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1-10-04 14:14: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最终把四大名著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此刻我最终懂得人们为什么把红楼评为公认的四大名著之首了。在艺术成就上,红楼能够说当之无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细腻,不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语言,一些大场面的描述。等等。

  再者,它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书。其男一号贾宝玉也是带走十足的女子特质:看男人为泥,污浊不堪。女子为水,干净,清新。不爱功名利禄,不爱齐家治国,不爱戎马天涯,不爱定国安邦。惟愿长居红楼,相伴知己红颜。这就是他的乌托邦式的梦想,他想的是与自我的一帮发小一向相伴,地久天长,此生不渝。直到迎春、探春相继出阁,晴雯、黛玉相继仙去,他终看破红尘,了却凡心,皈依三宝。黛玉和宝钗算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吧。

  先说黛玉,才高不让须眉,但知葬花玩味,木石前盟虽天定,不想金玉相配,可恨天公不作美。一朝香魂散,耿耿痴心有谁怜。本是寄人篱下,幸得知己如玉。她是个有个性的人,因为自我的个性得与宝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最终也是为自我的个性所累,贾母认为她性格乖觉,不如宝钗知书达礼,更适合做未来大观园的女主人。最终含恨而终,泪尽而亡。宝钗其实是可怜的,上知孝悌,下晓礼仪。

  理家不输众儿男,终是良母贤妻。谁想金错配玉,无奈空披嫁衣。孤影幢幢,长夜寂寂,谁可倚?她自我对宝玉并没有那种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之情,无奈被作为为宝玉冲喜的人,宝玉出家后,只得空房独守,红烛独依,以泪洗面。还好有宝玉的遗腹子,她最终仍是古代良母贤妻的典范。

  一曲红楼,其实是大观园的衰落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大一个大观园,从外面来打倒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败坏总是从里面开始的,从子孙们的吃喝玩乐,赌钱吃酒开始的。从上到下,真正务正业的没有几个,并且还极度奢侈,元春省亲的时候索性直接建了一座省亲别院,几次重大的葬礼都是极尽华贵,从老太太而始大家整天做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宴饮游园。结果导致日益亏空入不敷出,最终抄家时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还有大关于表面平静,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嫡出和庶出的矛盾,丫鬟和主子的矛盾,丫鬟和老婆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为大观园的衰落起到了负面的效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打败你自我的仅有你自我,只要自我不乱,别人很难打败你的。红楼还是一部很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对当时的丧葬制度、皇家省亲礼仪、药方、算命等风俗都有十分详尽的描述,能够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

  红楼给我的感触远远难以用几百言来完全表达,待风清月高时,临风而坐,愿得与几知己细细玩味。

红楼梦读后感2

  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读后感3

  人有一癖,只好成痴。所谓“人不可以无癖”,袁宏道说得更彻底:“真有所癖,将沈缅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宧贾之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到了石呆子护扇的事,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故事是通过平儿叙述的:“……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石呆子舍命护扇,最终“不知是死是活”。

  很明显,石呆子这个名字是杜撰的。至于寓意,我妄测了两点:其一,根据《红楼梦》取名多用谐音这一特点去推论,石呆子可能谐“实呆子”之音,说这个爱扇之人已经到了为扇子痴傻成呆的地步。有扇人在,无扇人亡,真乃呆子也!其二,“石”字在红楼梦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味,《红楼梦》另一个名字就叫《石头记》,是一块通灵的石头自叙下世为人的一番经历。所以有人说曹雪芹不会毫无由来地去写石呆子,石呆子就是隐喻宝玉。

  由此联想到宝玉和黛玉打禅语。黛玉设想了宝钗与宝玉的种种情形来问宝玉,宝玉答:“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瓢之漂水,奈何?”“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水止珠沉,奈何?”“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宝玉深情唯系一人,誓不负黛玉,堪称情痴,岂不是另一个石呆子?

  石呆子护扇的另一层意思要从“扇”字上去挖掘。“扇”“善”同音,石呆子穷到饭也没得吃却死也不卖古扇,可见对古“善”的维护。晚年的曹雪芹饥寒交迫,靠卖画度日,却“非其人,千金不予”。正是作者心中留存的善,使他在家族败亡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曹雪芹半世心血才有了今日不朽的名著,岂不是又一个石呆子?

