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时间:2021-01-31 09:32: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觉得,宋濂也是一块金子。而这块金子,是因为它经历了无穷的磨难还有还有它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才得以焕发出永远夺目的光芒。

  宋濂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读书,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如愿以偿。勤奋好学的他不得不借书抄书,就算天气再恶劣,也不会有一丝松懈,也要把书及时归 还。因为他的守信,许多人都把书借给他,他也因此得以广泛遍读群书。长大后,宋濂的求学经历更是艰难,他听从前辈的批评,认真地吸取知识,最后收获了很多 学问。他曾因为求学路途漫长、天气寒冷而倒下,但他好学、坚定不移的心却热情着、跳动着。他从来不顾自己的生活,他觉得能读书就是最快乐的。

  宋濂能够有现在的成就,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对老师的恭敬.......这一切都成为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学有所成了,当今我们的学习环境及条件都非常优良,是不是更应该刻苦学习、珍惜学习环境呢?即使我们做不到宋 濂那样大的成就,但我们应该使自己在提升一个层次、让自己的学习态度再端正一些、使自己的读书热情更高涨。其实,客观的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观 上的努力。

  宋濂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言必行的优秀品质。他不管天气有多恶劣,都不放弃抄书,也不把书晚些归回。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这正是他用实际行动换来的行必果。

  勤励奋勉是我从宋濂身上看到的刻苦;勤学好问是我从宋濂身上学到的态度;言必行,行必果是我从宋濂身上得到的忠告。

  我会用这些收获,换取一个更加爱学习、更加会学习的自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貌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到达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明白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最终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应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应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最终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好像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挫折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尽管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是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知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我十分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此刻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十分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此刻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可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此刻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妇孺皆知。勤学好问的杨时有道疑题不懂,便向程颐请教。不料程颐正午休,大雪纷飞的寒冬,杨时为了不打扰先生睡觉站在门口苦苦等候,当程颐出门迎接杨时时,他早已冻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先生毕恭毕敬,遇到训斥都不敢反驳,看先生心境好了,又去请教。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人把教师看成其父母,尊敬、爱戴,对教师言听计从,犯错误,教师用戒尺打他们,他们却不敢还手。时光飞逝,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和谐。教师不能再打骂学生。而社会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吗?没有。学生把教师的不再打骂当成他们放肆,为所欲为的筹码。不满教师的批评与教师争执,刺耳的脏话脱口而出。不把教师当父母,却把自我当上帝。

  时过境迁,尊师敬师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赶时髦、追潮流。爱慕虚荣不仅仅只是大人们的恶习,学生们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别人有的自我也得有。《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绫罗绸缎,配带珠宝首饰却无半点羡慕之意,在当今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爱慕虚荣的人群中的一员,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艳照人的服饰,自我也想拥有,虽没向父母提起过,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会风气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蔓延,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渗透到骨髓,令人无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为是的学生,学会爱教师尊敬教师,无论再过多少万年,敬师依旧是潮流。

  醒悟吧!爱慕虚荣的人,爱慕虚荣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像宋濂一样有豁达的心境,以书为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高尔基的名言伴随着我在生命的每一时刻,宋濂这位古代的伟大文学家对学习,对读书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余幼时即嗜。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读到这句,我感觉随着高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阅读种类的筛选,也让人无从下手、内容也更简洁轻便。五花八门书籍让人的精神世界感到无比空荡,但他却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真正喜爱一件事物的时候,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贫困,一定会穷尽力气去得到对于自己来说珍贵无比物质,这是一份旁观者无法体会到的。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对于他来说是位多情的老朋友,每日都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他不因生活中简陋而同等地对待精神世界。相反,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丰富内心的空闲。对于他来说,老师的苛求、同学之间的攀比、书籍的得来不易,都是人生经历中一种别样财富。在以后的道路中,他比别人拥有更多、更广的空间来追求那一伤独属的宁静致远。

  在文章中,他不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样差好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幸中又拥有的幸福,却以“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现实状态来描绘自己的求学之苦,这又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中,真正有几个人拥有那一份独享的宁静――读书时光。在高速度的生活下,我们忘记了幼时睡觉时妈妈在耳边轻轻地品读书籍时那份好似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有时在繁忙中突然的一愣,可能我们的脚步将会放慢,将会察觉那路边正开的灿烂的野菊花,也会体会到身旁人那不经意的微笑,这会使你的生活多一份欢快、少一点繁琐事。

