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时间:2021-01-13 21:41: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

  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文章应该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文章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你并不能要求别人为你作些什么,就算你很讨厌他,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够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难过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让我们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宽容。即使那个讨厌的人纠缠着你,对你而言仍是隐形无形的。这只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看法,不够完善,但每个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争论中长大的吗?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为自己写作而活,如果只是贪图物质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赏周国平说的“一个人唯有真正为自己写作,他的作品才会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2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3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从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但人生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从中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周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它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世俗人生。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4

  读完这本书,我想斗胆说一句。作者有时言辞未免过于犀利,除却这一丢丢瑕疵,还是让人受益匪浅的。

  对哲学独到的见解以及对女性人格独立等等作出了深刻阐述。

  简单摘出2段来解释我当下的处境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1、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做着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

  但是,独处并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潜心读书或写作时,我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读者在一起。

  直接面对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人们往往要设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务,二是消遣。我们忙于职业上和生活上的种种事务,一旦闲下来,又用聊天、娱乐和其他种种消遣打发时光。对于文人来说,读书和写作也不外是一种事务或一种消遣,比起斗鸡走狗之辈,诚然有雅俗之别,但逃避自我的实质则为一。

  然而,有这样一种时候,我翻开书,又合上,拿起笔,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空虚怅惘之感。这是无聊袭来的时候。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2、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中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将解未解之谜,并受益良多,谢谢作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5

  这辈子不沾哲学!

  这是读过《守望的距离》后的第一感觉。

  一个人要想热爱生活并且能在其中艺术地活着,就别沾哲学。哲学并非艺术,这门学科太过于理性化。而浮生若梦,沉醉于生活,热爱并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像哲学家一样把人生放于解剖台之上,费劲心机地分割归类创造概念,最终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

  所以,同样是讨论生命,比起周国平,我更喜欢史铁生。

  《守望的距离》读过后,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读史铁生,感到的却是更多的释然。

  史铁生一定也是研究过哲学的,然而,在经过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后,他能够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让人生僵化在一个个永远也说不明白的定义和概念中。

  对于人生,这,才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想,对于后现代的精神危机,哲学也许无法解决,也无需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铁生一样,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铁生所说,只要你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止你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

  对啊,就这样,立足于目的的绝境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快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有人说,史铁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是史铁生解决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我想,也许这是对的。

  从今以后,像史铁生一样的活着,一起笑看。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6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就应坦然的对待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百炼成钢,正因如此钢才有了韧度,人也一样,不经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生活中也当然会有困苦、不愉快,但这只是一次对自己的处事的考验罢了,不足挂心,总是记小事于一身的人,是总得不到快乐的,放下吧,放下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懂得放弃的人也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7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作者一样,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

  作者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8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笑谈生死。

  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9

  站在思想的山峰,目睹着秋风扫落叶,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爱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个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寻找着生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用一颗深刻的心灵感受悲剧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个心灵世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它们虽已逝去,却永远活在你心中,与你终身为伴。尽管它渺小得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这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然而生命永远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时惊心动魄,有时牵肠挂肚。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感叹不绝于耳。他们的悲观,执著,超脱,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迈奔放,都奏响了生命的进行曲。

  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吗?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都在寻问,生命——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人生难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种,最是一言难尽。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如行云流水般,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文字闲人,平淡有味。自然闲人喜欢躲藏起来,是顽皮还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诞生,就算是孔子也洒脱。至于爱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人只有在临终前才知道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尽管那些风风雨雨已如烟雨朦胧。一句淡然面对,把一切都轻描淡写,你的诉说谁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散播人间,人生的尽头桑田沧海。

  依然想问守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0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题记。

  《守望的距离》,给予我太多太多对人生的感悟。每每翻开这本书,再合上,这其中的过程仿佛经过了人生悲欢的轮回,让我受到心灵的洗礼,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的人获得了学业的成功,而寻找工作却成为了他的负担;找到满意的工作,下一步他又为家庭担忧……如此辗转不断,快乐便不留一丝影踪。毋宁说,人生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古往今来,尽管崎岖坎坷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古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顿生敬仰之情。“诗仙”李白,才华横溢,无奈仕途不顺。有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却只能做一个伶人般的御用诗人,终于他扔弃“春风拂槛露华浓”带来的皇上的青眼有加而愤然出京。从此,怀着一颗悲愤的心,遍访名山大川,然而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般的洒脱。为了开心颜,怎能摧眉折腰?“诗圣”杜甫,同样的伟大,同样的怀才不遇,却是不一样的人生。他眼见“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他心感“无定河边骨”的惨烈,酒并不能换取最后的解脱,只有愁更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终于未及天命之年而病殁于漂泊的小舟中。