  石呆子护扇、宝玉出家、曹雪芹写书,毕生真情付与唯一,“癖”就是一种深情。 虽说通常不以好坏论癖好,但癖好也映衬了个性, “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人生在世,有爱有真情,才会有一份执着,有一种坦荡,才能无拘于形骸,让心飘逸起来。

红楼梦读后感4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着。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劝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红楼梦读后感5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性格决定选择。一个人,他的性格选择了什么样的思想,每天面对自己和别人选择什么样的情绪,一切取决与性格。

  人生在红尘中云游,命运在性格中行走,“喜笑怒骂,倜傥风流,兴衰荣辱,成王败寇,浮华如烟云,可看不可留;往昔死云烟,伤怀阑珊后。狂年幼,贻笑传遍天下口;悲白首,银丝万丈织成愁。远虑近忧,枉然如酒,岁月酿,漫心头……”红楼梦,亦是如此,人生的悲欢离合,坎坷相伴,如泪,数不清;似水,柔无骨。

  回望清,宝玉“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性”明明……可惜了清静,天石乃仙之通灵也,何图恋凡俗浊气?人生非安非乐非清也。叛逆,世俗,对照以世俗男性为主导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和卑微的女子们的聪明与愚蠢,纯真与腐朽,洁净与污浊,天真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

  腐朽的年代!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的飘零,身为贵妃贾元春的内心悲痛苦楚,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和罪恶虚伪。

  是叛逆,是脱俗,是善感,是才华,是思想造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娇弱才女林黛玉,本是想用一生的眼泪去回报他,但未想凄婉而去,“不离,即离,未世乐”,明明了解自古女子的悲哀,未想重复,却自了。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可未否定君权,族权。他发展着自己的叛逆思想,倾向并支持被压迫者,他支持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这一切是由于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所以他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是他所仰仗的;他反对的,是他所依靠的,因为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但他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最后只能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去。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的否定,可他这种叛逆却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的叛逆虽然无比失败,但让《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无比成功。

  叛逆是种精神,是青春不死的见证,是推动砾石前进的车轮,是张扬个性的资本。每一种叛逆的命运都是传奇,永远在文明的长河里演义。因为多彩的世界不只是苍凉的黑白,所以是皆不论成败。

  《红楼梦》是自古的悲伤之爱,是心中的真是渴望。

红楼梦读后感6

  一本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书,使多少痴情儿女因情而醉,因多少断肠人因感而伤。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对痴情儿女的悲欢离合。在这“假来真去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轻轻切切,皆使我步入红楼。

  红楼的夜,皆融在了阑珊的灯火里,一轮醉月在冷凝出悬吟,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溶溶的明月在淡淡的晚风中亦真亦幻,我却一眼望到了潇湘馆,望到了那细细的龙吟,森森的凤尾;望到了它那“一带粉坦,里面数楹修舍。”通过窗棂,我望见了黛玉,她这时散着发,卧在榻上,静静地看着那些诗与纸在盈盈的火光中化为点点灰烬。

  最终,纤弱的手将一对儿旧帕也送入了火里,她的手颤抖着,深切的眸子里平静地倒映着火光,随后便将眼里蒸得水汽朦胧。她终是闭上了眼,嘴里念着:“宝玉,你好……你好……”终是静声,那位女子,如烟花,芳华刹那。

  黛玉,你在那人生的最后几瞬时,在想些什么?

  尘世里的初相见,他是贾府的嫡孙,你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无忧无虑像一尾活泼的鱼,你心灰意冷像一头受惊的鹿。你们的相遇,像紫藤花与风的相见。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随后一阵风来,吹过了花的心,也沾了一身花的香气。

  你们也曾书生意气去,挥斥方遒;也曾嬉戏欢笑,温言软语。是他让你从葬花的伤中走出,将贾府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他也曾在挨打之后送你一双旧手帕,你机敏聪慧,又怎会不知他的情意。你们男欢女爱,他不读,不考,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与你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

