另一个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有勇有谋、勤俭节约、爱读书、全身是胆的毛泽东。毛泽东勤俭节约爱好读书,他的鞋破了也不换,却把买鞋的钱用来买书,省吃俭用天天订报纸、买书,关心国家大事。他读书十分认真仔细,遇到不会的就查字典并标注出有意义、重要的句子,他的标注经常比书上的字还要多。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在一次假扮桂军守卫城市时,其他学生的冷汗像瀑布似地往外流,而毛泽东去临危不乱,十分冷静,有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没有一丝的紧张。

  书中曲折的故事不停地回旋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感叹、感慨,我敬佩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他们意气风发、敢做敢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名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我要做一名刻苦勤奋的少年,强壮我的身体、智慧我的头脑,树立远大的志向!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4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每当读起梁启超所写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时,我就热血沸腾。这个国庆假期,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更让我对新中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恰同学少年》写的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刘俊卿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以及当时国家所发生的事情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刘俊卿带领侦缉队抓捕孔昭绶校长的故事;二是毛泽东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军智斗北洋军阀的经典故事。

  首先,刘俊卿带领侦缉队抓捕孔校长。刘俊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卖臭豆腐的,而他却有很强的虚荣心,看见别人买什么,他也想买。后来,他们学校因袁世凯要和日本搞中日亲善而开展全校写中日亲善的文章,而在其他学生都义愤填膺的写洗血国耻的时候,刘俊卿却写出了中日亲善的文章,让一师的整个校园都震惊不已。校长孔昭绶一气之下撕了刘俊卿的文章,刘俊卿因此怀恨在心,便与纪墨鸿去汤芗铭处告发孔校长。之后,刘俊卿带领城防营前去抓捕孔校长,面对昔日的同学,虽深感惭愧,但是却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他,带领侦缉队前去抓获孔校长。刘俊卿的父亲刘三爹看到这一幕,犹如五雷轰顶,她决心用自己的命换校长的命,帮孔校长顺利逃脱。而刘三爹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看到这里,我既敬佩刘三爹的大义与无私,又对刘俊卿这样一个小人恩将仇报而表示怀恨。

  其次,是毛泽东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军在心理与语言上打败北洋军的故事。那时,北洋军阀已经败退,3000逃兵逃往长沙。长沙闹得人心惶惶,长沙总督也弃城跑了。他一跑,长沙百姓心中的支撑柱也崩塌了,于是百姓都纷纷开始逃亡,孔昭绶等一批教务员也决定带学生们先逃往城外,先躲避北洋军的溃兵,等事情结束了再回来。但是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如果3000溃兵进了长沙,那整个长沙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以,他决定在城外阻击北洋军阀,在孔昭绶等教师担心的目光中,200名学生军出发了,毛泽东统领着他们一直走到猴子石,把鞭炮扔进油桶里模仿枪声。之后,他们便准备去让北洋军阀缴械。毛泽东扮成了军官,他和萧子升与北洋军阀开始了谈判。有位军官主动和毛泽东握手,实际上就是较量,看他是不是真的拿过枪。那个军官刚开始还笑的`很开心,但后来被毛泽东把手握的生疼,回来时肯定的说“他的确拿过枪。”谈判过后,溃军开始缴枪,然而,缴枪顺利进行着,被学生军俘获的马疤子突然逃了回来,他告诉军阀首领,毛泽东他们只是学生。我这个局外人当时都十分紧张,而毛泽东却镇定自若。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缴枪顺利进行,我也为毛泽东这样有勇有谋的有志青年十分敬佩。

  读了这本书,我对毛泽东这种智勇双全,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以一己之力扭转一支军队的精神十分敬佩,我决心以后学习他的精神。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决心要像书里面的人物一样努力奋斗,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准备。而我们正值青春,生在新时代里,我们要向毛泽东他们学习,争取把新中国建设的更好!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5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恰同学少年》中的少年毛泽东。

  《恰同学少年》主要描写了毛泽东等青年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从毛泽东入学,到孔昭绶校长被逼逃亡;从袁世凯被赶走,孔昭绶复任,到溃兵打回湖南,毛泽东带领全校学生一起抗敌等等,无一不展现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奋发向上的理想与抱负。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01-11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05-21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01-06

曾经的少年说说11-07

《中华少年》教案09-09

少年的唯美句子05-15

追光少年读后感11-22

少年闰土读后感04-22

《顶碗少年》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