  古人云:“知足常乐。”流星转瞬即逝,但我们期待流星许愿的实现;昙花一现,但我们享受短暂的那片氤氲。不管成功与否,我们不妨享受幸福,让快乐顺着风。让快乐再飞一会儿,别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1

  不知是受了谁的启发和不知何处而来的冲动,我在闲暇的时候去到了图书馆。看到了这一本(守望的距离》。读着周国平老师给我对幸福的讲述,我突然很有感触。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时候幸福的悖论一文。它告诉了我长久以来关于人们对幸福定论的种种猜测和理解。有实际生活,有科学理论,生动而详细。总结了从古至今对幸福的定论和看法。

  周老师对于幸福的功成名就论有这驳斥一说。周老师认为当人们往往觉得幸福的时候却感觉不到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各不相同的,幸福是每个人永恒追求的目标。读了关于功成名就的幸福悖论之后,我感觉到。幸福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同时又是那么贴近,好像我们能感受到幸福就在我们身旁的呼吸。对于现在的我们,幸福就是在家里有爸爸妈妈陪伴,在学校有老师同学陪伴。每天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会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不知所为。幸福就是在我们处于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着青春期的自由和羁绊。如果没有了自由,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压抑,如果没有了羁绊,我们又会毫不知情的放纵。正是因为有了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关心保护,才有了我们幸福快乐的青春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幸福就是这样每天的生活。

  周老师还对幸福就是爱情圆满有着驳斥一说,认为从古至今对爱情圆满就是幸福的定论是不正确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位都是不一样的。有着阶层,受教育层度,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即使有了美满的爱情也不一定有美满的婚姻和以后的生活。所以认为爱情美满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读完了周老师的这些文字之后,我觉得如果爱情美满就是幸福,那么它究竟是离我们远还是离我们近,到底是触手可及的幸福还是遥不可及的梦魇。爱情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它会让我们一直这样快乐的生活下去否。不过,我相信周老师所说的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定论。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2

  20xx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3

  大学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到底周国平是何许人也?我为什么要读他呢?他是不是真的能给我什么启示呢?于是,带着好奇跟一连串的疑问,我开始尝试走进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成了我的首选读本。

  他的文字睿智风趣,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收获智慧和超然。在《守望的距离》一书中,他所谈到的有关幸福、岁月、生死、执著、命运、爱情、追求的观点真的很精辟;他对书与人生、爱的智慧、人生寓言的看法以及他的游历和感想也是鞭辟入里,让人感同身受。读《守望的距离》,让人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向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美丽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充满着睿智和哲理,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我境界。

  自从我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我就不时的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感觉我的精神陷进了一片奔腾不安的河流,在追逐渴望中汹涌撞击,似是溃决。从此我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引起我共鸣的思想,可以让我摆脱那感情的漩涡,重新寻回心灵的宁静。而此刻,我找到了!《守望的距离》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就像一位长者,给我们讲述着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它又像一处宁静美丽、清新自然的心灵栖居地,让奔波于红尘的疲惫的人们在此歇歇脚。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最真诚,最真实的声音。就算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至少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能使人时不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不落后于时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本书是一碗真正的心灵鸡汤。

  读周国平让人想起那些青葱岁月。读完了整本书,感觉他的作品平淡而不平凡。周国平无意对谁进行貌似深刻的教化,但却引导着你走向凝神和静思,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大学里读到这样一本好书,书中有一句话最能代表我的心声:“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没错,与周国平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还有那迸溅出的火花,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熏陶和洗礼,也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远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4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相关文章:

1.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2.《活着》读后感

3.《简·爱》读后感

4.《目送》读后感

5.《读者》读后感

6.《牛的写意》读后感

7.生命生命读后感

8.根鸟读后感

9.窃读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