  你在贾府极端奢侈的生活中感到了一种不安,但你与他得这一生,只有那半生的缘分,你们彼此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你们追寻自由恋爱,你对他的爱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但你们的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终究是一场悲剧。

  黛玉,你悔否?我想你不悔。你在最美的时光与他相遇,周身越是污秽不堪,他便越发得晶莹剔透,只不过明媚姣好的日子逐渐被封建的矛戳得千疮百孔。

  丁立梅曾说:“最好的爱情,原不是长厢厮守,而是爱而不得,怅然相望,无法牵手。是把彼此嵌进灵魂里,用一辈子去想、去念、去追忆。”这样的爱情很遗憾、很凄美,却也因此变得恒久,永生永世占据心头,开出一簇不败的相思花。

  所以宝玉在知黛玉死后,一身僧袍离开了家,削发为僧,了却尘缘,重振家业,最后和一僧一道出走。

  爱像水墨青花,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君生我亦生,君去我心亦归去。

红楼梦读后感7

  我恨生前未积缘,诗山书海伴流年无端坠入诗书梦,阅却三千烦恼文。——题记

  曾有人说过,将一本书,搁于小窗,任清风翻阅,亦是流年中的浓醉,醇香而清洒,而于我,独坐有风的幽窗畔,静心闲翻,亦是铭在岁月中的惊艳。

  世人俱赞《红楼梦》中诗词皆佳,然而又有多少人,入心地读过,入骨地思过,清浅地访过曹雪芹的心呢?惟有细细品来,才会显出别样的韵味。

  沁芳溪联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人赞之妙,妙于何处?此联不着一个“水”字,但笔起笔落之间,满纸便溢满了碧波漾漾。又如咏白海棠,林沁芳溪联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人赞之妙,妙于何处?此联不着一个“水”字,但笔起笔落之间,满纸便溢满了碧波漾漾。又如咏白海棠,林黛玉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被多少读者奉为绝唱,此诗之风骨,三分柔情七分愁,字字叩心,仿佛那一株白海棠就在那里,素白如雪,又凝了淡淡的幽怨,仿佛林黛玉也就在那里,如芙蓉含露,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愁。反观咏絮之词,薛宝钗词尾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短短十个字,却是字字珠玑,完美概括了薛宝钗的人物心性。人曰:“以我手,写我心。”然而曹雪芹,一生筑一梦,“以我手,写众心。”却亦能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境界。纵有“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用心,却更因曹雪芹广览群书,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书,都是他的“掌上花,心头好”,所以,这一梦,才会穿越百年,令多少人沉于梦中,再难醒转。

  再读《红楼梦》,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牡丹亭》杜丽娘词云:“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多少人为红楼女儿的悲苦拿去扼腕叹息,清灵美玉陷泥淖,如一场戏,猜得着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看似这不是命——若是真正坚强有才,就应当在府中变故之际明哲保身,免受泥淖之污。

  然实则这确是命——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她们仅会吟风弄月,多愁善感,在家族靡溃之际,所能做的,仅是耳耳,有的流浪四方,无处为家,有的香消玉殒,魂归离根,锦绣年华付与断壁残垣……

  有多少人,沉醉于这一梦中,就这样眷了一生,念了一生,反却韶华空落,生了那满腹愁肠。只有书读百遍,其义方得“犹抱琵琶半掩面”,多少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信手翻书,浅吟而铭的,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那么,请托起一本书,无惧于波涛汹涌,自有山水相迎,读书,缘何?不过个中冷暖君自知,若有至淳、至真的气质与作为,便可在菲薄的流年,给自己找一方憩息的天地。

  潇湘馆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也不知林黛玉独坐潇湘幽窗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然而我不必去想,在暖暖的落阳下,只是独坐一方角落,“幽窗读罢心已静。”