  “少年辛苦终身事,没向光阴惰寸功。”是对全文的总况,在这首赠序中我也明白了: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要有丝毫懒惰,不能浪费了大好光阴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我佩服古代的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他们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我们的条件,你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每个人都羡慕于宋濂的名号,名垂千古的他不知被多少人所赞叹。但是又有几人能明白那光环背后的艰辛呢?他曾经背着书箱,拖着耐磨的草鞋,在呼啸的寒风中求学的记忆,为了读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来抄,在手指冻得僵硬的冬天,只为那油墨之香而不肯放松抄写。又为了能做到信守承诺而跑步去还书,就为能让别人以后仍借书给自己的时光,又有谁会来关注呢?为了能弄懂书里的知识,宁愿听老师的训斥仍“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他并不放弃,等老师高兴了,“则又请焉”的精神又会有谁能体会呢?宋濂先生之所以写这篇序,就是为了告诫后人学习要靠自己努力却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这一道理啊!

  对比起宋濂先生的读书环境,吃穿不愁的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每天踏着朝阳去上学,嘴里咬着新鲜面包,中午揉揉有些肿胀的手后可以去品尝美味的午饭,傍晚踩着夕阳回家,桌上摆着早已做好的晚餐。晚上写作业如果有问题,旁边放着一摞工具书自然会帮你,学习累了,柔软的被子已向你张开了怀抱……

  学习对于我们已毫无“辛苦”可言,对比起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宋先生来说,我们如今的学习环境不是他幼时所能享受到的,但他却艰辛求学,勤奋,最后成为了“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十年来所克服的种种困难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可如今有些同学却天天抱怨这抱怨那,殊不知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有些同学天天沉溺于电子产品所开创出的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殊不知现实早已把他抛弃,有些同学以为努力了,殊不知别人早把他甩在了后面……古人的告诫早已被抛弃到了脑后,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前方残酷的现实。

  拥有如此幸福生活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新时代的命运由我们掌控,那么,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努力刻苦地去学习吧。切莫把大好年华丢弃了华丽却虚幻的梦境里。只有靠自己力量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学习《选东阳马生序》,我受益颇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宁濂在冰雪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抄写书籍,在乡野的小路间奔波寻师、在深山中若觅住处,以及身穿破絮却仍自得其乐的样貌。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唯有勤与苦,才能为将来开阔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将才。

  宋濂元疑是在贫苦中求学的一他幼时家中没有书,成年时无法拜师,无法有鲜艳明丽的服饰甚至是保暖的衣服。这一切的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辛苦”是父母教师给予的期望和几份作业。我们应对着父母教师般切的期望,却把它们想象成无形且巨大的压力,我们应对着书桌上的作业,却把它们想象成无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们仰天长叹:“我们很辛苦!”可这“辛苦”没有半点能与宋濂的苦相比,因为至少我们能坐宽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属于自我的崭新的书本,聆听教师的讲课。这些,怕是宋濂幼时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带来的困难。没有书箱,他便借他人的来抄写,没有教师,便四处访问;没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与嘲讽。尺因他心中有读书的愿望与乐趣,他便能克服苦难,以勤求知。

  而我们,在应对学习中的难题,学习中的苦难时,是否也应把苦难作为度过无涯大海的舟,以勤奋作为登顶的捷径,不惧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当向宋濂那样,把苦难与困难当作是到达彼岸的帮忙者、垫脚石,把勤劳当作是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生活、学习中奋力前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写的一篇赠序。文中写了作者得书之难,从师之艰和求学之苦。令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结合现在我们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师,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去得书。我们现在的条件优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想看书直接去书店买,到上学的年龄是会直接去学校报名,有老师来指导你。可我们却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文中写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我们不用抄书,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可是,有些同学却从未好好多过,他们与宋濂相比,多了一份优越,少了一颗好学的心。

  文中有一句话:“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我们呢?有些同学不比学习,只比吃,比穿,看谁打扮的“靓”打扮的“帅”,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过,衣着只是一个外表,而内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们喜欢美丽,没有错,但不要过分追求美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内心上给自己增加美丽,有知识的人是美丽的。我们应当学习作者,学习他那以学为乐的精神。记住,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同学们,看看《送东阳马生序》,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