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三国演义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七回。
这一回主要写了袁绍约公孙瓒去攻打冀州,结果他自己却先把冀州占领,公孙瓒得知此事后,就派自己的弟弟去找袁绍理论,想分一点地盘。袁绍让那人叫公孙瓒来。那人在往回时,被董丞拦住,并把那人杀死。公孙瓒以为这一切都是袁绍故意设计的,于是他就发起本部兵马,与袁绍在磐河桥大战。最后,公孙瓒打败了袁绍。之后,袁绍之弟袁术又使孙坚引兵攻打荆州。结果被荆州刘表用计打败,孙坚还死在乱箭、乱石中。
读完了这一回,我的感受是:一场战争中,邪恶的一方总是失败的一方。这两“天下豪杰”之间的'争斗不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在暑假里,我看过许多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计多端的曹操,胸怀大志的刘备,文武双全的孙权,神勇无比的.关羽……他们各自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性格。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我佩服他的神通广大,神机妙算。诸葛亮拥有超出凡人的智慧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独特的见解。他读书破万卷,知晓天下事。他让我明白了:知识很重要,拥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很多,我最喜欢关羽,最不喜欢刘备。
关羽信义,忠于刘备。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好处,他也只是认了兄弟情,决心回去。他有足够的勇气砍了六名将军,但这一次表明关羽非常好战,杀死了六名将军。
我最不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他很狡猾,很虚伪。
刘备没有谈忠诚。桃园结义的'时候一直说:他不想同一天出生,只想同一天死去。但是他根本就没做。
《三国演义》里奸臣忠臣很多,但关羽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最喜欢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它体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为了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仁义善良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义气的'关羽······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在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巧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中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我读了《三国演义》,被东汉末年三国斗争的恢弘气势给打动了。
这本书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蜀魏吴三国的斗争,刘关张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喜欢张飞的万夫莫开,诸葛亮的奇谋计策,周瑜的智勇双全……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通天文知地理,想出打败敌人的妙计,出其不意,比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
导致三国战争发生的`是腐败的汉灵帝刘宏,可见无论多正直的人民,没有一个好的头领是不行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每次看完三国后,都有不同的想法。《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小说中数不胜数,让我最欣赏的便是草船借箭了.诸葛亮不仅聪明,还精通天文知识,他算准了当天有大雾和东南风,又知道曹操生信多疑,才敢“进军”曹营.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觉得,《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小说是值得一生收藏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自从我读了三国演义,我的内心就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武侠心。
我被关公的忠义所佩服。临死都不向吴国投降;我被关公的.勇敢所佩服,单刀赴会、刮骨疗伤都是他的杰作。我被刘备的仁德所佩服。若不是因为他的仁慈蜀将怎么会怎么忠诚的跟随他。我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佩服。知天文、识地理、知人才是他的能力,收姜维、收孟获、赤壁之战是他的传奇。
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比诸葛亮还聪明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滚滚长江东逝流水不息,浪花淘尽无数英雄,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勾心斗角,曲直恩仇,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社会形态依旧向前迈进,时间依旧增加,历史依旧演出......
混乱动荡的时代枭首也好,无名小卒也好,都存在过,最后也消于无形。雄心不在,霸权事业不再。
分是合的终了,和也是分的最后归宿。一切都成灰土,青山依然,落日依旧红。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里有一篇《空城计》十分精彩,主要资料是: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我留万人守城。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向来到阳平关前,离城仅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我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景,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
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正式认识了许多以前听说过的历史人物。狡猾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机制多谋的孔明,仁义慈悲的刘备……
他们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尽显风采。小说中还描写了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诸葛亮舌战群儒,六出祁山等等,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意志。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主要篇幅是用来描写战争和改朝换代的.。残酷的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害令我久久难以平静。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去年夏天我的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把书拿到手以后便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看了三天我把这一本书看完了。我对刘备的结局非常同情。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天地把诸葛亮给招来,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打的七零八落,先是关羽被杀孙权杀害,张飞的部下谋反把张飞也秘密的'杀掉了,后来因攻打孙权,不禁打乱了诸葛亮的联合孙权打曹操的计划,也让刘备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也死在了自己的军营里。后来被曹操的一名大将给收复了刘、孙德领地。
读了《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做朋友要重情重义,不要贪小失大等等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蜀吴联军打败了魏军,首先是孔明把两军的战斗策略布置清楚,令魏军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周瑜 火烧赤壁打得魏军大败,在曹操败走回国的路上,又被张飞和关羽轮番劫拦,但曹操对关羽有恩。所以关羽把他放走了。通过这次战斗,说明孔明料事如神,他知道魏军肯定会走华容道,因此埋下伏兵,使魏军大败。
我觉得关羽的`心非常软,本来他可以一刀将曹操斩于马下,为民除害,可他却放走了曹操,使曹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篇文章我体会到孔明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他能百战百胜,令我十分佩服。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一本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在书前编者的话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一本好书,就像一棵挺拔的小树。也许,小树摇曳的身姿给我们的不只是清风;也许,美丽的树叶给我们的不只是喜悦;也许,含苞待放的'蕾给我们的不只是希望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流连忘返,我们沉醉不知归路。
这本书主要讲三国时期,三国相互打仗,三国里面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强的人,所以三国不相上下,最后三国被统一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3-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7-0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6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2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0-03
三国演义读后感10-26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2-28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