红楼梦读后感8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比如那一梦红楼,梦魂中是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或许世上有太多的繁华,衬托着有些人的落魄,命运是公平,或许下一秒钟繁华就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继而来之的富有,可谁又知这不是一场循环,环着每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中就是这种联系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人,都太贪恋人间烟火。在众人物之中,林黛玉最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她错就错在太清高,让谁看得都难受,或许还有种说法,就是林黛玉清高了许多年,最后却贪恋红尘,以至于亡命,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看得和她一般清高,殊不知身边的人有谁可以对人间烟火无动于衷?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算赞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安排,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那一场太虚幻境中便已明了。因为贾府太繁荣,繁荣得让人看着眼红,而她们,贾府里那些姑娘却并不适合享受这种繁荣,在繁华面前,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要受人约束,可却在约束中荣华富贵,享受仙境般的待遇,更可见想要得到的得到了,可另一件东西却会被取走。她们更适合在乡间纺织,和普通少女一样逛集市、采山花。可惜她们生的太美,太不平凡,在命运面前她们真的无动于衷,她们受命运的摆布,却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我曾经喜欢过一句话:信命,但不认命。命运是受人指控的,如果贾府没有当年的那气派繁华,也不会衬托着被抄家之后的失魂落魄,或许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因病而终,谁知道这不是忽然的变化造成的?这就像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刚经历过寒冰刺骨的人,怎能再经得起烈火焚烧?也就是昔日的人儿太跋扈,落魄之后回想起昔日,才会难受。《红楼梦》里的人,病死的那些,估计大多都是心病,才会没人能医治。

  或许《红楼》只有一次,有些人含冤而死却无怨,有些人伤心至死却无恨,有些人熬过了落魄的时候寿终正寝,有些人本就平凡所以有属于自己安乐的一生。最终一切结局,都归在“红尘烟火”这四个字上,贾府像《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由盛而衰,和人对红尘烟火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落幕,有些人贪恋钱财,因而不得善终;有些人因贪恋红尘,死得让人心疼;有些人看破世间烟火,才会出家为僧;有些人则不食人间烟火,却因清高和高调死去……

  人世间的繁华,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贪恋烟火的程度而决定的,或许这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对于烟火,节制的人不会善终,贪心的人却只得一晌贪欢。世间烟火,或许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可却不能太自主,烟火不得不食,可却不能贪心不足。

红楼梦读后感9

  前两天,看到了一本书《刘心武续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零八回,就买来了看了下,觉得还不错,这本书真正的把曹雪芹红楼梦的真实结局再现了,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笔法上虽然模仿曹公的笔法生动的写了出来,但是还是有点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必竟是现代人去写古代人的东西,是不能到那种境界的,刘心武续红楼读后感。不管怎么说刘心武先生还是做了,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中脂砚斋和畸笏叟的书评和前八十回中的"草蛇灰线线,伏延千里"的伏笔,大体写出了曹雪芹的真实结局。红楼梦做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研究人员最多,争议最大的一部书,现倔流传于世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是高鹗、程伟元续写的后四十回,许多红学家都认为那不是这续写的后四十回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在《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中,就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黛玉之死的那一章节,那一回的回目是暖画破碎藕榭改妆冷月荡漾绛珠归天,并不是在一百二十回通行本里的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回目,在刘心武的回目中有就有了献花雪芹的原意在里面,冷月、绛珠,这两个词在前八十回中曾出现过,绛珠这词曾多次出现,说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幻化成了人形,下世为人来还好神瑛侍者的情债,这就充分说明黛玉本不是凡人,好坏宝玉也不是凡人,黛玉的离去必定是壮美的,而不是像凡人一样焚稿断痴情,读后感《刘心武续红楼读后感》。冷月一词好是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中秋联诗中黛玉联的最后一句"冷月葬花魂"中出现的,面刘先生的黛玉归天的情节也亦设在了凹晶馆的水域,黛玉沉湖仙遁。仙遁只有天上的仙人才会仙遁,那是何其的悲壮。还有一个情节就是王熙风扫雪拾玉的情节,好多都说那是拾的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其实不然,那是拾的前八十回中提到的一个叫良儿的丫头在贾母房中丢失了一块叫"马上封侯"的玉,后被撵出了荣府,其实这玉并没有丢,面是在箱子底上了,后被忠顺王府的人抄家时不小心遗在了贾母到王夫人信处的夹道中,那时的风姐已经不是荣府二奶奶了,平儿取代了她,她只是个通房大丫头了。

  这部书写了很多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留下伏笔的结局,看了后才体会到为什么曹雪芹对后二十八回的书稿遗失那么的惋惜。我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她人生的.三大憾事:一、鲥鱼有刺,二、海棠无香、三、红棂梦未完。前两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人力不可挽回的了,但是第三件还是可以的,现在不就有人做到了么,虽然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但是也是按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写法写的,也算是可以弥补一点点遗憾了,如果张爱玲泉下有知,她也稍稍可以瞑目了。必竟这世上她就只有两个遗憾了。

  我在这里预祝这部书大获成功,也预祝这本书能超越程高本(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成为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让我最关注的,是小说里的人物。每每被感动或被启发的,都是作者塑造和勾勒出来的人物,而作者借助这些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人性和人情。

  我们来一起看看书里面的三个人物:

  比如作者在塑造薛蟠这个人物时,他交代了这个人物的出生,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是贾宝玉的姨表亲,是富可敌国的皇商家族的独生子,而父亲早逝,所以大家就不难理解这样的薛蟠可以纵容手下的家仆为了抢得香菱,打死冯渊,也不难理解薛蟠天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可是,作者又塑造了薛蟠另外一面,在尤三姐死后,书里这么写:“这时,薛蟠进门,眼中尚有泪痕”,这个无恶不作的少爷,自有他善良动情的一面。

  作者塑造的贾雨村,这个人是书里的一条线索,通过他的出场和描述展开《红楼梦》的故事。贾雨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在他住在葫芦庙卖字为生时,他就以他的诗文以及谈吐,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格调。他不看重金钱,甄士隐赠送五十两银子资助他进京赶考,书中写他“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而他和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一见钟情并修成正果,也体现了贾雨村有情有义,这是有骨气有性情的贾雨村。贾雨村利用给黛玉教书,通过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交往了贾政,通过贾政的关系成功出任应天府,这又是运用关系的高手贾雨村。到了应天府,第一桩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在听取了门子的介绍和建议后,他放下法律草菅人命,这是官场里深谙平衡中庸之道,缺少原则的贾雨村。而为了杜绝后患,贾雨村最终把门子赶出应天府发配远方,这又是心狠手辣的贾雨村。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刘姥姥(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王狗儿的祖上和王熙凤的祖上是连宗)。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大观园的自鸣钟面前,在各种丰富的官家珍馐佳肴面前,刘姥姥体现了她的知识缺乏和贫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贫瘠,让大观园的少爷小姐夫人丫鬟们,像看怪物一样看待刘姥姥。可是,刘姥姥自有着富贵人家不具备的旺盛生命力。在她的女婿面对经济困境怨天尤人的时候,她提醒女婿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可以用的资源和关系。一旦机会出现,刘姥姥又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笃行,一步步,靠她在风里来雨里去所培养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成功跨进了周瑞家,进入贾府,见到平儿,然后见到王熙凤,一步一步,将她给女婿王狗儿的建议变成事实,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困境。这种逆境里的求生能力,是清傲的妙玉看不见也学不来的。

  这三个人物,薛蟠身上有恶少的习气,但又有人性的善良。贾雨村有文人的清高,又有入世官员的圆滑刁蛮。刘姥姥有着乡村的贫瘠,但在她身上又有着务实世故的老到成熟。

红楼梦读后感1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从我心头掠过,泛起层层涟漪。《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它好像是一处温馨美好的心灵港湾,我愿一生在这里歇住;它好像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良师益友,我愿一生与他结伴而行;它好像是一只充满神奇的百宝箱,我愿一生探寻它的奥秘。《红楼梦》是一部挽歌,怀金悼玉,怀念那些“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的佳人们,悲叹作者少年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光。诗礼簪缨的贾府,花柳繁华的大观园被作者用笔密密穿起,穿成一部锦绣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名片。曹雪芹呕心沥血十年著书完成,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性格鲜明的文学形象,描绘了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记》、元妃省亲、湘云醉卧深入人心的场景等。透过“真事隐,假语存”文字,透过文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透过作者“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情节,我看到了作者对红尘俗世、大千世界的看法,看到了人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否极泰来,盛极必衰”的规律……

  在《红楼梦》美轮美奂的的文字场景中穿梭,每个人的命运随着作者的笔法,在悄悄地无声地改变。大观园仿佛就是为她们而建,《红楼梦》仿佛是为她们而写。诗歌流淌在岁月的时光中,美丽并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褪色,而封存,反而在如今大展异彩。

  《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与智慧,佳句迭出,饱含深情。书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节让我记忆犹新。“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海棠清如冰雪、孤高寂寞的风姿飘然展现在我眼前。看着看着,她们的喜怒哀愁、悲欢离合使我牵肠挂肚,我在慢慢地走出这个世界,来到属于我,属于她们的红楼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感受到了别样的快乐。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结社作诗,在拢翠庵中品茶对弈,在怡红院中占花名饮酒作乐……《红楼梦》中姐妹们敏捷的诗才,满腹的典故让我羡慕不已,于是我也开始写诗填词。

  不知不觉,在《红楼梦》的感染下,我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同起来。春天,我看到桃花被雨打落的满地落英,体会到了林黛玉的悲伤,当然,我也能体会百花盛开时,一片片云蒸霞蔚的美好;柳丝绿了,柳絮飘飞,我用细腻的诗词想留住春天的脚步……我在班中也起了一个诗社,也叫“海棠社”。这诗社好像就是我的乐土,我在这儿尽情展现我的才华。仿佛我时常走进书中,与她们相会,在一起共诉衷肠,一起作诗填词。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不知不觉,几百年过去了,《红楼梦》并没有被时间封存,反而在二十一世纪大展异彩。《红楼梦》经过了时光的考验,并没有褪色,反而更加鲜艳,堪称不朽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1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夜色凉如水,月色清如许。枕着悠悠玉笛声,浸着淡淡木兰香,入烟雨幻境,红楼一梦。纤纤素指轻拨琴弦,香茗淡飘,琴声之中又是谁的辛酸苦涩?

  一曲红楼,似千千万万声的叹息。这叹息铿锵地说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腐朽的年代!

  一曲红楼,哀婉的曲调似朦胧的烟雨,蕴含着无数的梦。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前世的神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一块无暇的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悠悠的情思,让佳人流连忘返。

  踏破时间的道路,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却总是含满了莹莹的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亦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 在这你来我往之中,宝黛的情愫至此互相悄悄地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奇缘,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伤心的泪洒了一遍又一遍,一人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翼翼,心中的委屈愁恨又与何人说?美黛终损,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地绽放出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默默间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茫茫的红尘。本以为"金玉良缘"的枷锁可破,却又怎知命不由己?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相伴。一切,都结束在滚滚红尘中。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言……

  梦断那如烟似雨的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13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样的女子有着水样的情愫,黛玉,你把所有的哀怨凝聚于眉宇间,泪光点点。三月,所有的花朵都在争艳,你却用锄,将一片片桃花,轻轻放入锦囊中,将一瓣瓣青春的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土中。你轻轻吟唱,你的诗句总是美丽的背后藏着丝丝缕缕的哀愁,淡淡的,却悲伤到了骨子里,化不开,剪不断。

  前世情

  红楼一梦,是你今世的伤。

  前世的你是一株绛珠仙草,徘徊在死亡的交界线,因神瑛侍者的浇灌得以久延岁月,当他准备去人世间走一遭时,你也毅然幻化女身跟随。世人笑你傻,笑你痴,但谁又知道那浇灌于你的露水早已沁入你的心,成为你沉重的诺言,意味着一辈子的偿还,一生一世的守候……

  今世缘

  遇见他是世界上最美的巧合。那一相见枉若与他相识了千年。

  你离开了平静的生活,翩然走进那极尽奢华的大园。锦衣玉食,珍器重宝,都无法抚平你那多愁善感的心。黛玉,你追求悠远宁静,如同潇湘馆的竹影,在这个充满了世俗气息的深府里,你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但也就是在这个园子里,你遇见了这一世的他,这一瞥仿若隔着千年的思恋,心中缠绕的是不知名的情绪。或许情根就是那一瞬间在这一世种下。深情一眼存万年,几度轮回绕心弦。

  梦往忆

  往事的花瓣纷纷飘落,随流飘走的是你的心,而满藏的是你对他的爱。

  他走进了你的生活,让你孤寂的心海上多了一艘令你牵挂的船,波荡起你的心海。他欣赏你的清香孤傲,他理解你的情愁多泪,他成了你在幽暗徘徊中指路的那一缕阳光,而你成了他不可或缺的那一根肋骨。从此,在这个豪华的大园子里,有一颗心能与你紧紧相依,你们一起吟诗,一起作画,一起嬉戏,一起在花树下品读西厢。

  你的爱如清泉一般,无一丝的污染,但面对世俗,面对封建势力,你却只能焚稿断痴情,流尽你的泪。屋外的笑语唤来的是你内心的冰凉,红色布满这无情之地,也撕裂了你内心仅存的温暖,你的傻,你的痴换来的是什么?你恐你惧你怕,到最后的心欲死。红尘中那一头的线已断,你还在犹豫什么?焚旧稿,烧不灭你与他的记忆。断痴情,断不了你手上紧握的情丝。到最后呢?只剩下……求速死,流尽你的泪却洗不尽内心的情。当你逝去时,呢喃着“宝玉,宝玉,你好……”

  黛玉,你的生命演绎着最凄美的伤感。落叶一般随风而上,飘忽盘旋,然后不见。你在用一生一世的泪水偿还了前世的甘露恩情后,选择了带走回忆而留下牵挂。春花飘落有人葬,枯叶落尽无人收。

  情牵红楼一场梦,用泪还尽前世情,往事一梦若千年,玉碎泪尽惊梦醒,人散魂破情已裂。

红楼梦读后感14

  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是大放异彩的二人了,但最后也都是以悲剧收尾。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林黛玉、薛宝钗的悲惨命运。“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 “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人们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态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像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府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个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活出真性情孤高自傲。宝叙则处世圆滑,言行举止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一个芙蓉傲岸,一个牡丹雍容。

  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傲。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贵人家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了。看《红楼梦》的人皆知,林黛玉说话只随性子,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容他人说一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相比之下,宝钗为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托,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一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既不过亲也不过疏, 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她们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却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最终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命运总是如此难测,偏偏让她们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落得个泣前尘叹无缘,魂散销香的下场。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她们就是一个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15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国内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作,我仔细阅读一番后,果然名不虚传。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和封建制度下人物的悲惨命运。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并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写贵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游戏、读书与社交,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部《红楼梦》,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缩影。看似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贾府,实则矛盾重重:家族统治者和叛逆青年之间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上层奴仆和下层奴仆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间不同派系的矛盾,嫡庶之间的矛盾……在全书中,贾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全书中所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薛宝钗藏愚守拙,王熙凤机关算尽,李纨如“死灰槁木”一般,迎春是“有气的死人”,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令人回味。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聪明灵秀,是贾家寄予厚望的人物。他的思想叛逆而前卫。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蔑视假道学的夫子,不相信男尊女卑。他爱惜女孩子,认为女儿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清新可人,是钟灵毓秀所在。后来,贾府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历经革职抄家,祖母和元春逝世,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妙玉遭劫……特别是被偷梁换柱与宝钗结婚致使黛玉魂归离恨天,使贾宝玉遭到了极大的精神重创。生离死别,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使他恍如身处水中月镜中花,时而癫狂,时而痴呆,时而清醒异常。在顿悟了一切后,贾宝玉最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悬崖撒手”而去。

  林黛玉同样是一个优美的女性。她楚楚可怜,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充满诗情画意。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敏感小性,不懂人情世故。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做最真实的自我。她执着于爱情,却又压抑着自己。在封建社会传统道德的打压下,贾宝玉娶了端庄大方的薛宝钗,成就了“金玉良缘”。而她却苦恋无果,最终泪尽而逝。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随着一纸抄家皇令的下达,赫赫扬扬的百年荣宁二府顷刻间大厦将倾。那些如水般清纯的女性也惨遭厄运。黛玉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惜春落发为尼……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合上书页,书香犹在手中。走进红楼,感知一曲悲歌一段梦。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

2.《红楼梦》读后感

3.红楼梦读后感

4.《红楼梦》读后感15篇

5.红楼梦读后感800字

6.《红楼梦》读后感11篇

7.红楼梦读后感(15篇)

8.红楼梦读后感15篇